“互联网+”视域下高校大学生第二课堂创新思考

2018-03-08 05:26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10期
关键词:第二课堂校园文化互联网+

王 舶 宇

(咸阳师范学院 资源环境与历史文化学院,陕西 咸阳 712000)

提升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是时代要求,而人才的创新创业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校第二课堂创新创业教育的培养。“互联网+”视域下高校大学生第二课堂的创新,对于培育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人才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能够加快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步伐。[1]高校要秉承培育信念坚定、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理念,达到高等院校育人质量的核心目标,检验创新创业工作的成果。[2]“互联网+”视域下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就要做到“互联网+”与线下创业工作相结合、“互联网+”与创新校园文化活动相结合、“互联网+”与大学生能力培养相结合。

一、“互联网+”背景下的第二课堂

(一)“互联网+”视域下第二课堂再定义

第二课堂是相对课堂教学而言的,是指在第一课堂外的时间所进行的与第一课堂相关的实践活动,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第二课堂可以是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校园文化活动,也可以是与大学生人文与科学素质教育培养相关的其他活动。本文的讨论中,从形式上主要是指“互联网+”视域下开展的第二课堂活动。

传统的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在内容与形式上是一种互动又互补的特殊关系。第二课堂在学生兴趣激发方面的作用是第一课堂传统教学模式无法取代的。第二课堂的激发作用具备隐蔽、随机、自主、渗透的特征,从促使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来看,第二课堂具有先天的优势。

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离不开第一课堂的讲授,也离不开第二课堂的实践。据笔者了解,当前的现实情况是部分高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第二课堂建设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足、精力投入不足、经费投入不足。第二课堂相对于第一课堂明显存在着理念确立准备不足、理论探索深度不足、制度建设落实不到位、政策支持力度不足、组织体系构建缺失等诸多问题。

第一课堂的课内教学主要以讲解知识为教学目的,它局限于教室以讲解书本知识为本位。而第二课堂是在第一课堂之外进行的真实语境中的教学活动,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有直观性,比教师在课堂上的简单说教更能调动学生身体各器官的功能,特别是给予大学生动口、动手的机会,从而提高其综合能力。可以说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教师教学的补充与延伸,但又完全区别于第一课堂上的教学活动,所以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是相辅相成的特殊关系。

“互联网+”时代下的第二课堂对当代大学生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大学生不仅要适应网络时代的第二课堂教学模式,还要自觉培养“互联网+”时代下大学生自主创新思维,更要以新颖的互动模式将大学生与第二课堂相结合,发挥互联网的吸引力,这就是“互联网+”视域下与传统教学模式的不同,也是教学实践的创新。

(二)探索高校第二课堂线上、线下新模式

在高校校园网络中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鲜活独立、与众不同的个体,任何学生都可以自由出入于校园网络这个开放的空间。思政教育工作者要努力引导学生以正确的方式参与网络世界的讨论和对话,帮助学生正确把握网络舆论方向。以理服人,用平等方式让每一个学生抒发自己的情感、发表自己的观点是高校线上、线下第二课堂有待解决的核心问题。

网络世界和现实世界一样,需要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管理者和学生真诚地沟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特别是高校辅导员教师要在日常工作中提倡用实名制方式进行网上交流,让学生相互分享个人观点时尽可能透明,让学生在校园网络平台的互动中具有平等的话语权。[3]实名制的网络交流便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针对某个个体的问题开展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者的工作效率和实效。

微信公众(号)平台、微博公众(号)平台互动等新生事物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传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第二课堂教育模式从单一的点对点逐步转化为启发式、开放式的线上交流,从传统硬性灌输转变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与学生平等交互式沟通。

微信公众平台可以对志愿者服务活动、新生入学思想政治教育、新生军训、学雷锋主题活动(慰问敬老院或特殊儿童学校)、学雷锋主题征文活动、主题团日等活动进行跟踪报道,拍摄一些活动照片,配上优美的音乐,编辑描述性文字以提升学生对第二课堂的认知度、参与度和兴趣。通过有效的线上交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将学生的思想动态清晰地掌握在手中并建立“大学生思想动态台账”,利用正向的引导作用和影响作用,高效地将不利于学生未来发展的思想动态消灭在萌芽状态。

(三)“互联网+”数字化教学与第二课堂相结合

“互联网+”数字化教学的优势在于教师可以实现教学的“一对多”模式。以教师为圆心、以网络为半径,教师可以进行一对多的线上数字化教学,其教学辐射面广,要实现互联网与教师教学的深度融合,就要把教师的教学过程录制成视频或音频,借鉴名校名师的公开课授课模式为大学生讲授创新、创业、文艺活动等内容。

