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东北高校辅导员人才队伍的职业倦怠与心理健康研究

2018-03-07 05:18史明娜
经济研究导刊 2017年31期
关键词:职业倦怠心理健康高校

史明娜

摘 要:为了了解当前川东北地区高校辅导员人才队伍职业倦怠与心理健康状况,采用教师职业倦怠量表和症状自评量表进行实验测评,并将数据运用SPSS19.0处理。实验结果显示:“低成就感”和“情绪衰竭”两个项目得分具有显著性差异;36~40岁年龄段、实习研究员和研究员职称层次、具有硕士学历层次、教龄在6—10年的辅导员职业倦怠高于其他阶段层次,存在显著性差异。最后得出结论:川东北高校辅导员人才队伍存在一定的职业倦怠和心理健康问题,并且二者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不同年龄、职称、学历和教龄的辅导员在职业倦怠三个维度和心理健康因子中均存在显著差异性。

关键词:辅导员人才队伍;职业倦怠;心理健康;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31-0150-06

辅导员人才队伍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1]。一个健康向上的辅导员人才队伍,关系到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展开。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推进,高校辅导员队伍面临着各种新的挑战,辅导员职业倦怠与心理健康问题逐渐凸显[2],出现了系列诸如自我认同感缺失、情绪衰竭、心理焦虑等不容回避的问题。当前形势下,对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倦怠与心理健康问题进行调查与分析,显得既有必要也很重要,这关系到高校学生工作能否正常开展,关系到辅导员自身的健康成长[3]。

一、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选取川东北地区的师范院校A.综合性院校;B.职业院校;C.三所高校,以在高校从事辅导员工作群体作为研究的对象。共计发放调查问卷150份,回收问卷147份,其中有效问卷133份,有效率为90.48%。

(二)方法

1.教师职业倦怠量表。采用Maslach编的教师职业倦怠量表,量表包括情绪衰竭、去个性化、低成就感三个维度[4],“情绪衰竭”维度中包含九个内容,主要考察辅导员群体的情绪状态;“去个性化”维度中包含五个内容,主要考察辅导员群体自我意识与控制;“低成就感”维度中包含八个内容,主要考察辅导员群体对自己工作的看法。量表采用五级评分,9—16项采用反向记分。

2.症状自评量表(SCL-90)。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量表包括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其他,共计10个因子90个项目,對辅导员群体进行心理健康测试,以此评价辅导员心理健康问题及严重程度[5]。量表采用五级评分,得分越高表示某一方面的心理健康问题越严重[6]。

二、研究的结果分析

(一)川东北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状况

1.川东北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总体状况分析。对川东北高校辅导员采用职业倦怠量表进行测量,后平均得分(M)与中数(ME)进行比较分析,得出辅导员当前的职业倦怠总体情况。经数据统计发现(见表1)。川东北高校辅导员的总体得分中“低成就感”和“情绪衰竭”两个项目得分为2.77和2.71,高于中值,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该地区的高校辅导员个人成就感比较低,具有情绪衰竭的表征。而“去个性化”维度得分低于中数,表明辅导员的去个性化状态相对较好。

2.川东北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分类分析。不同年龄阶段职业倦怠情况:不同年龄段辅导员在“低成就感”和“情绪衰竭”两个维度存在显著差异,进一步验证得出在36~40岁这一年龄段,不同性别辅导员的职业倦怠平均得分为2.59(女)和2.53(男),高于其他年龄段,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见图1)。

不同职称的职业倦怠情况:实习研究员和研究员两个职称层次职业倦怠平均得分相对较低,呈非显著性差异,而助理研究职称层次的辅导员职业倦怠平均得分为2.57(女)和2.48(男),与其他职称层次相比得分相对较高,并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见图2)。

不学生历层次的职业倦怠情况:博士层次成就感最高,情感耗竭较少,所以职业倦怠平均得分较低,不同性别的平均得分为2.06(女)和2.12(男)。具有硕士学历层次的不同性别辅导员其职业倦怠得分较高,其中女性的平均得分为2.66,男性的平均得分为2.61,显著高于其他学历层次(见图3)。

