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五年制高职校德育方法的实践与创新
——以无锡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为例

2018-03-07 10:29成家全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8年35期
关键词:受教育者职校互联网+

成家全

(无锡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无锡 214000)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不断发展,高职德育教育呈现出更多时代化特征,互联网与教育的关联性日益增强,为高职校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带来难得的机遇。一些高职校通过借助互联网手段来进行资源整合、信息配置和内容延伸,并实现德育教学方式的拓展和创新,以此来提升高职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1 无锡卫生高职校“互联网+德育”教育的基本经验

无锡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自建校以来,始终重视学生德育工作,在近百年的发展中,采取各种措施提升德育育人的实效性,并积累了丰富的德育育人经验。随着时代的发展,无锡卫生高职校敢为人先,在“互联网+”背景下,无锡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借助无锡市大力发展物联网的机遇,通过整合德育课程体系,将德育教育的内容分解体现在德育课教学、非德育课教学中的德育部分、实习实训和社会实践活动、心理健康、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学校和班级管理与服务、党团组织与学生会工作、校园德育文化、家庭与社会、学校德育工作和学生品德评价等方面,并采取说服教育法、榜样示范法、情感陶冶法、自我教育法、实践锻炼法、品德评价法六大基本的德育方法,综合分析德育课程的不同内容如何适应不同的教育方法,通过实践,从德育实效性来看,可以得出以下基本经验:第一,贴近学生生活的实践锻炼法有较好的德育效果,学生参与积极性、兴趣性和创新性比较高,德育教师的引领作用突出;第二,说服教育法是课堂德育方法的基本形式,如果能灵活运用先进的网络多媒体技术,将生活的德育内容融入其中,更能产生良好的德育效果;第三,线上线下的网络实时平台建设在“互联网+”背景下,是五年制高职校提高德育实效性的通用做法,但线下线上的德育项目应该具有一致性,防止急功近利和形式性;第四,学校德育育人机制的改革与完善,在促进德育主体自觉德育教育和自发德育教育方面具有基础性功能。

2 “互联网+德育”模式的内涵

从近几年“互联网+”的发展来看,一般认为提出“互联网+”的初衷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结合时代背景看,“互联网+”的核心意思就是对传统行业进行创新。随着时间的推移,“互联网+”与金融、工业、旅游、教育等,其具有如下特征:超越性、法治性、公平性、融合性、开放性等。

第一,从“互联网+德育”的思想内涵上看,“互联网+”既是一种新技术,还是一种信息的新载体,对前者而言作为一种技术,“互联网+”与各行各业进行融合,使技术创新变得快捷有效,但不能反映出“互联网+”背后的精神和力量;而从后者来看,“互联网+德育”首先注重的就是思想教育和思想观念的改变,当互联网的最新技术作为一种传播手段时,可以将德育内容快速的传播在互联网的每一个角落,通过德育内容的思想性、正确性、真实性、严谨性、前瞻性、专业性,影响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赢得德育教育的网络话语权。

第二,从“互联网+德育”的教学内容上看,要以习近平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主线,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学生树立真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校园德育实践活动中,修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更新学生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对德育教学内容充满热情,对德育活动充满激情。因此德育内容的设计不能以传统的德育体系简单地与“互联网+德育”技术叠加,而是需要教育主体,自觉改变传统的教育思维,将自己虚拟的网络人格和现实社会人格相结合,用“互联网+德育”的思维来重新建构,可视化的德育体系,防止因时间的碎片化导致德育内容碎片化,从而使学生能在线上线下、随时随地获得连续、稳定、持续的德育教育。

第三,从“互联网+德育”的实践形式上看,“互联网+”与德育教育应该在形式上完全合二为一,将“互联网+”的信息素养、职业素养相统一,改变传统的灌输性教育,增强了师生的互动,给学生主动发言,表达自己的观点,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使每个德育主体,都在同一个平台上享有平等的机会,表达自己的心声,增强德育教学的互动性,这种开放、对话的德育教育形式,深深地革新了传统德育教学形式,扩大了德育教学的参与主体,拓展了德育教学空间,延长了德育教育时间,使学生可以有更多的时间、空间来思考生活中所面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问题。并将这些问题通过线上或线下、同步或异步的方式反馈给德育工作者,从而及时纠正学生的三观,使其健康成长,增强了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3 “互联网+德育”模式的创新途径

