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亮
摘 要:高中数学教学应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主要方向,并合理规划和实施教育教学工作,大幅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人文教育。为了进一步提高高中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数学教师应在课堂上开展多元化、人文化、趣味化教学,以此来不断改善课堂质量,构建优质、高效的课堂,以此来让学生的综合素养得到全面提升。对高中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培养策略进行有效分析,希望对其他高中数学教师有所帮助。
关键词:高中数学;核心素养;内涵;策略
教育事业的发展是为了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品格修养,同时也培养学生具备独立的思维模式和关键的能力,从而更好地改变自己的生活。而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不仅要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德育,还要让学生有较强的品格、较好的思维方式、较强的生活能力,具体表现在推理、几何思维、意识、创新、运算能力、分析能力等多个方面。学校为了培养学生具备核心素养的要求,不断地通过教育改革,提升教师素质,提高学生品质。
一、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意义
核心素养的培养是综合教育中的核心内容,而在高中数学教育中,培养核心素养的实质是体现数学人文教育的一面,也是学生能够灵活应用数学知识的表现。高中数学是所有学科中具有高逻辑能力和灵活思维的一门学科内容,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培养思考问题的方法以及解决问题的途径。因此,核心素养的培养离不开数学理论知识的基础,例如数学定力、公式、函数等。而将数学基础知识和生活结合在一起,就能更加促进对生活问题或某事物案例解决途径的进度。因此,数学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面对生活问题时,能够有效及时作出判断,并以此来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锻炼其优质的品质,使得自身的数学能力进一步得到提高。
二、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习数学
在中国有这样一句话,知道某件事不如喜好这件事,而喜好这件事又不如乐于这件事,能够以一件事为乐,才能更好地将这件事做好。学习数学同样是这样的道理。在以前的教育模式中,教育思维始终固定在“灌输式”教育风格,教师的任务就是在讲台上讲课,而学生主要是听。这大大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也让学生感觉到一种枯燥的氛围。尤其是在面对高中数学定理公式的时候,失去了较高的积极度,从而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上表现越来越不理想。当然,随着教育的革新和发展,人文教育成为一大亮点。教师逐步开始以“学生”为主,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为目的,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乐趣,从而重新建立学生的信心,使其更好地去学习数学。例如,在让学生了解几何体的时候,教师不仅要为学生展示常见的几种几何体,还要将每个几何体的三视图进行展示。为了更生动地展现几何体的特点,教师通过相关软件以动画的形式展现三视图,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习。
2.让学生经历独立的、个性化的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以往的教育形式中,教师是充当教育者的角色,以教育学生为主,而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这种被动式的教学方式,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因此教育的改革将更加注重人文化教学,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3.通过课后总结,发展学生的反省认知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课后总结能够很好地引起学生的反思,从而让学生对整个知识体系有充分的认识和深入的了解,一旦发现在学习的过程中出现问题,能够及时地进行纠正并改进。以此来锻炼学生对知识的总结归纳的能力,养成自省反思的好习惯。这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加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例如,在学习“直线与方程”时,教师将教学要点完成之后,为学生布置总结的任务,让学生自己归纳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比如方程式和直线有多少种表达方式。这不仅能提高学生对直线方程的理解,还将提升学生对知识体系的概括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归纳能力,从而提升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的核心素养。
4.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学会社会担当
核心素养的培养离不开团队的合作,而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小组展开学习,旨在提高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思路。学生在小组学习期间,通过交换学生之间的意见来实现共同进步,以此来解决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再者,小组合作可以让学生明白职责担当的重要性,以此来树立学生的责任意识。例如,在学习“正弦定理”时,教师可将学生分组讨论,并让学生将整个解题思路提出来,以此来共同完善正弦定理的论证,从而全面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以期提高学习效率。
总之,高中数学核心素养培养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还让学生学会承担责任。不论是对未来还是在现在,学生学会了用反思的角度来处理问题,以此来提升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而作为教师要不断地探索新的课程教育形式,围绕学生开展创新教育,从而培养出核心素养高、品质高、優秀的学生。
参考文献:
[1]马云鹏.关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几个问题[J].课程·教材·教法,2015(9).
[2]陈敏,吴宝莹.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从教学过程的维度[J].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2015(4).
编辑 鲁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