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代红 包云龙 杨丽蓉 彭立康
(伏羲路逸夫小学 甘肃 天水 741000)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有利于建立学生的民族自信和自豪感;有助于培养于增强名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主题:创设读诵氛围,培植优秀传统文化;目标:多读——每期50万字;策略:创设阅读氛围,推荐阅读书目,师生共同诵读,开展诵读活动。
围绕“德育为先、育人为本”的根本任务,多形式多途径开展经典阅读活动,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悄悄走进校园,在潜移默化中,让师生受到熏陶,久久为功,内化为师生的文化修养。
1.巩固教学,课堂内外相互补充
以学校为基础的传统文化课程由教师教授。学生在学校学习经典,学习历史,讨论哲学,在课堂上品尝艺术。在教室外,每月进行一次阅读活动,向学生推荐名著,并指定每个年级的阅读项目。学校应不仅重视读经学的课堂诵读讲说活动,还能以校或级为组织单元,开展阅读节等国学经典特色教育活动,使课堂内和课堂外有机结合。以课堂为基础,引导学生广泛涉猎儒家经典,从文学作品到哲学历史作品广泛阅读,为其培植优良的文化基因[1]。
2.加强阅读,组织活动
注意阅读,将阅读改为“月”读。每日“上午背诵-下午阅读-黄昏省”经典阅读活动,每周一举行“国旗经典阅读”活动,双管齐下,营造一个书香校园。著名教师工作室长期设立“推荐书”等栏目推荐中国传统文化名著。校园广播每两周推出一次“书香生活”,讲述经典背后的美妙。举办“经典诗读比赛”“班读比赛”“诗画比赛”“古诗知识比赛”“师生诗比赛”“演讲比赛”“作文比赛”等活动,激发学生阅读热情。
主题:师生随笔,歌咏中华文化;目标:多写——每期50篇心得;策略:写教育叙事、日记、随笔。
1.师生共写促成长
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进入校园,拓宽了师生视野,增加了思想语言的积累,提供了高质量、高效的读写结合。教师和学生共同记事,即写教育随笔、记录教育故事、剖析案例等形式,及时总结经验,正视传统文化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引导学生循序渐进阅读学习,搭建“悦读”和“共享”的交流平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生的自主成长。
2.育德启智创文明
写日常体验不仅是一种写作实践,还是一种“心灵的对话”,更是一种道德教育和启蒙的功能。教师和学生在写散文(日记)的过程中,体验传统文化经典,进行道德长跑,反思自我,超越自我。
主题:聆听专家讲座,了解中华文化;目标:多听——每期5次讲座;策略:名家讲座、名师讲座、师生报告会。
1.举办讲座,分享感受
举办传统文化讲座,邀请名家畅谈经典作品,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比如逸夫小学和伏羲中学聘请著名国学教授刘孝义先生为国学客座教师,定期或不定期邀请其他中国学者讲授中国研究。每个讲座都有100多人。充分利用传统文化教育资源,通过师生会议和公益活动,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社会,促进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
2.利用资源,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听专家讲座,既要侧耳倾听,也要定睛静“听”。一本本经典读本,为学子们打开了通向传统文化的亮窗。作为一线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和资源富集的优势,引导学生参加各种有趣有效的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茁壮成长。
主题:说好中国故事,传承中华文化;目标:多说——每期10次活动;策略:讲故事、演讲、辩论、吟诗作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经久不衰,在历史的烟尘中迸发出持久的生命力。除了传统的三百千、四书五经、四大名著等经典名著,还有许多名家名篇、笔记杂记等,无不彰显出古人睿智的光芒。讲好中国故事,培养优秀的口才,是一个长久的梦想。
1.开展竞赛,讲好中国故事
坚持“课前五分钟讲”,开展“周论坛”活动,是学习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的有效策略。具体做法是:每节课前,安排二至三名学生自由演讲或写诗。主题是自我决定的,但必须引用一个成语或一首古诗或典故。
2.演一演,做一做
学校利用世界阅读日和一年一度的校园文化艺术节,发挥阅读经典、教授经典、表演经典和实践经典的综合作用,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生可以参加表演活动,如阅读、戏剧、音乐、素描等。同时,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将传统文化元素引入校园文化建设中。
主题:构建智慧课堂,融入传统文化;目标:构建互联网+智慧课堂;策略:课堂网络。
1.打造经典特色课堂,寓教于乐
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精华、中国优秀传统价值观、中国传统美德等融入思想课程。把成语、格言、神话传说、中国古典诗词和书法等融入汉语课堂,将具有重要传承价值的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历史课,将中国画融入艺术课,并将传统器乐融入音乐课程。
2.创建网络学习平台,提高传统文化教育
开展网络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实践研究,在各校开展空间教学,在校园网络中建立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栏目等传统文化内涵载体。以及建设空间资源课程。
构建传统文化教育的智慧学堂,一是搭信息技术的顺风车,开展网上互动融通,资源共享。在新时代下,网络已经成为提升学生核心素养,落实国学经典教学活动的重要平台[2]。如果忽视智慧课堂,传统文化教育永远不会有生命力。
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应注意激发学生对中华国学经典的喜爱之情,培养其了解和深入的兴趣,树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纲的文化自信,传承民族精神。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精神家园,应将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传进校园、走进堂课、融入学生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