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彩云
摘 要:教育教学工作既要着眼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又要加强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因为非智力因素对于智力因素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音乐作为一种特殊的情感艺术,既是审美教育又是情感教育,在音乐教学中加强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音乐;个人素质;非智力因素
非智力因素是心理素质的一部分,与智力因素相对应,主要是指那些不参与认知过程,但对认知过程起动力和调解作用的所有心理因素,主要包括动机、兴趣、情感、习惯、意志等因素。音乐是一种特殊的情感艺术,饱含情感的音乐能够触动人的心灵。音乐的这种特性就决定了音乐教育既是审美教育,也是情感教育,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陶冶情操,健全其审美心理,因此,在音乐教学中必须注重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成功的音乐教学必定离不开音乐学习的兴趣、音乐学习的习惯以及音乐学习的信心这几个因素,因此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以兴趣爱好为动力”,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教育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音乐教学需从“听”“唱”“思”入手,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学习习惯,实现自主学习的目的;全方位解读音乐作品及音乐人故事,引导学生参与到各种音乐活动中,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意志力。
一、丰富课堂呈现方式,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几十年的音乐教学工作使我认识到:把新生的第一堂音乐课上得有音、有形、有色,富有艺术感染力就能使学生对音乐课感兴趣。如:每学期的第一节课我都能自己演唱一首当下流行又符合教学的歌曲,让自己甜美的嗓音和饱满激情的演唱把学生领进音乐,让他们对音乐老师产生一定的敬佩心理。
二、重视师生情感交流,达到以情育情
卡巴列夫斯基曾说过:“我们从情感上吸引听众,用我们对音乐的爱去感染他们。”所以,在音乐教学中,情感培养是非智力因素的重要内容,更是音乐教学的重点之一。
作为音乐教师,有着区别于主课老师为追求成绩对学生严苛的天然优势,更容易营造平等轻松的师生氛围。但是,音乐教师也面临着授课学生人数多、师生接触机会少的劣势。使音乐教师与学生关系更加亲近的基石是做到熟悉自己每个学生的名字,无论学生是在课堂上发言还是在课后与教师问候,若能及时地给予他们回应,微笑着叫出他们的名字,学生和教师的关系必定会更加友好。
三、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真正“会学习”
“会学习”依赖于良好的学习习惯,音乐教学也不例外,音乐能力包括了感知能力、表现能力和鉴赏能力,因而需要从听、唱、思三方面培养良好习惯。
听,即是接受的过程,是感知能力提高的最有效途徑,音乐是一种艺术,一种属于听觉的艺术,只有真正去听了,你才能感受到音乐的美,当然也只有听得多了才能学会听。平时有很多学生可以准确地演唱相对有难度的流行歌曲,原因就是他们听得多,自然就会唱了,而很多中外著名经典作品中的主旋律学生常常是不会唱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听得太少了。所以在我们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去听音乐,让他们听各种音乐,反复聆听,形成多次体验,最后引导他们发挥想象力,想象出音响背后那多彩而又动人的画面,去体会由音符串起的悲欢离合。唱,即是表现的过程,是表现能力的最直接体现。
在日常教学中,听、唱、思三方面的习惯培养可以通过以下教学方法实现:先让学生欣赏,让学生有个整体感受,然后再复听,学生继续熟悉音乐,同时体会和感受作品的内容和意境,并分析音乐的特点等,接着在多次聆听的基础上跟琴模唱,再单独试唱练习。这一教学方法有利于音乐学习自主性的提高,有利于培养学生以后自学的能力,真正实现“会学”的目的。
四、全方位解读音乐,培养道德情操
音乐大纲中就明确指出:“音乐教育应寓思想教育于音乐艺术之中,要注意音乐知识教学、音乐能力培养、思想品德教学的配合。”我认为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还可以通过成功音乐人的故事来激励学生正确对待学习,积极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如:曾经风靡全国的“超级女声”前三甲的决赛中,有这样一个环节,让场外观众热线点歌,歌手要随口就能清唱出三首观众随机点的歌曲,那是要有真功夫才能做到的呀!而场上前三甲个个都淡定自若,对唱如流,没有台下夜以继日反复地练习与磨炼,怎会有如此轻松完美的现场表现?相反若是得过且过,必然造成失误,对艺术的表达便少了严谨。因此,只有用鲜活的事例来引导学生养成坚强的意志品质,树立拼搏精神,才能表达出精准又动人的艺术。
综上所述,在音乐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那么教师就必须树立整体教学观,从思想上建立提高学生素质的思维。在备课时多用心,既要注重教师教与学生学的过程,又要培养注重兴趣、情感、习惯、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真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学生个人素养,实现我们音乐教师的价值!
参考文献:
金亚文.高中音乐新课程教学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编辑 张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