互联网授课的模式具有场所隐蔽、时效性强的特点。互联网授课能够更好地保护大学生的隐私(与教师交流可以隐去姓名),大学生可以在校园网络上毫无保留地对教师的授课情况发表观点,避免了教师与学生面对面交流中产生不必要的尴尬,也避免了因教师和学生的社会角色和分工不同产生不必要的其他问题。这种教育有利于释放师生双方的心理压力,也容易提升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望和亲和力,有助于大学生在线上就教师在课堂上某一观点自由发表言论,这样避免了师生话语权的不对称性,使得大学生更容易说出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想法。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特别是辅导员)可以通过查看大学生在网上对某一观点的留言评论、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反思其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得失,为其改变传统的学生工作思路,创新学生管理工作理念大有帮助。[4]

二、“互联网+”与创新创业工作相结合

目前,高等院校急需培养一支创业素质过硬的创业指导教师队伍。对于大学生实践能力、创业技能、创新思维的培育,第二课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网络的普及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提供了全新的环境。担任创新创业实践课堂的教师可以通过网络作为主要媒介传播创新创业理念。

(一)提升“互联网+”创新创业指导教师的专业水平

“互联网+”创新创业指导教师最核心的工作就是帮助青年大学生通过网络进行创新创业的指导,发掘高校青年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内在潜力,引导大学生进行正确的创新创业实践工作。拓展大学生创业就业渠道,教师是帮助大学生创业者实现创业梦想的领航者,更是青年大学生的良师益友。

但是,当前高等院校的创新创业现状却不容乐观。无论是网络授课的教师还是课堂面授创业指导课的教师多由行政管理人员和辅导员担任,高校很难聘请到专业从事创新创业工作的任课教师。有些行政管理人员和辅导员虽然在行政管理和学生管理工作上有所建树,但由于毕竟不是创新创业方面的专业教师,其知识储备和实践经验有限,加之高学历的高校教师基本没有创业经历,无法从实战角度对学生创新创业进行培养和指导。

因此,提升“互联网+”创新创业指导教师的专业水平迫在眉睫。创新创业是一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实际操作性很强的课程,没有实际创业经验的教师根本没有遇到过真实市场环境下创业的风险与困难,仅仅是从课本到课堂,讲解的案例也没有吸引力,最终使学生对创新创业课程缺乏兴趣。

由于高校对于教师创新创业能力的职业化培训不够重视,即便是有经验的老教师由于思想观念落后,对于新媒体、网络化的认识不足,实际操作能力不足,导致无法对大学生的创业项目做出有效的指导或指导的力度不够。高校急需打造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创新的创业教师骨干队伍,以培养教师的创业实践能力和教学水平为标靶,不断加强和提升高校教师的实际创新创业能力,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标准的创新创业骨干教师队伍。

目前,高校创新创业指导教师队伍缺乏实际的创新创业实战经验,部分具有创新创业实战经验的教师受限于传统教学模式,无法充分利用“互联网+”模式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进行实时指导。有意愿进行创业的大学生由于互动平台的缺失无法将自己的创新创业理念与有经验的创新创业指导教师进行深度沟通与交流,盲目地进行创新创业产品的孵化,走了不少弯路。

(二)加强大学生“互联网+”创新创业工作

目前的“互联网+”创业模式有待推广。大学生对互联网创业的模式不了解或不理解导致创业的动力不足。虽然高校一直都在鼓励大学生创业甚至给大学生创业提供优质的智力支持和雄厚的资金支持[5],但由于指导教师缺乏,即便是有创业指导教师,这些教师也无法提供准确的靶向指导。

一些本科院校虽然在政策上鼓励大学生在学校建立线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但是往往由于学校的资金短缺,用于鼓励培育大学生创业的基金量小,对于大学生创新创业方面兴趣培养的意识淡薄,没有前瞻观念,仅仅把学生束缚在学好专业知识、找份稳定工作上,对国家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理解不到位。二级学院给大学生的宣传不到位,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引导不到位,政策解读不到位,最终导致大学生对于“互联网+”创业模式缺乏兴趣、缺乏敏锐性,往往错失机遇,最终导致创新创业工作开展困难。

三、“互联网+”与创新校园文化活动相结合

校园文化活动是大学文化底蕴、大学人文素养、大学精神的聚合体。它是高等学校办学“软实力”的集中体现。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必须紧跟时代步伐、迎合学校发展、进行理念革新,紧贴师生,努力保持校园文化的活力。

