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姿均
摘 要:在新课改的大趋势下,中考对名著阅读的考查也出现了新动向。在复习备考时,教师应在编制习题时关注以下三点:第一,试题材料尽可能贴近学生生活,关注社会热点;第二,注重训练学生的思维过程;第三,试题打破模块限制,体现开放性与灵活性,注重训练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关键词:中考;名著阅读;社会生活;思维品质;综合素养
近几年的试题中体现出名著阅读考查的新动向:紧扣三个“了解”,更侧重考查对人物或情节的评价;形式上更加灵活,与传统文化、生活现实相结合;弱化试题模块的形式性,强化语文素养的内在关联,名著阅读可以作为不同文体的阅读及写作素材,同时在名著阅读中体现对学生主题阅读、对比阅读能力的考查。因此,在复习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紧扣社会生活、注重思维过程训练、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一、紧扣社会生活
紧扣社会生活有两层含义:一是名著中的人物情节、思想价值能够与社会热点形成关联;二是命题时有意识地创设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生活情境加以考查,这两点,在近两年北京以及外省市中考及模考中已经得到体现。
如:2016年是鲁迅诞辰135周年、逝世80周年,校刊“一句话专栏”以“鲁迅的内心世界”为主题向同学们征稿,请你向校刊投稿,表达阅读《朝花夕拾》或《呐喊》的感受。
推荐演讲稿、名人纪念主题活动、社会新孝道标准出台,这些都是紧贴学生生活的情境,有的属于社会实事热点,带有强烈的时代感,又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以此为导向,教师拟定和编制复习题时也侧重时代色彩与生活气息,所选用的材料涉及作品文本、文学艺术学习、时政热点等社会各个方面。
比如,在复习《三国演义》时,为了梳理“赤壁之战”的重要情节,教师可设计以发行纪念邮票为材料的题目。在题目中给学生展示了四幅邮票,形象生动,题干设置为:
小王同学得到了一组以“赤壁之战”为主题的纪念邮票,他想要按照情节发展顺序加以整理,请你分别概括出每张邮票对应的具体情节,并帮助他按照故事发展顺序进行排序。
赋予其集邮的生活情境,就激发了学生的想象、思考与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其实除了梳理情节,有集邮经验的学生还会分享一条捷径:每组邮票的若干张,一定是按照邮资从少到多的顺序排列的。
又如,在复习《三国演义》主要人物时,教师可利用元宵灯谜会的契机,将小说内容与灯谜结合到一起,增加趣味,加深印象。首先给出一段新闻材料:
欢欢喜喜“闹元宵”,怎能少了“灯谜”。在灯谜达人张践看来,与元宵节相关的众多传统文化相比,灯谜最有灵气,最让人着迷。灵光闪现猜出谜底的那一瞬间,除了意犹未尽的年味,更有发自心底的快乐!因为这“谜”一样的灯谜,张践沉醉其中25年,越猜越着迷!越制越着迷!张践说,他爱上猜灯谜,始于1992年。
猜谜多了,张践也开始创作灯谜。但猜万条谜,制万条谜,必须读万卷书。除了积淀百科知识、关注政策时事,更要熟读古今中外的名著。张践说:“为了创作灯谜,光是《三国演义》我就看了50多遍。”
第一题:请你为这则报道拟一则标题,旨在训练学生对材料的浏览、概括能力,第二题教师可以设置:请你任选下列三国人物,以此为谜底,制作一个灯谜。备选人物有诸葛亮、陆逊、马超、刘备、关羽等,而在答案的选择中,我们鼓励学生利用汉字谐音、汉字造字方法以及与人物相关的重要情节来编制谜面,学生兴致昂扬,也出现了诸如“凿壁偷光——孔明”“绿袍丹心——关羽”“天不绝曹——魏延”这样有趣的答案。
此外,在复习长篇小说中重要情节时,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中国诗词大会》中的文字描述题的形式,对重要情节进行复述和再现,引导学生回顾主要情节,并且着实以《三国大事盘点》的竞赛形式为学生带来了乐趣。
请大家先来看《诗词大会》中的这道文字描述题:
请你根据以下唐诗线索说出一位历史人物:
A.杜甫诗作中的人物
B.他是杜甫最崇拜的人物之一
C.他是一位丞相
D.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我们设置的《三国大事盘点》内容也借鉴了以上的形式,即对一个重要事件进行多角度的描述或评价,并引用小说中的重要语段,作为学生思考、辨析的材料。比如,复习“青梅煮酒论英雄”,就将题目设置为:
请你根据以下文字线索说出一个小说情节:
A.一个如升龙,跃于云上,措辞张扬;一个似隐龙,时机未到,韬光养晦。
B.这个故事与酒有关。
C.“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
D.赞曰:“勉从虎穴暂趋身,说破英雄惊杀人。巧借闻雷来掩饰,随机应变信如神。”
这样的竞赛形式就一改原本略显枯燥的情节概括与机械记忆,对情节加以复习的同时还大大激发了学生思考与挑战、解决问题的积极性。
二、注重思维过程
名著阅读不再是单一的孤立的阅读,更强调整本书的阅读、主题阅读以及对比阅读。在习题中,我们就要更强调学生以辩证的视角、双向思维、联想思维来阅读名著作品,从而产生更深刻的思考。这也应当成为我们拟题的依据:
在去年各区的模拟中,就已经出现了以“忠”“义”为主题,考查学生对比、联想思维的试题。例如2016年通州二模:“义”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歷史演变中,有道义、正义、情义等内涵丰富的意义,对中华民族的精神濡养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结合两则材料,说一说成岗的“义”与关羽的“义”的不同及对你的启示。
以此为范例,我们可以在《三国演义》习题中原创这样一道题:
三国时期是崇尚酒的时代,酒俗繁多,酒风猛烈。无论是使节往来,官吏互访,民间会友,酒是绝对不能少的。《三国演义》中塑造的数百位出场人物几乎人人嗜酒。请你为下列与“酒”相关的情节补全标题,完成“三国酒之最”。
最 的酒——桃园把酒三结义
最 的酒——青梅煮酒论英雄
最 的酒——关羽温酒斩华雄
最 的酒——张飞佯装酒醉战张颌
最 的酒——张飞醉酒枉送性命
这道题旨在引导学生回顾主要情节,并能够在同一主题的基础上对不同情节加以判断与评价,此外还要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一个“酒”字,就将不同人物的命运、思想价值表达出来了。学生的思维在这一过程中需要经过回顾情节、对比辨析、确定词语这样一个递进的过程。
同样,思维品质的側重还体现在探究性与开放性上,名著阅读的材料无比丰富,教师就要整合有价值的材料,在试题中促进学生的思考。比如《三国演义》复习的一道探究题:
《关羽传》中记载,关羽死后谥号为“壮缪”,请你结合自己的阅读以及两则材料,谈谈你认为“壮缪”是否合适,并说明理由。材料一:“武而不遂曰壮,名与实爽(爽:违背)曰缪。”关羽在宋代被追封为“壮缪义勇武安英济王”,到了元代统治者将其封号改成为“显灵义勇武安英济王”;清乾隆三十三年,有诏言:“关帝力扶炎汉,志节懔然,陈寿撰志,多存私见。正史存谥,犹寓讥评,曷由传信?今方录四库书,改曰忠义。”
材料二:“温柔好乐曰康,布德执义曰穆”。《礼记·大传》“以序昭穆”,古本“穆”作“缪”,左传“穆”多作“缪”,是“穆”“缪”古今
皆通。
这道题考查学生对作品人物的认识,同时给出两则材料,旨在引导学生读懂材料,结合自己对小说的理解,表达自己的看法。而在材料一中,又夹杂了“关帝力扶炎汉,志节凛然,陈寿撰志,多存私见。正史存谥,犹寓讥评,曷由传信?今方录四库书,改曰忠义”这样的文言内容。这就需要学生读懂文言文大意,作为自己可参考的材料;同时结合材料二中的通假字知识,学生能够对关羽的谥号产生新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学生还需要结合《三国演义》全书中关羽的事迹,对自己的观点加以佐证,从而完成本题的作答。这道题的答案是开放的,只要学生能够读懂材料、从材料中获得观点,并结合小说情节进行阐述,就是符合题目设计意图的
答案。
三、提高语文素养
尤为值得注意的是,近年的中考说明中明确传递的另一个重要方向是:试题模块之间的界限更加模糊,中考命题将更侧重语文素养的综合考查,名著作品可以作为不同文体的阅读及写作素材,结合文言文、现代文阅读以及写作等内容,深化传统文化价值与核心价值观,对学生进行更全面的考查。
以《三国演义》为例,我们亦进行了这样的尝试:
诸葛亮(西皮原板)我主爷坐山河未享安静,全凭着五虎将保定乾坤。
我心中恨的是东吴陆逊,必须要把孙曹一旦扫平。
诸葛亮(白)命你传文武百官,去至白帝城接驾便了!
李严(白)启先生:主公兵败白帝城!
(李严下。)
诸葛亮(白)正是:
(念)阴阳八卦早算定,主公兵败白帝城。
……(刘备哭。)
刘备(二黄慢板)事到临头才知悔,自己错了埋怨谁?
楚霸王他不听范增语,乌江岸前把命逼。
曹孟德中原成大器,他人的奸诈有谁知?
