圯桥村和张良的故事

2018-03-07 06:33
城乡建设 2018年4期
关键词:张良黄石老者

■ 巍 然

圯桥村是江苏省徐州市睢宁县古邳镇的一个村庄,它因圯桥而得名,圯桥是一座名载史册的桥。这里历史遗迹星罗棋布,在这片土地上曾经上演过很多感人至深、惊心动魄的历史故事。如张良圯桥进履与得兵书、曹操白门楼吊杀吕布等。因此该村入围了全国“最美地名故事”村的行列。

圯桥之所以出名是沾了张良的光,又因司马迁的《史记》而流传千古。圯桥看上去是一座普通的桥,但它又是一座非凡的桥。因为这座桥上有黄石公爽朗的笑声,有三次相约对张良隐忍的考验,圯桥佐证了一座古城辉煌的历史,记录了流传至今的动人故事,故引得无数文人墨客前来寻访并歌咏。有人说,圯桥开启了一个朝代的命运。

关于圯桥的具体位置,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沂水》中有确定的记载:“沂水于下邳县北西流,分为二水,一水于城北,西南入泗,一水经城东,屈从县南,亦注泗,谓之小沂水。水上有桥,徐泗间以为圯,昔张子房遇黄石公于圯上,即此处也。”很明显,这桥便在下邳城东小沂水上。因时人称徐邳为圯,便自然称此桥为圯桥了。

圯桥三进履

据《史记·留侯世家》记载:三国时期的张良,先祖是韩国人,出身贵族家庭,其祖父、父亲都曾任丞相。用现在的话说是典型的官三代。后来,秦国灭了韩国。韩国的灭亡,使张良失去了继承父亲事业的机会,丧失了显赫荣耀的地位,故心存亡国亡家之恨,并把这种仇恨集中于一点,即推翻秦王朝。青年时代的张良,心中怀着报国复韩的雄心。然而,自己势单力薄谈何容易,于是,花重金招募到一个大力士刺客。前218年,张良得知秦始皇东巡,便安排刺客趁机伏击秦始皇。结果行刺失败,张良的作案动机也因此暴露。秦始皇大怒,向全国发布通缉刺客令。于是,张良作为犯罪嫌疑人潜逃至下邳藏匿起来。

有一天,张良心事重重地走在下邳城东的圯桥上,环顾四周,碧树苍翠,生机盎然的景色让他郁闷心情明亮了许多。不经意间,迎面邂逅一位穿着粗布衣衫的老人,两人擦肩而过。刚走了几步,忽听老者呼唤张良说:“孺子,速到桥下给吾拾履!”待张良回头时,看见老者已经坐在桥栏上翘着脚丫,一副盛气凌人的样子。“孺子”之称自然有羞辱之意,但张良怕暴露身份便收回怒视的目光,彬彬有礼来到跟前道:“老者行动不便,小子代劳便是。”说着走下桥去。

张良刚从桥下将那只脏兮兮的臭鞋拣上来。“快点,给吾穿上吧!”老者又说,竟然伸直两只臭脚丫挪至张良胸前。张良心中又一股受辱的怒气在起伏。真想给老者一巴掌。理智使他忍了下来,于是双手捧起老者的臭脚,恭顺地为老者穿上鞋子。

当张良起身刚离开,又听到老者呼唤他到桥下去拾鞋子。无奈,张良从容地再次为老者拣来鞋子并穿上。然后,转身刚走了两步,老者又喊:“回来,你未给我穿牢啊!履又掉桥下了!”这老者分明是在故意捉弄我啊!张良心想。但又想到,既然已经忍耐两次,再拾一次又何妨。于是,再次给老者拣来穿好。

这时,老者舒心的朗声大笑曰:“天下有大勇者,率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圯上老人认为张良才学有余,又忧其度量不足,所以才出“三进履”之计。通过“三进履”,他认为张良“孺子可教也!”他要找的能改变时局的人物已来到他的身边,他可以了却心愿了。

于是起身和颜悦色道:“孺子可教也,五日后在此相会,有要事相托。”张良随声应答间,老者已无踪影。

为挫去张良的少年鲁莽和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便有了之后与张良在圯桥上的三次相约。

圯桥得兵书

五日后,张良按照约定时间匆匆来到桥头,只见老者怒容满面:“与老者约,缘何不守时?”张良很纳闷,正欲辩解。只听“五日后再来!”老者愤然拂袖而去。

过了五日,鸡鸣头遍张良便急急来到桥头,可老人又比他先到。“不守时者,何以成大事!”老者竟然怒斥。一句成大事,让张良猛然醒悟:破国之仇,亡国之恨……张良不及多想,急忙俯身下拜:“与长者约而迟,良之罪也,忘责不贷。”

“起来吧,过五日再来!”张良起身时,老者已远去。经过两次以后,张良很受启发,干脆不再睡觉,吃过晚饭便来到桥头。

张良寂寞地望着满天星斗,心里的忧伤又上心头,胸怀大志的张良思绪万千……“后生可畏也!”不知何时,老者已站在张良身后。张良急忙转身伏地:“小子不知长者已至,未及远迎,还望恕罪。”老者非常和气地扶起张良;而后,从怀中掏出一件黄色锦囊,小心翼翼地打开。原来是竹简《太公兵法》。张良眼睛一亮,因为这正是他梦寐以求的宝典啊!正当张良激动不已时,老者又叮嘱:“熟读了它就可以当帝王的老师了,十年之后就会发迹。十三年以后,你到济北见到谷城山下的黄石就是我。”说完,老者很快消失在夜幕中。后来,张良苦心诵读、深入钻研兵法,终于辅佐刘邦灭强秦、胜楚霸王,平定了天下,建立了汉王朝。如黄石公所愿,张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成为功勋盖世的帝王之师,后被封为留侯。