(一)“互联网+”模式与校园文化活动新理念

“互联网+”理念的急速兴起,使得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势必要同“互联网+”理念高度融合激发校园文化新活力。校园网络平台的自由性与开放性极大地满足了当代大学生对于校园文化软实力建设方面参与的好奇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把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通过互联网这种交互式平台自由表达,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和提升高校“软实力”建言献策。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工作者必须首先要求在校大学生增强网络主体意识和网络舆论防范意识,树立正确的校园网络使用观,努力做好高校大学生网络舆情的指导工作。学生社团作为校园文化活动的主体,在制度建设和管理规范方面特色鲜明,已经成为学生发展个人爱好与兴趣、锻炼素质与能力、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跃校园文化生活的主要阵地之一。

(二)“互联网+”模式与校园文化建设的互动

校园文化内涵集中体现了高校的办学精髓、办学特色、内涵发展。校园文化的传统宣传模式单一且与学生互动较少,高校师生是校园文化建设参与的主体,通过传承与创新、吸收与排斥、引进来与走出去的文化互动方式产生效果。随着 “互联网+”时代大潮的袭来,稀释了教师和学生之间关于校园文化建设的互动性浓度,师生互动要通过网络介质完成。以大学生为主体的信息时代生力军已经形成,大学生目前对编校报、画展板、拉横幅的主要宣传模式的关注度远远低于他们对电子介质(手机等移动终端)的关注度,传统宣传模式面临全面衰退甚至逐步消亡。传统模式校园文化的互动亦随着受众群体的减少而不断减少。

“互联网+”模式下产生的新生态教育理念可实现校园文化资源的渗透与共享,因为学生越来越离不开智能客户端的使用(例如手机授课、iPad视频等)。互联网教学终端的广泛应用为大学生提供了另外一种可选择性的受教育模式,大学生随时随地可以根据个人需求或喜好,自由选择教育资源。第一课堂教学模式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与挑战,传统的校园文化传播理念有待更新。

(三)“互联网+”对校园文化建设新平台的拓展

互联网信息平台的广泛应用和发展压缩了校报、展板、横幅等传统校园文化宣传介质的生存空间。“互联网+” 的推广与建设为构建新型校园文化宣传模式提供了新的理念和宣传、交流平台。自媒体信息中心的打造让以微博、微信为核心生力军的新媒体全面掌控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话语权。新媒体以自身时效性为优势迅速占领校园文化传播的高地,更以其编辑、排版、发布耗时少、效率高、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遇突发事件、热点事件反应灵敏深受师生青睐,成为校园文化建设主流方式的一匹“黑马”。

四、“互联网+”与大学生能力培养相结合

大学生第二课堂活动是大学人文与科学素质教育规划的重要体现,是大学生德育教育课程的重要载体,体现着一所大学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和情操培养。微助教、微课堂、互联网“优学乐活”等新生互联网资源有效利用线上线下开展有意义的师生互动、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互联网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等活动,丰富了高校大学生第二课堂的活动内容,巩固了大学生的专业知识,迎合了当代大学生的兴趣爱好,提高了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增长了智慧,同时激发了学习兴趣。

(一)更新培养理念,明确培养目标

新一轮的科技革命正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和生活,哲学家认为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观念则是改革和发展的关键。要培养和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就必须让创新教育理念深入人心,同时培育第二课堂组织者和参与者对于互联网平台的运用能力,在校园文化活动中紧扣“创新素质和能力培养”的主题。

在高校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文案设计的培育中要体现出清晰的市场定位,要进行深入的调查与研究,对于市场需求的把控要有精确的靶向,在市场分析的研究过程中要以精准的数据统计作为基础依据,充分掌握市场需求,做好智力产品与市场的对接。

(二)拓展创业论坛,激发创业意识

目前,高校所举办的讲座主要局限于对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科学技术的培养,缺少相对实用性强的创新思维的培育论坛。高校要利用各种优势平台传播创业达人的成功事迹,通过举办经验交流会等方式对大学生创新素质和能力培养的活动进行指导。

企业达人可以将有创新创业意愿的大学生带入自己的企业进行实地参观和现场教学。大学生也可以主动与自己创意产品相关的企业进行沟通,从创意产品的孵化到创意产业的培育再到产品在市场中使用效果的反馈、经济效益的反馈充分了解自身产品的优缺点,进行更新与改革,充分迎合消费者需求,把自己的产业链做大做强。对于已经有完备产业结构与产业链的大学生创意产品,企业可以直接与大学生沟通,给该产品进行试验性融资,寻求市场反应。

