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佳玲
摘 要:在我国自古有之的“因材施教”理念的指导下,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式传授不同层次的内容,以此保证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在数学学习上有所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分层教学;学生分层;课堂分层
受家庭环境、学习经历以及生活经验的影响,不同的学生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个性差异。但是在普适性原则的指导下,教师一般会按照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的要求对所有的学生进行统一教学,忽视了学生个性差异的存在,造成两极分化现象。对此,教师需要在新课标“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根据学生的不同数学学习水平采取不同的方式来传授不同的内容,保证每一位学生都能发挥自身已有的数学知识经验,获得更多的数学知识,如此分层教学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式。我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开展中,一般会从学生分层和教学过程分层这两个方面入手:
一、学生分层
新课改倡导将学生作为教育教学活动开展的中心,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发展的,不是工厂中流水线上的产品。对此,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的时候,需要对学生进行深入的分析,从其个性差异入手,根据其数学学习成绩、数学学习方法的掌握以及智力发展情况等,采取“隐性分层”的方法将学生按照不同的比例划分为不同的层级。这里所提及的“隐性分层”主要是指不将分层直接告诉学生,只要教师明白学生的层次即可,在分层基础上,教师需要对学生的个性差异给予充分的尊重。我按照1 ∶ 2 ∶ 1的比例将学生划分为A(优等生)、B(中等生)、C(学困生)三个层次。然后将每一层级的学生按照四个形式进行分组,以此保证学生能在小组合作中有效发展。在此需要注意一点,对学生的分层不是固定不变的,每学期或每半学期,教师都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发展情况对其进行重新分层,以此保证学生能在分层变化中得到发展。
二、课堂教学分层
1.教学目标分层
新课改对教学目标从三个维度进行了详细的论述,所以,教师需要在新课改的驱使下将教学目标划分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并根据学生的分层情况,对不同层级的学生赋予不同层级的学习目标。如A层级的学生学习基础好,其需要就教学活动的开展完成所有目标,在教材内容学习的基础上实现能力的提升;B层级的学生只需要完成教材中的全部要求即可;C层级的学生只需要扎实掌握教材中的基本知识即可。我在组织“移多补少应用题”这一内容教学的时候,会根据学生的不同分层情况将教学目标划分为:A层级的学生,能掌握移多补少应用题的解题方法,理清解题思路,建立数学模型,并借助所积累的知识解决变式问题;B层级的学生只需要理解移多补少应用题的解题方法,并能借助所积累的方法解决与之类似的问题;C层级的学生只需要在动手操作中理解移多补少应用题中所蕴含的数量关系,借助所积累的方法解答简单的应用题即可。
2.问题设计分层
数学问题是教师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主要手段,在传统的数学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师一般会利用教材中已有的问题来对学生进行提问,如此提问将学生的思维局限于课堂之中,甚至有一些问题超出了学生已有的数学能力范围之内,学生无法借助所学到的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以此在问题解决中受到挫折,久而久之丧失数学学习的自信心。对此,我在分层教学理念的指导下,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对不同层级的学生提出不同层级的问题,以此保证学生能借助已有的数学认知来解决问题,并在数学挑战中产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在组织“圆的认识”这一内容教学的时候,我会根据学生的不同层级和教学内容,设计对不同层级学生的问题:①如何画出一个圆?有什么新奇的办法?这道动手探究的简单问题只需要B、C两个层级的学生回答即可;②倘若手里没有圆规,如何画出一个圆呢?这一挑战性问题只需要A层级的学生回答。如此,学生可以在自己已有的数学知识基础上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解决问题。
除了以上的方法之外,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开展中所践行的分层教学需要贯穿到评价方面,根据学生的不同层级和学生的实际发展情况对其进行客观的分层评价,以此使学生能客观地认识到自身的优势与不足,在继续学习中努力完善自我,提高其数学学习能力。
總之,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师可以采取分层教学的手段,对学生分层,将教学过程分层,以此在分层中实现因材施教,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1]洪礼胜.初探小学数学分层教学的有效策略[J].新课程导学,2015(3).
[2]杨学欣,诸葛海荣.分层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内蒙古教育,2016(5).
注:本文系福建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常规课题“小学数学分层导学的实践研究”(立项批准号:FJJKXB116-428)的研究成果。
编辑 温雪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