不同教龄的职业倦怠情况:≤5年的与≥26年的教龄的平均得分较低,具有非显著性差异,在6—10年教龄这一阶段,辅导员职业倦怠达到最高,存在显著性差异。在6—10年教龄段以后,辅导员职业倦怠平均得分呈递减趋势。其中,男性在11—15年教龄阶段职业倦怠得分高于女性,存在显著性差异(见下页图4)。

(二)川东北高校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状况

不同年龄阶段心理健康情况:不同年龄段教师在躯体化、抑郁、焦虑、强迫等方面得分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不同性别的辅导员均在36~40岁年龄段心理健康得分较高,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尤其在焦虑和躯体化维度方面较为显著,随着年龄的增加,不同性别辅导员心理健康平均得分逐渐降低(见下页图5)。

不同职称的心理健康情况:女性辅导员在助理研究员层次心理健康平均得分1.78,与其他职称层次得分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男性辅导员则在副研究员层次心理健康平均得分较高,与其他职称层次得分存在显著性差异。不同性别辅导员职称在实习研究员和研究员层次得分相对较低(见图6)。

不同学历层次的心理健康情况:不同性别的硕士学历层次辅导员心理健康得分为1.81和1.78,均高于其他学历层次,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本科学历层次和硕士学历层次在焦虑、强迫、人际敏感性几个因子上均存在明显差异,且硕士层次的高于本科层次的(见图7)。endprint

不同教龄的心理健康情况:教龄在6—10年和11—15年两个阶段的辅导员心理健康水平平均得分较高。其中,女性在11—15年教龄的心理健康平均得分1.82,与其他教龄阶段相比存在显著性差异;男性在6—10年教龄的心理健康平均得分1.71,与其他教龄阶段相比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不同性别辅导员教龄≤5年的与≥26年的平均得分较低,具有非显著性差异(见图8)。

(三)川东北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对川东北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性进行分析(见表2),发现职业倦怠的两个维度:“情绪衰竭”和“低成就感”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因子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相关性(P<0.01),而其中“去个性化”维度只与“强迫”和“人际关系”因子有一定相关性。

为进一步对川东北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性进行论证,以辅导员职业倦怠各维度为自变量,心理健康因子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见下页表3),结果显示职业倦怠维度中的“情绪衰竭”和“低成就感”均进入回归方程,F数值为43.17,P<0.001,职业倦怠和心理健康之间存在显性关系;职业倦怠的维度可以解释心理健康的39.6%的变化情况,其中以情绪衰竭对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具有预测作用。辅导员的职业倦怠产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其心理健康状况的改变。

三、讨论

(一)川东北高校辅导员人才队伍职业倦怠与心理健康的总体情况

川东北高校辅导员人才队伍存在一定的职业倦怠和心理健康问题,并且职业倦怠与心理健康之间具有显著的相关性,职业倦怠的产生能够影响到辅导员的心理健康,职业倦怠的维度可以解释心理健康39.6%的变化情况,其中以情绪衰竭对辅导员心理健康具有预测作用。调查发现,不同年龄、不同职称、不学生历和不同教龄的辅导员在职业倦怠的三个维度和心理健康的几项因子中均存在显著的差异性。部分職业倦怠得分及心理健康得分女性在一定阶段高于男性,原因可能在于女性的情绪衰竭和高于男性。同时,她们在家庭中付出的相对较多,要更多兼顾家庭与事业[7]。

(二)年龄对川东北高校辅导员人才队伍职业倦怠与心理健康的影响

不同性别的辅导员均在36~40岁年龄段,其职业倦怠达到最高程度,审视不同年龄的辅导员心理健康发现,也是36~40岁这一年龄段心理健康得分出现最高。随着年龄的增长,职业倦怠和心理健康得分呈现下降趋势。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在于,在此年龄段之前,辅导员处于年轻精力充沛阶段,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对自己前途与命运的过于关注,对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以及家庭琐事的增多,逐渐使他们情绪衰竭和成就感降低,心理状态也产生消极的变化[8]。过了这一年龄段,辅导员的工作进入了成熟期,家庭也进入稳定期,并且能够针对现状实现自我的准确定位。因此,职业倦怠和心理健康状况趋于良好。

