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俊波
摘 要:传承我国传统文化一直是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目的在于丰富学生的文化储备,继承与传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初中音乐是素质教育下的“美育”学科,蕴含着深厚的传统文化,而民乐则是传统文化的音乐体现形式。为了学生的长远发展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教师应从开发本土民乐资源、渗透民乐创作背景知识、创新民乐教学形式三个角度分析将民乐引入初中音乐教学之中,传承我国传统文化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初中音乐;民族音乐;整合策略
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行与全球一体化的发展使得国外文化层出不穷地涌入我国,成为我国建设多元文化体系的基本组成部分。但是,近些年来,我国却出现了过于崇尚外来文化,忽视本土文化的现象,致使我国传统文化流失。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五十六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有着丰厚的文化内涵。民族音乐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结晶,应成为初中音乐教学的基本内容。另外,以民乐组织初中音乐课程,还可以丰富学生的音乐认识,促使学生实现素质发展,促使初中音乐教学真正走向特色化改革之路。
一、开发本土民乐资源
我国各个民族都分散在全国各个地区之中,而不同的地域文化与民族文化在历史融合过程中将会呈现不同的风格特征。针对这个问题,教师应开发本土民乐资源,构建特色化校本民乐课程,以便让初中生充分认识本土民乐资源,产生热爱家长、宣传民乐的积极意识,为传承传统文化做好准备。新课改已经实施了开放性的课程管理政策,所以初中音乐教师要利用这个改革机遇大刀阔斧地开发地域性民族资源,丰富音乐教学内容。
宁夏长期的历史文化与民族融合中形成了多元化的地域文化。在民乐教学中,笔者便鼓励学生调查现阶段本地优秀的民乐演唱家及其代表作品,感受本地民族音乐的特色。比如,学生可学习银川民族摇滚音乐家苏阳乐队的《贤良》,也可以学唱由银川市乐团所创作的《欢天喜地》,或者是曲艺节目《宁夏数花》、笛子演奏《扬鞭催马运粮忙》等。这些民乐都表达了宁夏地区人们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积极情感,且具有本地的曲艺演奏特征。在课堂上,学生可自愿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而笔者也会根据学生的调查情况建设校本化课程,切实将民乐教学落到实处。
二、渗透民乐创作背景知识
每一首音乐作品都反映了某个时代下人们的心声与情感,民族音乐也不例外。为了使初中生全面把握民乐作品的音乐特色、藝术价值、人文思想、宣扬理念等,教师便应组织初中生及时补充民乐的创作背景知识,了解作曲者与作词者想要通过民族音乐表达什么样的思想与情感,深化初中生的音乐感受,优化民乐教学效果。
就如在《喜洋洋》一课中,笔者便先在课堂上播放了本首民乐,让学生感受歌曲的活泼与欢庆。待歌曲播放完毕之后,学生便可自由表达个人音乐感受。有的学生认为《喜洋洋》表达了人们内心愉悦感,也有的学生认为《喜洋洋》是在某个庆典中的庆祝歌曲。然后,笔者便阐述了《喜洋洋》的创作背景——以人们秋收时的喜悦之情为基础创作的民乐。在笔者的点拨下,学生便可在脑海中形成某种画面,即农民伯伯在收获沉甸甸稻谷时开怀的笑声与合不拢嘴的脸庞。如此一来,学生便可将自己的情绪定为“丰收的喜悦”,便于学生准确把握歌曲情绪。
三、创新民乐教学形式
教学形式是指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方式方法。传统的初中音乐教学是以教师讲解理论知识与演示音乐技巧,学生记忆、模仿与练习的方式展开的。在这种模式下,初中生只是音乐技能的被动接受者,并不会加入个人思考与音乐创作。为了提升初中生的民乐欣赏水平,把握民乐的文化价值,教师应创新民乐教学形式,让学生根据自身的个人体会描绘民乐感受,通过民乐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积累丰富的民乐鉴赏经验。
就如在《花儿与少年》这首青海民歌教学中,笔者便组织学生学习了这首歌曲的节奏与演唱特点,学习歌曲所使用的二拍子、三拍子的韵律变化。但是,为了让学生更加精确地把握《花儿与少年》这首歌曲的音乐风格与情感,笔者鼓励学生以本首歌曲的歌词内容设计音乐剧,借助《花儿与少年》音乐剧表演表达自己对少男少女情感的期待与克制。情感问题一直都是初中生十分感兴趣的问题,鼓励学生通过音乐剧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便于提升初中生的音乐表达能力,有利于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借此,教师还可以通过《花儿与少年》音乐剧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情感指导,让学生享受青春与友谊的美好,但是也要注意交往尺度与方法。
总而言之,初中音乐教学是通过听觉艺术提升学生审美能力的课程,学生文化储备与人生经历等都将影响他们对某部音乐作品的解读。在民乐教学中,教师也应该主动挖掘学生的音乐才能,尊重学生的音乐体会,保护学生的音乐创作意识,通过民乐完成传承我国传统文化的时代任务,提升初中生的文化修养。
参考文献:
[1]高成辉.如何在初中音乐教学中实现对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J].黄河之声,2017(12):31-32.
[2]魏艳梅.传承音乐之源 弘扬民族文化:如何在初中音乐教学中实现对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J].艺术评鉴,2018(7):12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