十三年后,张良随从汉高祖过济北,果然在谷城山下得黄石。其实,这个被称为“黄石公”的老人真名叫魏辙,是秦时庄襄王的重臣。庄襄王死后,他的儿子嬴政继位,即秦始皇。秦始皇推行暴政,对老臣的谏言置若罔闻,心寒的魏辙便辞官归隐。他由咸阳一路向东来到东方名城下邳,见此处山青水秀,便隐居在黄山北麓的黄华洞内。魏辙每天钻研兵法,写下《素书》《三略》和许多心得。他自知自己年事已高,不可能推翻秦的政权、救百姓于水火之中,便一直在暗暗寻找一个志向远大、聪慧机敏的年轻人,好将自己的兵法和智谋一一传授。事情就是这样的巧合,结果在圯桥上邂逅了张良。于是便发生了前面的传奇故事。

故事励后人

古往今来,很多文人墨客,途经下邳都会登临圯桥。也许是触景生情的缘故,于是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句。其中,大诗人李白途经下邳,作诗《迳下邳圯桥怀张子房》,以记其事。诗云:

子房未虎啸,破产不为家。

沧海得壮士,椎秦博浪沙。

报韩虽不成,天地皆震动。

潜匿游下邳,岂曰非智勇。

我来圯桥上,怀古钦英风。

惟见碧流水,曾无黄石公。

叹息此人去,萧条徐泗空。

该诗饱含深情地寄托了诗人对张良的钦佩和缅怀之情。

唐代的李德裕、李贺、胡曾等人也都有诗记述圯桥。唐代的监察御史粱肃,在其写的《圯桥表铭》中说:“凡志不定则事不成,谋不从则业不广。留侯不遭黄石无以定其志,高祖不获留侯无以广其业。”他从立志为事业的关系上赞颂了张良。“圯上相逢南北人,三邀不倦识天真。”是宋代苏辙在题为《下邳黄石公庙》一诗中提到圯桥的两句诗。明代的杨辅在其编写的《邳州志》中还记载着梁肃的碑文。清代邳州同知苏嵋在《圯桥怀古》诗中写道:“炎刘一剑几更迁,纳履遗踪尚宛然……为读残碑延伫久,荒城薄暮起寒烟。”

这段故事之所以感动无数后人,主要是因张良超常的耐性和敬老忍辱的形象为后人树立了丰碑。他为陌生老人拾鞋、穿鞋,看上去好像很不值得,但这正是胸怀宽阔的象征。明知自己比老人身强力壮,处处礼让,这既是对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的具体体现,又是对一个人自身品格的完善。张良也正是在不断礼让的过程中,磨砺了意志,增长了智慧,最终成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这与今天我们所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异曲同工之处。这就是泱泱中华亘古不变的传统美德。

圯桥的变迁

据《睢宁县志》记载:睢宁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从下邳国到睢宁县,源远流长4000余年。1218年,睢宁建县,当时由下邳和凌县两个县合并而成。1668年,下邳城因地震成了废墟,继而黄河在城西十余里处决口,黄水灌城,下邳成了泽国,终年不涸,圯桥也同时沉没。灾民于是聚居在下邳城南高阜处。由于当时集聚人口越来越多且商贸繁荣,当地政府于1948年,在此设立了古邳镇。古邳镇是中国历史名镇之一,因其前身具有4000多年的历史,自夏朝起,这里曾为邳国、下邳国、下邳郡、临淮郡、邳州、下邳县、邳睢县等。

1679年,古邳东重建文庙。地方人士为保存古迹,又在文庙南百米处建一单孔石桥,宽约5米,桥北立一“汉留侯进履处”大石碑。民国时又两次重修。1968年,因水利建设的需要,古邳东开挖一道南北引河,因圯桥正处于引河河道中间,故被拆除,石碑也作他用。1981年,古邳镇东边的马邦大沟与古邳引河疏通,沟与河交接处修建节制闸。此闸离圯桥仅距百米,于是桥栏上题写了“张良进履处”五个大字,并在闸西立一石碑,记述了张良遇黄石公的历史故事以及修桥经历。这便是古邳镇现存的圯桥。1997年,古邳镇政府又毗邻圯桥旧址修建了圯园,内有张良殿和石刻画廊,接受人们的膜拜和观览。近年来,睢宁县委、县政府紧紧围绕“突破睢宁”战略,坚持工业经济和精品城市两手抓,注重小城镇建设,积极打造旅游产业,加快富民强县、进位崛起步伐。

2012年,张良殿景区成功创建国家AA级景区。2017年,当地政府又按照AAA级景区标准,对张良殿景区进行提档升级,并相继建成了黄石公授书亭、仿古圯桥、休闲广场和景区配套设施,成为人们旅游观光的好去处。

如今的圯桥虽然不是原址原貌,但从圯桥多次被毁而又重建的事实说明,人们对这一历史遗迹的敬重和珍爱,对张良和黄石公的敬仰之情。

猜你喜欢
张良黄石老者
张良书法作品选登
黄石国家公园庆祝150年蛮荒岁月——这是怎样的历史
奋力创造建设现代化新黄石的崭新业绩
黄石俱乐部度假别墅
张良受书
最可爱的老者
张良拾鞋
黄石高速公路改造项目中互联网+工程建设管理系统的应用
老者堪当大任
街边老者弈(外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