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古今地位变化及原因分析
——从《史记》和现代影视剧管窥孔子

2018-03-07 21:14向思源
文化产业 2018年16期
关键词:史记儒家孔子

◎向思源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文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00)

孔子作为中国古代大思想家、教育家,他兴办私学,建构了完整的德道思想体系,主张“仁、礼”之德性与德行,并提倡为政以德的治国之道。孔子勤勤恳恳,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14年之久,宣传自己的治国思想,然而却只能在那个时代落下个郁郁而终的结局。但令人意外的是,孔子在后世地位逐步提高,虽有起起伏伏,但不妨碍其最终以“圣人”形象定格在后人的心中。

一、《史记》中的落魄孔子

《史记·孔子世家》开篇便令人“大跌眼镜”,“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祷于尼丘得孔子。”但是,在古代社会里,“野合”只是民风淳朴的当地百姓的民俗,但在后世的观念中,拥有这样的出身,着实有伤大雅,会使人极为耻辱。然而,开辟私人讲学的传统并开创儒家学派的孔子,却是这样赤裸裸地“出生”于世。

然而,当孔子出任大司寇以后,便毫不掩饰地显出“有喜色”,之后更大反世人眼中“以仁服人”的儒家思想,立刻采用苛刻严刑的手段,“七日而诛少正卯,曝尸三日”,以达到“男女行者别于涂,涂不拾遗”的社会治理目的。

孔子甚至好色。有记载道:孔子见南子,引得自己的弟子都为之不悦,面有难掩之色,孔子羞愧之下,只连连道“予所不者,天厌之!天厌之!”执拗着争辩,极力去澄清,反而像在掩饰①。《史记·孔子世家》在这里运用了留白的手法,巧妙地表达了自己对这段历史的猜测。但是,孔子见南子时发生了什么,后人已不得而知。

孔子于郑,被郑国国民撞见,连连呵斥,并用“累累若丧家之狗”形容他。这也正是孔子仕途不得志的真实写照。后人尊奉的圣人学者,却在苦苦上下求索的过程中,周游列国数年而一事无成。

孔子一生严以律己,甚至苛刻:“鱼馁,肉败,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被常人所不认可。而严以律己,这一观点古今不变。

在那个礼崩乐坏的年代,孔子提倡的“克己复礼”主张,在司马迁笔下也不记载为“然鲁终不能用孔子,孔子亦不求仕”。

《史记·孔子世家》中虽也积极评价孔子学琴刻苦,韦编三绝,品质高尚的一面,但也真实客观地介绍了他执拗于恢复周礼,不愿接受别人的意见建议,以及不切实际,盲目追求不合世事的理想理念,最后终在执着一生后郁郁而终②。

二、现代的孔圣人

1940年电影《孔夫子》;2010年电影《孔子》;姬仲鸣、井上靖等分别著就的经典长篇小说《孔子》;1990年和2010年的大型电视剧《孔子》;被季羡林提名的动画片《孔子》;甚至今天最火爆的王者荣耀“老夫子”形象……无不是来自于传承千年而不衰的儒学经典魅力的号召。儒家经典“杀身成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等思想早已妇孺皆知,孔子被尊为“孔圣人”,名扬海内外。

尤其是2010年周润发版的《孔子》电影,更是把孔子的高大形象表现得形神兼备、栩栩如生。开篇便是把孔子饰演成一个圣洁高大的贤者,冉冉白发、儒雅博学。“礼乐仁和的梦想,只能托付给未来了。”电影中,孔子这一句话,让多少观众心酸落泪,可怜一代鸿儒,到头来却壮志难酬!

电影正文是鲁定公对孔子恢复周礼的大力支持,孔子雄姿英发,力主推行自己“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道德理念,达到“路不拾遗”的理想境界;鲁国风气大好,孔子也被授予大司寇之职。后来他随鲁定公赴齐国会盟,与齐景公和大夫黎鉏斗智斗勇,维护了鲁国的利益,并讨回三城,出任代国相。当孔子被蔡人堵在山谷里,众人绝粮挨饿,孔子的弟子靠着孔子教诲的“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箴言,坚守着生命最后的尊严。几日未进一粒米的孔子,仍旧把唯一的汤让给弟子子路充饥。赢得了弟子们的尊重和后代子孙的崇敬。电影展现了一个有血有肉的孔子,他拥有凡人的外表,却超凡脱俗,视野超越时代,卓尔不群,却不被伯乐发现,一生坎坷,郁郁不得志。他的坚守、执着,着实可悲可叹,令人敬重又心酸。

三、孔子地位变化的原因分析

时势造英雄。顺时势者昌,逆时势者亡。孔子在中国古代地位的沉浮变化,也逃不脱这样的自然和社会规律。战乱年代和和平年代,对思想政治的选择和侧重自然有所不同。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革,私田出现,经济下移;分封制也在这一时期遭到破坏,阶级关系发生极大变化。儒家恢复周礼的经济政治基础已然不复存在。到了秦朝,儒家更是遭到了近乎毁灭性的打击。秦始皇颁布《秦律》,重用法家思想,焚书坑儒。

究其根本,在当时兵荒马乱的年代,统治者急需用一种强制手段统一天下,用“法”来安定社会,归顺万民,以达到有条不紊地发展经济的目的。统治集团当然为统治集团的专制统治着想,如果一味的在一个文化水平普遍较低、食不果腹、战火纷飞的年代强调“仁义礼智”,恐怕只能是永远活在想象中的“象牙塔”中。国不统一、哀鸿遍野、缺衣少食、朝不保夕,在这样的现实情况下去追求繁琐的礼乐制度,强调重视个人内心德行修养,那纯粹是纸上谈兵,绝无用武之地③。因此,孔子之于春秋战国,注定是个悲剧的符号。所以《史记·孔子世家》真实客观的还原了优秀而必将不得志的孔夫子形象。

四、孔子地位为何提升

到了汉初,经济发展和国力强大要求思想上的统一,儒家适应皇权专制、宣扬王道的大一统思想正好适合此时的要求④。不仅如此,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也被汉武帝赏识。于是,在统治者的大力支持下,《诗》《书》《礼》《易》《春秋》被统治阶级正式规定为“经典”,兴办太学,考试合格后即可做官,故而儒家思想飞速传播,孔子地位也随之提升,儒学也开始在民间处于独尊地位。

隋唐科举考试也向儒学倾斜,明经、进士是常设科目,考生写策论的依据就是儒家经典。北宋时期,理学家朱熹甚至编纂了《四书章句注》,作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自此以后下层读书人也能通过学习儒学,科举入仕,以改变命运。统治者的支持和广泛的群众基础,不可避免地抬高了孔子的地位,让儒家思想“飞入寻常百姓家”。

五、结语

综上所述,孔子的地位在汉代前一直不被广泛认可,而在现当代却被推崇备至,受万民尊奉敬重。这不仅源于统治者为维护统治而不断强化宣扬,更是儒家文化强大的魅力和思想顺应历史潮流,顺应大众人心的必然结果。

【注释】

①孙钦善:《论语注译·微子》,北京:中华书局,2017年,第336页。

②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北京:中华书局,2017年,第98-99页,101页。

③孙钦善:《论语注译·子罕》,北京:中华书局,2017年,第149页。

④孙钦善:《论语选译·卫灵公》,北京:中华书局,2017年,第271页。

猜你喜欢
史记儒家孔子
从“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少年品读 史记
少年品读 史记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少年品读 史记
少年品读 史记
论现代新儒家的佛学进路
儒家视野中的改弦更张
从“以直报怨”到“以德报怨”
——由刖者三逃季羔论儒家的仁与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