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燕子矶新城保障性住房一期工程位于燕子矶街道,距新街口城市中心12公里,交通条件便利。本项目为中低收入人群的经济适用房项目,但并不意味着空间品质的降低,设计中力求创造一个功能混合、高效便利、尊重自然的混合社区。本项目可建设用地面积120617m2,总建筑面积420253.00m2,包括17栋高层建筑,4栋2层沿街商业及1栋15班幼儿园。
该工程规划设计、布局合理,创造了高低错落,疏密有致,空间丰富,自然舒适,亲近自然的山水园效果。总图规划布局大尺度绿化用地,利用地下空间停放车辆及设置各种设备用房,从而充分扩展了地面的活动与绿化空间。立面采用ART DECO建筑风格,强调建筑物的高耸、挺拔,利用条窗与空调百叶形成的竖向线条挺拔、干净利落。户型设计充分利用自然采光、通风,立足“三明”的布置形式,采用短外廊与内天井相结合的方式解决一梯多户的采光通风要求,以起居厅为中心组织生活起居空间,动静分区、洁污分离。设计中采用了节水灌溉设计、雨水回收系统,并研究应用了新型工业化建筑建造技术。景观组织上充分利用周边河道及绿化风光带,与组团绿化节点互相呼应,家家有景、户户见绿。该工程获得江苏省、南京市文明工地,江苏省十项新技术应用示范工程、优质结构工程、江苏省省级工法等奖项。
主要科技创新点:
总体规划:以“自然山水”为主题。由于南京处于夏热冬冷地区,因此,规划设计上首先以节约用地、功能合理、满足日照为保障前提,力争创造高低错落、疏密有致、空间丰富、自然舒适、亲近自然的山水园效果。
地块设计上充分考虑了对土地和能源的节约,总图规划布局大尺度绿化用地(栋与栋之间平均间距约50米,尺度空间大)。利用大量地下空间停放车辆,各种设备用房设置于地下,从而充分扩展了地面的活动空间,增加了绿化、活动空间。
本工程周边道路与城市快速干道交接便利,方便社区内的人流出行,车行道路系统以现有城市道路为骨架,形成网格状的道路体系,每两个组团两两成组,小区道路采用人车分流的道路系统,每个地块组团路均为外环路,将地下车库车辆出入口靠近组团车型出入口设置,以改善地面环境,提高居住舒适性。人行道路系统将住宅步行系统与消防通道相结合,通过中心绿地内的景观节点将整个景观串联在一起。
本设计的绿色建筑目标为一星级,采用了如下绿色节能技术:(1)节水灌溉优化设计。(2)节能照明系统优化设计。(3)非传统水源系统利用设计,即雨水回收系统。(4)高强钢、高强度混凝土应用设计。(5)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应用设计。(6)活动外遮阳系统。(7)采用新型节能材料A级硬泡聚氨酯。(8)采用节水器具。(9)绿化设计中,木本植物种类大于40种,每100平米绿地上的乔木数量大于3株。(10)进行了新型工业化建筑建造及工法试点。
景观组织上充分利用周边河道及绿化风光带的景观优势,形成均匀延展的公共空间,并与组团绿化节点互相呼应,构成完整的景观网络空间体系。与道路相邻的建筑垂直于道路布局,形成良好的沿街界面,与城市绿地相邻的建筑采用正南北向布局,使其面向城市绿地,争取最佳的景观与朝向。
住宅单体设计采用以人为本,基本模块,小居室做大文章为原则,针对不同的消费居住人群的生活习惯及居住要求,设计不同的居住空间,满足各种人群的“宜居”要求。住宅户型设计以充分利用自然采光、通风为基本要求,立足“三明”的布置形式,采用短外廊与内天井相结合的方式解决一梯多户的采光通风要求。在户型设计中以起居厅为中心组织生活起居空间,动静分区、洁污分离。室内布置紧凑,设计尽可能减少开向起居厅门洞的数量,走道短捷,交通面积尽可能小,提高户型的使用率,在设计中充分考虑生活的方便性和装潢的艺术性,实现功能与形式的高度统一。
立面采用ART DECO建筑风格,强调建筑物的高耸、挺拔,既时尚又不至于太过激进,是古典对称和现代简约的完美结合体,利用条窗与空调百叶形成的竖向线条挺拔、干净利落;富有设计感的门头,窗台下线条,以及顶部阶梯形退台处理构成了建筑的细部。风格趋于形象与装饰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