(三)职称对川东北高校辅导员人才队伍职业倦怠与心理健康的影响

不同性别的辅导员均在助理研究员阶段,其职业倦怠达到较高的程度,审视不同职称的辅导员心理健康发现,在助理研究员这一职称层次上,不同性别的辅导员平均得分也相对较高,并且女性高于男性,男性又在副研究员阶段平均得分高于女性。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在于,处于助理研究员职称的群体以30~40岁年龄段的居多,这一群体主要承担着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等管理工作,又是学校从事科研工作的骨干,由助理研究员到副研究员的提升压力使这一群体无论在职业倦怠还是心理健康方面都会产生很大程度的影响,而随着职称的上升,各项事业发展进入上升期及稳定期,职业倦怠及心理健康逐渐趋于缓和。

(四)学历对川东北高校辅导员人才队伍职业倦怠与心理健康的影响

博士学历层次的辅导员职业倦怠与心理健康水平得分相对较低,因为拥有较高的学历,他们在工作中能获得更多的机会,并有较高的热情参与到工作之中。与博士学历层次的辅导员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硕士学历层次的辅导员,其职业倦怠与心理健康出现显著的差异性。出现这一问题的原因在于,学历提升要求使他们产生了一定的压力和职业倦怠,进而导致了心理健康水平的降低。本科以下学历层次的辅导员之所以职业倦怠和心理健康处于良好的水平,在于这一群体进入辅导员队伍的时间较早,具有较强的工作能力和丰富的工作经验,并且处于相对较高的年龄段,他们的心态相对平和,职业倦怠和心理健康处于良好的状态。

(五)教龄对川东北高校辅导员人才队伍职业倦怠与心理健康的影响

不同教龄的辅导员职业倦怠在工作6—10年出现显著的提升,而心理健康方面在6—10年和11—15年两个阶段的平均得分较高,且女性显著高于男性。出现这一现状的原因在于,经过多年对大学生学习、生活、成长中的付出的精力和时间与所得到的荣誉及回报不会成正比,慢慢会感觉所从事的事业没有多少成就感,在这一教龄阶段又面临职称的提升、学历的提升等系列问题;在这一教龄阶段,女性辅导员比男性教师付出更多的努力去解决家庭与工作中的系列问题,所以该教龄阶段更容易产生职业倦怠和心理健康。而随着教龄的增加,各种问题逐渐解决,所以,随教龄增加,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与心理健康逐渐趋于良好。

四、建议与措施

针对川东北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与心理健康存在的系列问题,我们可从几个方面降低其职业倦怠和提升其心理健康的水平。首先,应加强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和专业化水平,高校及社会提升对辅导员的认可度,为其提供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同时辅导员自身也需提升自我认同感,进而实现学校、社会及个人的协调整合;其次,高校及社会应重视对辅导员队伍心理健康相关知识的普及宣传,建立相关的心理健康档案,能够及时针对出现的问题进行相关的疏导和干预治疗;再次,高校应建立和谐的辅导员队伍培养体系,在任用、评价与激励等方面形成完善和规范的政策,减轻职业倦怠,创造一个健康向上的工作平台。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令第24号)[Z].2006.

[2] 王玉花,赵阿勐,胡灵佳,等.北方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中国健康教育,2016,(7):626-628.

[3] 王志华,苗洪霞,李建伟.高校优秀辅导员评价标准研究[J].教育研究,2012,(9):86-90.

[4] 王晓春,甘怡群.国外关于工作倦怠研究的现状评述[J].心理科学进展,2003,(5):567-572.

[5] 汪向东.心理卫生量表评定手册[J].中国心理卫生,1999,(Z1):31-34.

[6] 张淼.警察院校教师职业倦怠及心理健康状况[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6,(4):518-521.

[7] 王彩霞.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状况与职业倦怠相关性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4.

[8] 何浩宇,崔寒尽.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研究综述[J].职业与健康,2011,(20):378-381.

[责任编辑 刘 瑶]endprint

猜你喜欢
职业倦怠心理健康高校
职场人职业倦怠扰
教师职业倦怠何时休?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城镇普通学校教师职业倦怠比乡村教师更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