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易混淆词学习存在的问题及教学策略
——以“成绩”、“结果”、“效果”、“后果”为例

2018-03-08 07:17徐燕枫
长江丛刊 2018年3期
关键词:成绩语料后果

徐燕枫

一、易混淆词的提出

易混淆词这一概念最早是由张博(2005)提出的,指语义关系较远或没有同(近)义关系而第二语言学习者却经常混用或误用的词,包括:目的语和母语词义系统不完全对应的多义词,含有相同语素而意义相关的词,双语词典和教材使用同一英语词或词组对译的非同义词,与母语同形的词,等等。张博(2007)将易混淆词重新定义为:站在中介语的立场、着眼于目的语理解和使用中的词语混淆现象并根据混淆的普遍程度归纳出来的词语类聚。张博先生提出的“站在中介语的立场”是一个研究易混淆词很好的出发点,诚如教学中学生的“学”。如果不以这个为出发点,事无巨细地分析易混淆词,容易增加学习者记忆的负担,反而不利于学习者的汉语学习。

很少有易混淆词词典将“成绩”、“结果”、“效果”和“后果”这四个词语并列在一起研究的,大多研究的是“结果”和“后果”。此外,前人的研究成果中不乏对易混淆词教学策略的研究,主要有准确给出词义、设置语境、与文化教学相结合、反复练习等方法。本文在提出教学策略的时候,借鉴了认知语言学中意象图式的理论,希望能够充分地调动学生的感知器官。本文以“成绩”、“结果”、“效果”和“后果”这一组易混淆词为研究对象,通过自然观察、语料库统计等具体方法,力求找到第二语言学习者的易混淆点并做出全面系统的诊疗性辨析,在此基础上,对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的易混淆词教学提出一定的教学策略。

二、易混淆点的调查与分析

张博(2008)提出,在区分不同母语背景学习群体汉语中介语的基础上,可以采用这样一些方法测查易混淆词:自然观察、基于语料库调查统计、特定语言任务诱导、基于汉外词汇对比进行预测和验证、相关词连类探查等。本文主要测查的方式,先是采用自然观察法,在一学期的汉语教学中,通过课堂教学、日常交谈、作业批改等途径,对初级阶段汉语学习者易混淆的词语加以记录。在初级阶段的汉语教学中,总结出了近四十组易混淆词。本文以其中唯一一组四个词语组成的词聚“成绩”、“结果”、“效果”和“后果”为研究对象,先通过现代汉语语料库总结出这四个词语的常用搭配和语境,最后通过访谈作为补充,力求进行汉外词汇的对比和预测,找到学生们的易混淆点。

通过在北京大学现代汉语语料库中分别检索“成绩”、“结果”、“效果”和“后果”,选取有“成绩”一词的语料134条,有“结果”一词的语料197条,有“效果”一词的语料131条,有“后果”一词的语料146条。

(一)“成绩”一词的调查结果

在北京大学现代汉语语料库中检索“成绩”一词,选取前134条语料,通过分析及筛选发现可以将这134条语料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与学校考试有关103条,占所有语料的76.87%;第二类是与工作考核有关10条,占所有语料的7.46%;第三类是与成就有关21条,占所有语料的15.67%。因此,对于初中级汉语水平的留学生而言,掌握好“成绩”与“学校考试有关”的用法就足以应对“成绩”的绝大多数用法了。

“成绩”与学习考试有关,是“成绩”最为常见的使用情况。就成绩的使用范围而言可以是“学习成绩”、“考试成绩”、“学科成绩”、“学校成绩”、“本班成绩”等。“成绩”可以与“好坏”、“高低”以及“具体分数”搭配,比如“好”、“差”、“上等”、“及格”、“第一”等。由于成绩可以用分数进行量化,因此又可以与“上升”、“下降”、“提高”、“改善”等搭配使用。虽然成绩大部分的搭配是和“好坏”、“高低”类词语在一起的,但是“好坏”、“高低”也是依具体的分数而定的,比如五十分以上的成绩就是中上等,六十分以上就是及格,九十分以上就是优秀等。

当“成绩”与工作考核有关时,相关的搭配通常是“工作+成绩”,“工作”可以是广义上的工作,也可以是具体的某项工作,比如“教师工作”、“行政工作”等;此时,“成绩”与形容词的搭配,和“成绩”表示学习考试的搭配几乎无异。

当“成绩”与“成就”的意思相关时,通常具体表现在某一方面的“成绩”,体现在学术研究方面的情况居多,如“在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研究《说文解字》”;也存在于具有明确而远大的目标活动中,如语料中“在提高残疾人教育质量方面”、“由教育的极端落后向普及教育迈进”。

