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金瑞
【摘 要】内部审计是企业加强管理、防范风险的重要手段和有力保证,企业要想持续发展就需要构建一个职能全面、监督有效的内部审计组织来为其在商海驰骋中指明道路、保驾护航。在我国,由于内部审计起步较晚,发展中涌现的诸多问题,影响了内部审计职能的发挥,文中粗略分析了这些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内部审计独立性内部控制
一、企业内部审计定义演变及发展历程
1947年,国际内部审计协会第一次提出内部审计概念,经过多年的探索,于2001年IIA最新指出:“内部审计是一种客观、独立的确认或咨询活动,旨在增加价值和改善组织的运营。他通过应用系统、规范的方法,评价并改善风险管理、控制效果,以此来帮助组织实现目标。”
内部审计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财务审计、管理审计和战略风险导向审计。在内审模式起步阶段,多数企业日常业务较少,内部审计人员一般通过检查会计凭证和账簿,对账账、账表、账实进行核实,进而对会计凭证的精确性、可靠性进行评估,从而评价企业是否履行了相关法律法规。该种方法适用于业务量少、会计资料不多的企业。20世纪40年代,随着企业经济业务范围加大,高风险、低效率的账项审计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审计需要,内部审计专家认识到,如果企业内部控制、管理比较健全,那么报表的可靠度将会增大,报错风险也会大大降低。由此,以内控制度为基础的管理审计模式应运而生。其审计目标扩大为内部控制、资源有效利用、决策方案等各方面的审查,并针对其效率和效果提出建设性的审计评价和建议。但是,管理审计模式也有较大局限性:首先被审计单位的内控制度是否真实存在、又是否被严格认真执行;其次这种审计模式要求审计人员要有较高的专业素质、综合管理能力、宏观把控能力。这些局限性也就制约着管理审计模式的推广。21世纪至今,国际内部审计模式逐渐发生转变:一是内部审计机构由旁观者向参与者转变,主动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由被动审查向主动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转变;二是审计方式逐渐由事后出具审计报告向事前参与、事中监控、事后评价的转变。这两个转变使得内部审计作用更具有前瞻性和建设性,战略审计的概念也逐渐成型。
二、内部审计的职能划分
内部审计的职能随着审计目标的变化而变化,并为实现审计目标服务。内部审计应从以监督为主向以评价和监督并重的“参谋”角色转变。内部审计的本质是检查、评价和咨询。企业内部审计的职能也细分为:
1.监督控制职能
依据法律法规,对企业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性进行监督检查,及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做到防微杜渐,未雨绸缪。
2.评价与参谋职能
通过对审计报告进行分析,对企业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经营成果提出指导性的建议和意见,为最高决策层的决策提供切实可信的依据。
三、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些年来,我国内部审计水平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其对于现代企业的重要作用并未充分发挥出来。在审计工作中也出现许多问题亟待改进。主要体现在:
1.内部审计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完善
当今经济社会,各种模式、规模的企业组织不断涌现、迅速发展,科学、行之有效的内部审计模式也逐步形成。然而和国际先进企业内审模式相比,我国内审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健全。现有的《内部审计准则》《审计法》远不能满足企业内部控制的需要,以《准则》为例,在指导实际操作时,内部审计的目标仅局限于财务方面的“查错防弊”,很少涉及企业核心竞争力、管理层面;在针对特殊情况的解决办法上,概念模糊。使得企业内部审计难以在公司治理、内部控制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2.企业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不合理,独立性较差
内部审计重点履行监督职能,检查企业内部是否有效执行了企业各项程序和政策,是否合理利用企业资源。但是内审监督的是本单位其他部门的经济业务情况,审计权力受到诸多因素制约,这就导致其独立性较差、权威性较弱。我国很多企业内审机构与纪委、监察等部门联合办公,有的甚至隶属于财务部门。其次由于内部审计机构不是独立的部门,地位较低,缺乏监督所必需的权威性。另外,不同的内审机构受不同管理层领导,就会形成完全不同的实施效果。部分企业内审由总经理管理,就会失去对管理层的监督。有的企业内审机构隶属于监事会,虽然发挥了監管作用,但只能实行事后监督,无法对企业当时的战略决策提供有效的建议。机构设置不合理、独立性差、权威性缺失,企业内部审计岗位形同虚设,这些都制约了企业高效快速发展。
3.企业内部审计意识不强,对其重要性认识不足