高校应该尝试发挥新媒体在创新产业论坛中的线上互动作用,拓展大学生与企业沟通交流的渠道,打通企业壁垒,让大学生通过互联网与企业实时对接,进而与企业负责人面对面进行深度交流,让企业负责人靶向指导,培育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意识,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信心、点燃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热情。[6]

高校要鼓励大学生进行团队合作创新创业。集合一个团队的智慧,多层次、多维度地分析创意产品的优势,完善产业链、优化产业结构,最终将优质的创新成果转化为经济效益,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推动高等院校加快大学生创新创业进程。

(三)设立产业孵化中心,激发创业新动能

高校“互联网+”产业孵化中心扮演着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和创业能力的重要角色,但“互联网+”产业中心和创业团体在人力资源配备、项目资金支持、物资使用等方面受到很大限制,根本难以独立支撑,特别需要学校各方面的参与,更需要学校设立专门的“互联网+”产业孵化指导教师队伍。高等院校要利用自己的智力资源优势不断整合、不断协调校内外各种优质资源,为孵化创业项目提供支持。学校要更新理念设置激励措施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创业能力。

目前,高校需要努力完善创新创业奖励机制,激发学生创新活动积极性,设立创新学分。对取得创新创业成果的学生予以学分奖励。高校应建立健全创新创业成果的审核机构,对于有完备创新创业成果的大学生予以政策上的鼓励与支持。校方出面让具有完备创新创业成果的高校大学生与企业、政府对接。高校可以寻求政府相关技术部门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产品进行技术考评,通过政府渠道将大学生优质产出成果与企业融合。高校还可以创立“创新创业成果奖励金”,对那些有完备创新创业成果但缺乏资金的高校大学生予以资金支持。对于在创业进程中遇到的技术困难,高校科研团体可以给予全方位、多维度、多层次、立体化的技术孵育。

对于在学生创新创业中表现突出的指导教师应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在职称评定、职务晋升等方面予以认可和加分。全面激发带动创新创业指导教师的积极性,激发他们进行创新创业继续教育的主动性,打好为学生讲授创新创业课程的基础,提升创新创业指导教师的权威,在师生互动中激发学生创新活动的创造性。[7]

(四)加速成果转化,打造“新快车”

如果把高校看作一个特殊的工厂,那么这所工厂中技术工人就是奋战在教学一线的教师,这批“技术工人”的优质成果就是那些具有创新思维能力的大学生。这批具有创新思维能力的大学生要实时与指导教师在“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进行研究,将教师的教学成果转化为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科研能力,进一步与企业进行创意产品、技术、市场、资金的融合,打造从高校教学到产品研发再到产品产出的“产、学、研”新快车。

地方政府需要出台与“产、学、研”相融合的相关政策,通过资金引进、技术部门支持对创意产品进行打造。通过高薪吸引具有海外创新创业实践经验的留学人员入驻高等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分享自己海外创新创业实践经验,引进海外先进的创新创业理念与高校大学生创意产品融合。将具有中国特色的、占据市场的创新创业实践成果通过“互联网+”模式推广到海外,让中国创意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五、结语

总之,只有不断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素质教育,打造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平台,开展有意义的线上、线下互动,才能营造出浓厚的校园人文氛围和进取的创新创业“软环境”。以高品位、优质化的特色校园文化品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创业实践活动来提升大学生的创业能力与综合素质。培育出一支适应能力强、创新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强、特别能吃苦的高素质当代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队伍,才能不断地适应地方基础教育和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健康稳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提升地方发展“软实力”,搭乘国家经济发展新快车。

参考文献:

[1] 姜慧,殷惠光,徐孝昶.高校个性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5(4):27-31.

[2] 王靖鑫,赵其波,张晶.高校辅导员视角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研究[J].改革与开放,2014(12):76-77.

[3] 张杏.高校网络舆论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武汉:湖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

[4] 杜磊,赵娜.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改革创新[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234-236.

[5] 陈怡.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的政府行为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6):182-183.

[6] 刘岚欣,李洪波.高校共青团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及创业实践的模式与路径探析[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123-125.

[7] 金京姬.关于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管理的几点建议[J].高教研究与实践,2014(4):70-73.

猜你喜欢
第二课堂校园文化互联网+
高校“人工智能”第二课堂建设探讨
第二课堂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晋江“四点钟学校” 孩子们的第二课堂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的践行者——浅析高校工会对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作用
西子湖畔的“第二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