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光卿
摘 要:地理课堂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师一言堂”教学结构,不仅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和能力的培养,而且极大地压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禁锢了学生的头脑。课堂的核心就是要把教学重点放在学生的“学”上,目前的“自学互帮导学法”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是如何引导学生读书,启发他们去认识、分析、概括、归纳、理解、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帮助他们解决疑难问题。
关键词:学;课堂;初中地理
一、用“学生向老师提问”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课前,教师指出下一节课学习的章节范围,让学生课余先预习,列出相关的疑难问题,准备在上课时向教师发问,老师逐一回答或统一分类回答学生的疑问,有的问题也可让其他学生回答,最后教师进行评讲。如“世界的人种、语言和宗教”一节课时,学生提出:(1)白种人为何会分布在相距遥远的欧洲、北美洲和大洋洲?(2)黑种人的头发是什么颜色?(3)黑种人移居到寒冷地区居住,会变成白种人吗?(4)世界都通用一种语言多好啊,可以吗?这4问中,(1)(3)问可教师回答,(2)(4)问可让学生回答。这种形式可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也为了能主动表现自己,会提出疑难问题或能回答其他同学提出的问题,他们一般都会做好课前阅读课本和相关资料的充分准备。这种师生共同参与的教学活动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增强了学生的勇气和活力,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导读提纲阅读课本,让学生充分投入教学活动之中
教师导读提纲中的问题犹如学生的“奋斗目标”,使学生任务明确,消除“无所适从”现象。学生都有回答好老师提出的问题的内在愿望,都希望获得老师的表扬、赞美和肯定。因此,教师提出合适的导读提纲问题,对学生积极投入学习作用很大,如讲“交通事业的重要性”时教师提出:(1)运输业和邮电业都属交通事业吗?(2)运输业和邮电业有何异同?(3)交通事业是经济发展的“先行官”,“先”在哪里?学生得到问题后马上阅读课本,思考分析得出他们各自的答案,教师在学生回答后作简评或补充,帮助学生更充分、全面地领会知识,讲我国的“四大盆地”时,教师先出示盆地特点和名称的连线题,要求学生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完成,学生便会仔细地阅读,找寻认识各盆地的特点,接着,教师再提出“四大盆地特点的相同和不同之处在哪里?”引导学生对四大盆地的特点进行再认识,加深理解。
三、让学生讨论,各抒己见,使其主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提高学生求异思维能力
讨论为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创造力提供了机会。对学生某些难以理解的问题,教师给出条件和要求,让学生发表意见,说出自己的想法或相互提出质疑,能很好地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认识。如讨论“黄河治理方案”时,学生提出:(1)利用断流期,开挖河道,降低河床;(2)用机械化进行大面积草皮种植,使黄土高原变得像内蒙古大草原一样;(3)在黄河中下游两岸地势低洼处修一些大型沉淀池,沉积从中游带来的泥沙等。再如教学“中国的人口和民族”一章最后一课时,让学生讨论“本章中有哪些棘手难记的知识”,学生提出了:(1)人口的突出特点、人口的分布特点和民族的分布特点,三者很易混淆;(2)计划生育的基本内容和具体要求也相仿;(3)主要民族的主要分布范围不好记。学生在渴望寻求解决这些问题的“良方”时,教师稍作引导或提示学生便可记忆深刻。
讨论时,教师要帮助学生克服“定式思维”的影响,引导好学生讨论的思路;及时发现学生好的见解给予鼓励,对错误的意见不指责,对各执一词的意见也不急于表态,讨论结束后教师综合评讲。
四、及时反馈和检查学生理解掌握知识的情况,促进学生去掌握知识
当堂课内容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当堂消化掌握,是事关教学效果的关键。很多学生习惯认为老师把新课讲完了,除了做课堂作业就无所事事了,况且,地理知识的掌握光靠作业是不行的,大部分知识要学生在课内理解掌握,即当堂理解和识记。在下课前5分钟(或10分钟)内,让学生对本堂课所讲的全部知识或重点部分知识进行理解和记忆,教师这时可对个别还有疑问的学生进行单独讲解辅导。这期间,教师视情况分时段检查学生掌握理解知识情况1~3次。检查可口头提问,也可事先出好题,制作好投影片或写好小黑板。分幾次检查的要使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理解知识,每一次检查后要简要指出优点和不足,指明下一时段学生努力的方向和目标。另外,课堂教学中每讲一道题或一部分知识后,应立刻检查学生是否学懂,及时反馈,也可起到促进学生边学边记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虹.解析初中地理开放式课堂的构建策略[J].新课程导学,2018(16).
[2]钱鹏飞.初中生地理学习兴趣培养研究[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16(1).
[3]杨腾木.初中地理课堂有效问题的设计管窥[J].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20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