尽管我国大部分企业已经设立企业内部审计部门,但在中小企业中内部审计制度却是空白。部分企业迫于政策、制度的压力设置内部审计机构,但是部分管理层对内部审计缺乏正确认识,认为监督就是“挑刺”,认为内部审计监督会削弱自己的权威,对内部审计产生抵触心理,进而导致内审部门边缘化,处境尴尬;有的甚至将企业发展与加强内部审计对立起来,认为经济要上、审计就要让。这些错误认知导致审计工作的开展困难多、阻力大,内审中发现的问题难以引起管理者的重视并得到解决,因而也就难以实现内审工作的创新和长远发展。
4.企业内部审计人员专业素质不高,综合能力欠缺
随着经济发展,企业投资也呈现多元化,业务涉及企业分设、并购、上市等,与工商、税务、金融、上市公司等社会机构交叉繁多,内部审计领域不断拓展,审计层次不断提高。内部审计人员不仅要具备专业知识和良好的沟通交往技能,而且要有较强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现实是,我国企业内部审计队伍在知识结构、文化层次等方面参差不齐,不少内审人员综合素质不高,多数是从财会部门调过来的,知识结构比较单一,缺少必要的审计专业知识和技能,胜任能力不足,使得内部审计浮于表面。另外,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缺失、以身试法,扰乱内部审计环境的情况也屡见不鲜,这就导致审计工作的科学、严谨性大打折扣,也增加了审计工作的法律风险。
针对以上这些问题,我们应该从构建现代企业制度,健全现代管理体系的角度,重新认识内部审计,改善内部审计制度,不断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使企业能够发展壮大。
四、完善和发展内部审计的对策探讨
1.建立健全内审法律法规,改善内审环境
法律体系的完备性和权威性是企业内部审计实现职能转型的前提,所以完善企业内部审计法律法规势在必行。首先,通过法律明确内部审计机构及人员的法律地位和职责,使内部审计有章可循、有规可依,保证其独立性和权威性。其次,通过法律形式明确内审报告的法律效力,赋予其与注册会计师审计报告同等的法律效力和责任。审计是经济安全运行的免疫系统,明确内部审计地位是企业开展内部审计工作的先决条件。
2.建立健全企业内部审计机构
为适应企业所有者与经营者相分离的经营模式,内部审计应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以条件成熟的大型企业集团为例,经营范围较广、业务量大,应实行以集团公司为核心的垂直管理,直接在董事会或监事会下设立内部审计工作委员会,由权力核心领导层直接负责,将内部审计从其他部门剥离出来,以确保其独立性和较高层次的地位,形成獨立的审计意见。而在中小企业中内审机构应由企业第一负责人直接领导,对其负责并报告工作,进而对其他部门实行有效监督。各审计机构应综合考虑企业环境、审计技术、人员业务素质等因素,择优选取适合自己的审计机构模式。
3.提高对内部审计的认识,加强重视
企业内审工作实施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的审计意识。领导层支持肯定、各部门积极配合,给予内审机构高度监查权、参与决策权,才能保证后续审计工作的顺利进行。因此,企业管理层应转变观念,认清内审的建立是源于“需要”,提高企业审计意识,认清其重要性。打铁还需自身硬,内部审计职业面临种种机遇和挑战,只有通过主动变革,才能够走出“边缘化”的困境。在满足内部控制的风险管理需求外,内部审计还应针对其服务对象的需求,通过咨询活动,真正起到价值增值作用,帮助企业实现战略目标。
4.培养高水平、高素质的内部审计人才
内部审计人员素质高低决定了审计能否客观、公正及权威,现阶段内部审计已不单单局限于财务范畴。内审人员要有扎实的专业功底,在熟知企业经营管理制度的基础上,既要有精通财税会计方面知识的人才,也要配备如网络信息、融资融券、法律、工程等专长人才,更要具备忠于职守、廉洁自律的职业道德素质。
五、结语
当前,内部审计正在向企业经营管理的全方位、宽领域、高质量方向发展。内部审计应紧紧围绕“强监督、重服务、促规范”的职责定位,在优化企业人财物资源配置、改善经营管理、挖掘企业潜力等方面做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秦荣生.内部审计[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8.
[2]李凤鸣.基础审计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3]内部审计实务标准(2001年修订).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7.
[4]王晓霞.企业审计风险 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5.
[5]李文超.当前企业内部审计的现状与思考.现代商业.2008(5).
[6]孙光宇.中小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商业经济.2016(9).
[7]钱光明 ,李士涛.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财经监督.2010(06).
[8]冯钧科主编.审计学.西安大学出版社.2008年.
[9]王大力,李瑞红,王双彦.我国内部审计情况调查[J].会计师.2006(4).
[10]齐宗弟.企业集团内部审计理论创新与实务分析[D].天基大学.20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