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沫言
摘要:人的行为轨迹是人的行为方式的一种综合性记录,它体现着人在行为需求的引导下,人的行为方式及行为习惯。换句话说,人的行为方式是人们在思想驱动下的行为样式或活动方式。人的行为轨迹既可以是个人的行为方式的记录,也可以是所调查人群的行为方式的综合性体现。当我们通过信息采集获得了人的行为轨迹后如何将其转化为设计方式便是本文所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行为轨迹 行为方式 需求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8)04-0252-02
一、行为方式与行为轨迹
人的行为轨迹是人在行为需求的引导下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方式及行为习惯的综合性记录。换句话说,人的行为方式是人们在思想驱动下的行为样式或活动方式,而行为轨迹则是人们的行为方式的记录。在设计中,人们通过采集所涉及人群的行为轨迹,分析人们行为方式所体现出的行为习惯,会为我们提供新的设计思路及设计方法。
二、以行为轨迹为中心的设计方法
在设计中,我们针对所调查人群进行认为轨迹的采集后,如何利用这些采集的数据进行产品设计便是下文我们所探讨的问题。
(一)分析行为轨迹背后的本质需求
在设计中,我们可以总结并分析人的行軌迹为背后所体现出的人的本质需求。并以这些需求作为设计的切入点进行设计。通过这种设计方式往往能够帮助我们进行准确的设计定位,并且能够拓展我们的设计思路,有时还会产生意想不到的设计效果。
例如,许多男士在刮完胡子后都有一个习惯,那就是会用手摸摸自己的下巴,而设计师发现男士的这一动作习惯,以此拓展,将其与剃须刀相结合,设计出一款戒指剃须刀。如图1所示,该设计外层为滤网,内层附有刀片。在使用时将剃须刀套在手指上,并在脸颊上滚动。这时外层的滤网便会带动刀片滚动,从而剃掉胡须。该设计便是设计师通过分析人的行为轨迹,抓住行为动作特点,从而产生了意想不到的产品设计。
(二)通过设计引导行为
从上文我们可知,在以人的行为轨迹为中心的设计中,我们通过观察人的行为轨迹、分析行为轨迹后人的需求,从而去设计迎合消费者需求的产品。但在有些情况下,我们可以通过设计来引导消费者的行为。而在设计中设计师可以根据人的生理与心理两个方面来引导消费者。总结起来便是约束和刺激两种方法。
1.约束
在产品设计中,给用户提供唯一的操作选择是避免选择性错误的最好方法,同样的,我们可以通过制造约束来引导人们的行为。如果人们能容易地看出并理解产品在物理结构上的限制性因素,人们在使用之前就可以知道哪些操作是合理的,通过结构上的这些限制性约束就可以有效地引导人们的行为。例如,在生活中我们发现,有明确空间划分的公共座椅的利用率往往高于无空间划分的公共座椅。这是由于人们需要私密空间导致对陌生人往往都会有本能的排斥。因此,公共空间中三四人使用的长椅往往只有一个人在使用。而在设计中,设计师通过运用结构、语意符号、色彩、材质等手段,将座椅的使用区域进行划分,从而对公共座椅进行空间上的约束,事情就会大为改观,同样长度的长椅的利用率便会上升。
2.刺激
在产品设计中,造型并非是被动的、静态的、感知的对象,而是能够直接作用于人的感知心理,从而改变人的认知模式,进而影响人的行为方式。因此,美观的产品往往能够激发人们的使用心理,提高人们对产品的接受程度。在设计中,设计师往往通过产品形态、色彩、材质等因素来刺激用户使用心理并激发用户思考,从而引导人们的行为朝着预定的方向发展。例如图3所示,苹果的iMac系列电脑机壳设计便很好地利用了人对美观物品的刺激,激发人们的使用心理,影响人的使用行为
图3苹果iMac当然,在设计中除了通过视觉刺激外,我们还可以通过触觉甚至是声音的刺激来给人以美的享受,进而影响人的行为方式。例如风铃便是通过悦耳的声音给人以刺激,使人心绪变得安宁、平静,从而影响人的行为。
(三)行为适应技术
我们进行产品设计是为了有效地满足人的行为活动需求,而不仅仅只是服从用户的意愿。有些时候用户在学习了工具和技术后才能理解所要进行的活动。科学家创造技术,设计师将技术转化为产品,用户则要适应技术。例如,人在使用手机的过程中,从按键式到触屏式,人的行为一直伴随着技术的发展而改变,而未来这种人机交互方式会随着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改变。因为人们将会不断地去适应新的技术。
三、结语
我们通过对人的行为轨迹的研究,发掘行为轨迹与人行为需求间的关系,并将这种关系进行物化,这时新的设计便会出现。以人的行为轨迹为中心的设计方法是以设计师为引导的一种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然而,人类的行为需求与行为方式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也在不断地变化,因此我们对人的行为轨迹的研究也会不断深入。
参考文献:
[1]范圣玺.行为与认知的设计[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9.
[2]李世国.体验与挑战——产品交互设计[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8.
[3]冯绍群.行为心理学[M].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2008.
[4]米塞斯. 人的行为[M].夏道平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5.
责任编辑:于蕾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