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成林
摘 要:写日记是积累材料的最好方式,是练笔的最佳途径。能将作文教学化难为易,让学生乐于动笔;可以有效落实训练项目,提高作文能力。完全可以以日记为抓手,搞好作文教学。
关键词:日记;作文教学;化难为易
“横眉冷对方格纸,俯首咬断铅笔头”,是农村小学生作文难以下笔的生动写照。小学生作文存在畏难情绪,难以下笔,写出来的作文内容单一,感情空洞。如何提高学生作文能力,搞好作文教学成为广大教师一直研究的课题。笔者在长期语文教学实践中发现,写日记是积累材料的最好方式,是练笔的最佳途径,我们完全可以以日记为抓手,搞好作文教学。
一、日记能将作文教学化难为易,让学生乐于动笔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作文原是生活的一部分,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日记正是引导他们走“从自己熟悉的生活里边取材”这一条顺其自然的道路。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每星期坚持写3~5篇日记的同学,在单元习作时均能按要求选材,中心突出,语言流畅;在期末考试中都能在30分钟内完成400字左右作文,得分明显高于没有写日记的同学。去年五年级来我班就读的吴×同学害怕写作文,在我的指导下与其他同学一起坚持写日记。没想到他的文章《神奇的一体机》竟刊登在《全国优秀作文选》2014年第1-2期合刊上。更为重要的是,他同大多数同学一样,在写作文时再也不“横眉冷对方格纸,俯首咬断铅笔头”啦。
大量事实表明,日记确实能降低作文难度,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
二、日记可以有效落实训练项目,提高作文能力
1.选取训练点,强化训练
一篇文章,语言训练点是很多的。对教师来说要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精选语言训练点尤为重要。我们可以从一篇篇课文中发掘出写作上的独特之处,予以梳理、罗列,结合单元习作练习要求,选取最有价值的东西让学生习得,有的放矢地进行习作练习的铺垫。如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学习《燕子》后,指导学生迁移运用作者观察表达的方法,选择自己熟悉的一种动物仔细观察,写一篇观察日记,要选择最典型的部位,写出这種动物的外形特点。四年级下册第一组安排的习作训练内容是选一处景物,仔细观察一下,再把观察到的按一定顺序写下来,注意把内容写具体,语句写通顺。如何让学生写出景物特点,把内容写具体?本组课文单元阅读提示要求学生去体会作者对山水的热爱之情,并体会作者是怎样用优美词句表情达意的。学生从本组课文中学到的写作知识技巧能否运用到写作中呢?在我们学校不远处有座中型水库——钓鱼台水库。我多次组织学生来到水库边,留心观察在不同天气、一天中不同时间水库景物特征。星期天,我们划小船去玉枢观,在岸边钓鱼、捞虾,品尝鲜美的鱼虾,学生感到生活丰富多彩,作文前都写了4到5篇日记。作文时他们能写出景物特征,用优美词句描绘水库风光,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像单元训练项目只有经过多次练习才能熟练掌握,运用自如。我们可以在日记中进行练笔,从中挖掘学生学习的兴奋点、生长点,既不加重学生负担,又让重点训练项目得到落实。《狼牙山五壮士》文本写作特色,就是群体描写和个人形象的结合。将群体描写和个人形象相结合的描写,使文章有了层次感,焦点突出,内容具体,是引导学生感悟人物描写的良好范例。我要求同学们写一节体育课,这样问大家:“你准备把哪几个同学作为群体描写?准备把谁当作‘马宝玉来进行个体描写?”同学们这下可乐了,立刻有了练笔素材。并在课文作为范例的指引下,从形式上加以借鉴模仿,顺利地完成了读写结合小练笔。
2.提取素材,改编成文
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练习,笔头熟了,素材也丰富了,就像定期存款一样建立充实的写作素材库,在需要时撷取精彩片段扩充成文。也可以随心所欲地拓展发挥,再无畏难情绪。郑×同学在宿松县爱国主义读书活动讲故事比赛中所讲的《牛奶情深》获得一等奖,她深有感触,将平时反复练习情形,比赛前紧张,获奖后的激动,对指导老师的感激,一一写在日记中。后来她在“农村留守儿童‘亲情师情书信征文”评选活动中,《给邓老师的一封信》荣获二等奖。因为是亲身经历,印象深刻,写得情真意切,后来刊登在《青少年日记》2013年第10期上。朱×的爷爷私架电网触野猪,电死村里人,她在日记里将惨案叙述清楚,还写出了自己一家人的艰难处境和真实感受,修改后,《爷爷,您好吗》刊登在2013年第5期《作文之友》上。
农村小学以日记为抓手,能将生活实践同阅读和写作紧密联系起来,促使他们形成技能技巧,从会写日记,逐渐地会写作文,写好作文。我们教师要千方百计地丰富学生的生活,加强写法指导,竭力创设成功机会,尽量使每个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让每一个学生作文能力迈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万晓霞.日记教学:提高作文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J].小学教学研究,2014(2):10-11.
[2]杨认书.日记:小学作文教学的抓手[J].学周刊,2013(3):140.
编辑 谢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