阿斗年幼终何用,还望先生费心机。
(白)先生哪。
诸葛亮(二黄原板)主公不必泪悲啼,为臣言来奏主知:
蒙主公三顾之恩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刘备(二黄原板)叹先生说此话世间稀,二皇儿近前来细听
端的:
待先生如同待父意,他保阿斗立帝基。
刘备(二黄原板)手搀先生泪悲啼。
孤还有紧要事嘱咐你,还望先生牢记心里。
头一件扫荡中原地,第二要恢复汉室基。
哭一声懦弱的汉献帝,四百载基业化灰泥。
诸葛亮( )
赵云(二黄摇板)万岁还须保龙体,臣等保主不敢欺。
刘备(二黄摇板)回头又见赵四弟,你的功劳王尽知。
自从患难来相聚,又谁知今日两分离。
材料一给出了《白帝托孤》的京剧唱词,设置题目(1):请概括本唱段的主要内容(10字以内),这道题属于简单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作品主要情节的了解。学生在对小说有基本的印象、能够联想《出师表》中“故临崩寄臣以大事”的内容,都能答出“刘备白帝城托孤”这一情节。
设置题目(2):刘备唱词中加点的两句表达了他托付诸葛亮实现的政治愿望,请你写出小说中诸葛亮为了履行对先主的承诺,做了哪些事?
这道题考查学生整体阅读的能力,需要对小说中诸葛亮的事迹有较为系统的理解,才能依次梳理出七擒孟获、六出祁山(或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出师北伐)这样的答案。
接着,提供材料二:
念白,是我国戏曲中一种特有的艺术表现手法。它以一种介于读与唱之间的音调将语言戏剧化、音乐化,在戏曲中常与唱腔部分互相衔接、陪衬、对比,形成戏曲中最能表达人物的内心独白、体现人物思想的一种手法。念白属于艺术手段和表现方法,它并非孤立,而是以行当为基础,配合表情、身段同时并举,为传达人物的思想感情、塑造人物的性格特征服务的。
设置题目(3):请结合材料二,在横线处为诸葛亮补充一段念白。这道题在难度上有所提升,首先学生需要具备基本的传统戏曲常识,同时根据材料二提取信息,归纳念白的作用,才能将题目的考点与“补充人物的语言、心理活动”关联起来,进行考点的迁移,继而完成作答。
最后,提供材料三:
刘备白帝城托孤之时,首先必须取得军权和政权多数的荆州派系的支持。诸葛亮是荆州派系的核心人物之一,满足了这个最重要的要求。诸葛亮的叔父诸葛玄是刘表的旧友;原在荆州主掌行政的蒯家是诸葛大姐的婆家,掌握军权的蔡瑁是自己的妻舅;庞家是诸葛二姐的婆家。诸葛亮绝不是什么“躬耕南阳的布衣”,而是荆州派系关系网中牵一发动全身的“棋子”。
另外,诸葛亮是战后人才凋敝的蜀汉政权中声望、资历的最高者……蜀国已经没有人可以在资历和名望上与时任丞相的诸葛亮相匹敌了。
刘备在大庭广众之中这样评价诸葛亮,都要以皇位相赠了,作为丞相前来听取遗嘱的诸葛亮来说,除了固辞相让外,难道还有第二种选择吗……
刘备很可能早就“在帐中伏下刀斧手二百,只等举杯为号,一拥而上,乱刃分尸”。在这风动兵起的深夜,诸葛亮立即表演了一场涕泪横流的戏,“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如果刘备和诸葛亮两人真是鱼水情深,推心置腹,刘备完全没有必要再当众与诸葛亮推来让去。
刘备料定诸葛亮的回答只能是惟一的,借诸葛亮的嘴约束他今后的执政行为。诸葛亮“鞠躬尽瘁”的誓言是当众发的,耳闻者数以百计。如果诸葛亮日后心怀篡逆或试图篡逆,立即就失去了道德优势。中国传统文人都重名声,尤以东汉为最。
(选自网络博文《白帝托孤的真相》)
设置题目(4):有一种观点认为“白帝托孤”并非君臣深情的托付,而是刘备的一次政治博弈,你是否同意这个观点?请谈谈自己的看法。
材料三是议论文材料,学生需要迅速浏览内容,概括材料的主要观点即“刘备托孤于孔明是必然选择”,接着要开始对题目中的观点进行解读,并进行个性化的判断,对白帝托孤孔明之“忠”、对刘备之“仁”与“谋”发表自己的见解。
总而言之,在命制与编选习题时,我的建议如下:
第一,试题材料尽可能贴近学生生活,同时打破模块限制,考查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名著阅读可以与书法、文言文、现代文阅读以及情境写作结合起来,甚至可以成为试卷的主题,凸显语文学科特有的张力与活力。
第二,多角度辩证思维,体现探究性。激发和培养学生多种思维能力是教育改革的核心;而探究性的内容往往也能够为有积累、有思考的孩子提供表达的空间。
第三,试题答案不唯一,具有开放性。答案多样性体现出对阅读本质的把握,因为人的思维各异,兴趣点也会有所不同,只要能围绕重点话题,确有所得,阅读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编辑 温雪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