由于此时“成就”赋予“成绩”极好之意,因此“成绩”在这里的相关搭配和“成绩”与学习考试、工作考核方面的搭配有明显的不同,这里的“成绩”通常和表示程度较高类词语搭配,比如“巨大的成绩”、“很大的成绩”、“相当的成绩”、“卓有成绩”等,一般的“成绩”是很难与这些词语进行搭配的。

(二)“结果”一词的调查结果

通过在北京大学现代汉语语料库中检索“结果”一词,选取了197条语料,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句中出现明确结果,一类是句中未出现明确的结果。

句中出现明确结果的有117条,占比为59.39%。其中,结果在“结果”一词之前的语料有49条,占比为41.88%,比如“……是……的结果”、“发生……的结果”;结果在“结果”一词之后的语料有68条,占比为58.12%,例如“……结果是……”、“结果证明/来看/发现/显示”。句中未出现明确结果的有80条,占比为40.61%,例如“产生/达到预期的结果”。

由此可见,有“结果”一词的句子一般句中出现明确结果的情况居多,其中结果在“结果”一词之后的居多。当然,不论有无明确的结果,带“结果”一词的句子都是有“过程部分”和“结果部分”这样两部分构成。

(三)“效果”一词的调查结果

“效果”一词的使用情况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与动词搭配,共77条,比如“取得”、“达到”、“收到”;一类是与形容词搭配,共53条,比如“好”、“良好”、“预期”。“效果”一词就使用范围而言,可以是“经济效果”、“教学效果”、“学习效果”等,表示对事物、行为、方法有所期待,希望结果与预期达成一致,即“效果好”;反之,“效果不好”。所以,当客观评价“效果”时,“效果”不一定与表示积极意义的词语使用。基于“效果”一词自身赋有期待义,具有积极性,因为多于获取类动词进行搭配,比如“取得”、“达到”、“收到”。

总之,“效果”一词自身带有期待性,因此与获取类动词搭配使用;但是由于结果的不可测性,与“效果”搭配使用的词语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

(四)“后果”一词的调查结果

在北京大学现代汉语语料库中检索“后果”一词,选取了146条语料。通过分析整理,将“后果”的相关用法分为两大类三小类:一大类是与形容词搭配,共有46条,一是与表消极意义词语的搭配共有42条,如“后果严重”、“不良后果”,二是与表积极意义词语的搭配共有4条,如“积极后果”、“有益后果”;第二大类是与动词搭配,即与招致类词语的搭配共有55条,如“造成的后果”、“产生的后果”,共计55条。“后果”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表示不好的结果,但是有4条语料呈现出表示积极后果的情况。

除去“后果”与表积极意义、消极意义的形容词的搭配情况,与招致类词语的搭配情况,剩下大约百分之三十都是与事件、行为、方式造成的不好结果有关,如“教育的非人化及其后果”、“价值观与情感行为之间矛盾及其后果”、“剥夺母爱的后果”,这些“事件、行为、方式”也不都是消极的,也有可能是中性的,但是与“后果”搭配使用时更加突出结果的消极性,如“行为和后果”、“过程和后果”、“目标和后果”。“后果”就程度而言,可以是“直接后果”、“间接后果”、“一般后果”、“严重后果”;就范围而言,可以是“经济后果”、“政治后果”、“政策后果”等。总而言之,“后果”表积极意义的情况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在与具有消极性或者中性的事件、行为、方式进行搭配时侧重于结果的消极性,整个句子的句义必然有消极的倾向性。由于“后果”的消极倾向性造成了其与招致类词语的搭配成为可能。

表1 “后果”与表消极意义词语的搭配情况

表消极意义词语个数百分比严重122857%不良102381%灾难性61429%不利51190%破坏性3714%消极2476%负面1238%不堪设想1238%

表2 “后果”与表积极意义词语的搭配情况

表积极意义词语个数百分比积极250%有益125%最优125%

表3 “后果”与招致类词语搭配

招致类词语个数百分比造成162909%产生91636%带来91636%导致81455%引起61091%承担、负61091%履行1182%

(五)小结

“成绩”、“结果”、“效果”和“后果”的易混淆之处在于都可以用来表示某种结果。“成绩”与其他三类不同的是,它的适用范围特别明确,一般与考试、工作、科研有极大的关系,对于“成绩”这种结果的评价可以用“好坏”、“高低”和“具体的分数”等。带“结果”的句子一般由过程(行为、方式、方法)部分和结果部分两个部分组成,能够在“结果”一词之后找到结果的情况多于在“结果”一词之前找到结果的情况。“效果”和“结果”一词自身没有很强的褒贬意味,因此既可以与积极意义的形容词搭配使用又可以与消极意义的形容词搭配使用;但是“效果”自身是对结果有一定期待的,因此多与获取类动词搭配使用。“后果”一词自身带有很强的消极意味,因此多与招致类动词、带有消极意义的形容词搭配使用,是人们不情愿看到的结果。