3.1 “互联网+德育”模式的方法创新

探索网络时代背景下“互联网+德育”的新模式、新方法和新途径。“互联网+德育”的教学方法,有效的改变了“独语德育”产生的现实困境,如单向宣讲、单调的知识讲解和陈述,强调教学经验,忽视了受教育者内心感受,以机械的完成教学任务为目标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不能实现互惠,而“互联网+德育”在形式上要求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进行双向循环,特别是教育者,应自觉的了解教育者的客观情况、心理需求、生活情景,主动与受教育者进行实时对话,为受教育者释疑解惑,在双向循环中加强彼此的了解,使受教育者所遇到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减少网络负面信息对受教育者的不利影响。特别是面对浩如烟海的网络信息,而高职校的学生个性化日益突出,自主意识日益强烈,被动接受德育教育的主观能动性日益弱化,对传统的德育教学认同感降低,这要求我们探讨“互联网+德育”并充分思考,将“互联网+”所呈现的德育内容,与信息传导为载体,作为一类可视化技术形态呈现在学生面前,以一种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自觉接受德育内容。相比传统德育知识获取而言,互联网对高职校学生的心理特征、行为方式、价值选择,信息判断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因此,在“互联网+德育”的形势下,高职校德育工作者应该积极树立真确的思想观念,审视网络信息,将德育教育的主阵地从课堂、校园扩展到互联网上,利用网络、自媒体等新技术,转变高职校德育教育方式和路径。

3.2 “互联网+德育”模式的内容创新

“互联网+德育”的教学内容,突破时间、地点、语言对知识传播的客观限制,克服主体之间的差异实现资源的共享,丰富动态的德育网络信息,使教师和学生可以全天在一个无限的网络空间里发表、交换和检索信息,从而增强了教学内容的感染力。

第一,互联网上可视化的德育内容。在当应用互联网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时,通过“互联网+”技术的完善,形成“互联网+德育”的模式,让互联网化的德育内容随时走入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利用互联网更好地获得学生的关注,将互联网与课堂、与班会、与学校德育活动相结合,能更好地了解学生的需求,赢得学生的认可。例如,近年来日益普及的德育慕课一经上线,就将传统的德育课堂延伸到学生们熟悉的网络空间,并以学生喜爱的可视化方式、三百六十度重现丰富多彩的德育教学内容,深深地吸引了学生,赢得学生的好感。同时广泛采用的多媒体辅助教学方法,将原来的德育内容从抽象、苦涩、难懂、无味中转变为以视听感知为主的动态的学习内容,教师可应用多媒体课件,将日常生活情景,特别是能引起学生共鸣的典型事件,呈现到德育课程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第二,德育教学活动的互动性增强。在德育内容选择上从话题的难易程度、趣味性、生活性、可视性方面进行选择,选择难易适中的话题,如果话题难度过高,受教育者的接受度低,参与性自然就低。高职院校日常的德育活动一般由学生设计举办,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教师的参与程度低,而“互联网+”的德育活动需要教师对活动中的具体步骤进行策划与指导,并尽可能地参与活动中,及时改变活动中不符合规定的地方,让德育教育在形式上即内容上彰显正能量。

4 结语

蔡元培先生说过:“德育实为完全人格之本,若无德则虽体魄智力发达,适足助其为恶,无益也。”“互联网+德育”实际上给高职校的教育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在提高媒介素养、拓宽教育路径、构建管理机制等方面成为创新高职校德育的有效途径。“互联网+”理念已经超越商业领域在教育、文化、党建、传媒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并逐步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将“互联网+”作为一种技术引入高职校德育教育,实现互联网特质与高职校德育本质规律的有机结合,对推动高职校德育创新发展,增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并逐步形成“互联网+德育”模式。

猜你喜欢
受教育者职校互联网+
少数民族地区初中数学学习弱势学生的成因分析及转化对策的研究
浅谈初中语文“三段六步”教学法的策略
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让职校师生的心更敞亮
体验教育在职校生专业选择中的运用
职校数学翻转课堂教学探索与实践
配合学校做好职校生的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