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拢
摘 要:口语交际与习作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内涵。灵活运用教学资源,促进口语交际课与习作教学有效整合,可以促进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方法、目标之间的相互协调互补,能够很好地达成口语交际的目标,也能使习作教学更具活力,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关键词:教学资源;口语交际与习作;有效整合
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口语交际和习作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灵活地运用教学资源,发现教学中的训练点,有效整合口语交际与习作教学,使之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一、课前准备,提供素材
口语交际和习作均来源于生活,没有生活的素材,学生表达不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凭空想象的作文也是没有意义的。因此,教师必须做好口语交际课的准备工作,为交际和习作做好铺垫。首先,要做好话题的准备。如进行“珍惜资源”的交际话题前要安排学生在周围走走看看,与别人谈一谈,了解周围存在哪些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现象。其次,要做好语句的积累,比如,学过《秋天的雨》后,要引导孩子把优美的语句积累下来备用。
二、课堂引导,搭设平台
(一)提供支撑,进行说写训练
教学是交往。老师在教学中,不仅对所教学的内容要重视,而且要对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交往关系重视,从而达到优化课堂结构,协调师生和教学内容的联系。教学中教师要提供有效互动的机会,积极引导学生有效参与到教学中去。如《我是小小推销员》课例中,老师匠心独运在课堂中设置几个回合的互动为学生的语言训练提供了支撑,也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思维支撑。
背景:一老师上《小小推销员》一课时,学生从家里带来许多自己喜欢的物品,有吃的,有玩的,有用的。学生已经介绍过自己的物品了,开始推销。许多孩子到听课老师处推销。一般说,孩子完整介绍完推销物品后,听者往往就接纳了所推销的物品,小推销员们的任务也会画上句号。但是在老师这里却有了另外一片天。
第一回合:一孩子有礼貌地有条理地介绍了这袋“麻辣凤爪”。老师:这凤爪太辣了,老师上火嗓子疼,不能吃的。
第二回合:有两个孩子听了,一孩子对另一个孩子小声说:“咱去找别的老师吧。”另一个孩子想了想,说:“您不能吃,家里一定有可以吃的吧。”
第三回合:赵老师说:“价格太贵了。”孩子说:“不贵的,比××处还便宜,您可以货比三家的。”
第四回合:师说:“我没有带钱,怎么办呢?”孩子说:“没事,您可以刷卡的。”
第五回合:师说:“钱包都没带,卡和现金都没有带。”此时一小女孩面露难色,开始乞求赵老师说:“阿姨您买了吧?”另一孩子说:“没事的,您可以留下电话号码,到时我们上门送货,到时再给钱也行的,多要也可以优惠的。”
“麻辣凤爪”的故事进行完了,相信有了这五个回合的铺垫,孩子们的交流一定精彩。这节课就在老师的“为难”中丰富了,在角色意识中充实了,在互动环节中成功了,相信在接下来的习作课中,学生记录活动经过时一定素材丰富,兴趣盎然。
(二)角色转换,进行说写训练
教学中可以根据不同特点的课文口语交际的训练话题,创设表演情境,让学生在特定的场合中体会人物的语言、内心,从而产生表达交往的需要。如《颐和园》《保护文物》等课文或口语话题中,创设“当导游”的情境,凭借课文内容创编导游词,让学生分别充当“游客”和“导游”等角色,进行互动交流,既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内化,也对学生进行了一次面对面的口语交际训练;然后指导学生写成导游词。
(三)关注辩论点,进行说写训练
如口语交际话题《科技利大还是弊大》时,组织学生分成正反方,围绕话题展开辩论,理由充分的一方胜。学生唇枪舌剑、畅所欲言,各自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这样的教学,既有师生双向的信息交流,也有生生之间的多元对话,对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及口语交际能力都大有裨益,课后让学生将此次辩论课的过程写成一篇习作,学生的观点都体现无遗。
三、课后延伸,锻炼能力
生活中蕴藏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语文教学资源可以进行写作训练。所以不仅在课堂内整合口语交际和习作教学,还应将口语交际和习作教学链接到课外生活,使之相互补充、有效融合。一是家庭生活场景再现。比如到朋友家里去做客,别人是怎样接待你的;你是怎样认识新朋友的;遇到困难时,你是怎样请求幫助的……诸如此类。二是校园生活场景再现。如在校园中不小心碰倒了同学如何做;遇上同学做了错事如何进行劝说等;还可以结合学校及班级开展的各种活动进行口语交际和写作训练。如举办读书节、朗诵比赛、讲故事比赛、文艺晚会、背古诗比赛等话题都可成为交流的内容,这些训练既积累了说话材料,又积累了写作的素材,大大激发了孩子们参与的意识,口语表达和写作能力提高了。
我们的语文教学要优化教学资源,促进口语交际与习作课有效融合,让它如一缕清新的春风,既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认知停靠点,又激发学生的学习劲头,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注入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钟启泉,汪霞,王文静.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233.
编辑 高 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