三、易混淆词的教学策略

(一)求同存异,重在表异

在初级阶段的汉语教学中,我们可以暂时告诉学生们易混淆词的相同之处,减轻学生们汉语学习的负担。但是在合适的时候我们一定要告诉他们两个词语的差异之处,不能使用现代汉语中的专业术语,如理性意义、附加意义等等。一定要用最简单明了的方式,如“结果”和“后果”,我们可以告诉学生们,“结果”可以是好的结果也可以是不好的结果,具有两面性;“后果”只能是不好的后果,具有一面性。因此,和“相反”具有两面性的词语搭配使用时只能选择同样具有两面性的“结果”一词。如“结果”和“效果”,“效果”必须有一个事物或者方式方法作为桥梁,连接使用前的期待和使用后的结果。如“成绩”和“结果”,“成绩”一般是具体的分数,可以用“高低”、“好坏”来修饰;“结果”一般较为广义,只能用“好坏”来描述。用图式来表示这四个词语的语义特征:

(二)创设语境,串联教学

联想法是一种很好的记忆方法,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它主要是遵循关联性的原则,将有联系的概念串联在一起进行记忆,减轻零散记忆的负担。易混淆词本来也是两个或者两个以上有一定关联的词对或者词聚,无论在语音、字形、同素或者同译哪一方面,都适合采用创设语境,联想记忆的方法。

(三)由易到难,循序渐进

在初级阶段的汉语教学中,还不需要那么细致地呈现出易混淆词之间的不同。比如“结果”可以做连词这一用法,是其它三个词语都没有的,但是我们没有必要在初级阶段就告诉学生这个区别,等到中高级阶段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结果”的新用法的时候,我们再将这一区别补充上去。由在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的检索结果可知,即使是中高级水平的学习者,“结果”这一用法的偏误率仍然很高,仍需要汉语教师不断强化教学。在初级阶段,我们可能只是需要学生带有“刻板印象”地记忆四个词语常用的搭配,比如看到“分数”、“考试”这样的词语首选“成绩”。在中高级阶段,待学习者具备一定的汉语思维能力以后,再告诉他们选择“成绩”之前,在思考一下语境以及中心语等问题。

四、结语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学习者的诸多偏误都是由易混淆词引起的。易混淆词的出现主要是学习者在使用词语的过程中因为词义不合、搭配不当这样一些原因造成的。本文站在中介语的立场上来审视汉语易混淆词,以“成绩”、“结果”、“效果”和“后果”为例,找出这四个词语的易混淆点,“成绩”主要用于学校学习这个范围,可以表示具体的分数,可以用“好”、“坏”、“高”、“低”来描述;“结果”表示广义的结果,可以是好的结果,也可以是不好的结果,具有两面性,可以用来连接两个分句,结果部分可以在“结果”一词的之前或者之后;“效果”也具有两面性,一定要有事物、行为、方式或者方法以及使用前的期待和使用后结果的对照;“后果”是不好的结果且不好的程度较深,具有单面性,注意这里“后果”表示次序上的先后之意可以归为隐含义,不好的结果才是凸显义。针对这些易混淆点,提出了“求同存异,重在表异”、“创设语境,串联教学”、“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四个教学策略,将针对性、关联性、阶段性相结合来进行对外汉语易混淆词的教学,以期在易混淆词的教学中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1]段濛濛.易混淆词辨析的方法和原则——以“美丽、漂亮、好看”为例[J].语文学刊,2015(23):57~58.

[2]刘晓颖,郭伏良.对外汉语易混淆词教学中的问题及改进策略[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5(4):26~29.

[3]张博.同义词、近义词、易混淆词:从汉语到中介语的视角转移[J].世界汉语教学,2007(3):98~107.

[4]张博.第二语言学习者汉语中介语易混淆词及其研究方法[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8(6):37~45.

[5]张博.针对性:易混淆词辨析词典的研编要则[J].世界汉语教学,2013(2):214~231.

猜你喜欢
成绩语料后果
海量标注语料库智能构建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耍帅”的后果
浅谈视频语料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运用
可比语料库构建与可比度计算研究综述
众荣的后果8则
论如何提高高中化学成绩
剖析累进评分法对体育成绩评定的必要性及其应用
影响高中体育特长生成绩的因素及对策分析
电子商务通识课程考试成绩多维度分析
贪小便宜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