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言文,刘运辉,杨显慧
(中共麻江县委党校,贵州麻江 557600)
2014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贵州代表团讨论时指出:“王阳明曾在贵州参学悟道,贵州在弘扬传统文化方面有独特优势,希望继续深入探索、深入挖掘,创造出新的经验。”贵州省委、省政府由此决定依托贵阳孔学堂,整合海内外研究力量,成立了贵州阳明文化研究院,形成政府推动、高校配合、民间互动的良好局面。阳明文化近年来为何受到热棒,就是因为阳明心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阳明心学与共产党员心学要求不谋而合,阳明心学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呼唤。
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这个时代的精神支柱,省委十届十二次全会概括并提出了以“开放创新、团结奋进”为核心的贵州时代精神。正当时,时任省委书记陈敏尔审时度势,慎重提出冲出“经济洼地”,占领“精神高地”,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贵州要弘扬“天人合一、知行合一”的当代贵州人文精神。
《阳明心学与当代贵州人文精神研究》命题,体现了新时代贵州建设的新理念、新论述和新观点,具有强烈的时代强音。贵州正以脱贫攻坚总揽经济全局,经济正在后发赶超,这种跨越式发展,配以“天人合一、知行合一”的当代贵州人文精神,暗合“百姓富、生态美”的理想追求,为打赢脱贫攻坚、同步全面小康社会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形成了经济发展的内动力和软实力,在开创“多彩贵州”新未来中,具有深远的重要意义。
阳明心学的创建者王阳明,实名王守仁(1472—1529),汉族,幼名云,字伯安,浙江余姚人,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王阳明。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与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并称为“孔孟朱王”。阳明心学是明代影响最大的哲学思想,其学术思想传至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王阳明聚立德、立功、立言于一身,成就冠绝有明一代[1]。
阳明心学一出世,便产生了巨大的反响,为当时萎靡消沉的社会灌输了生机与活力。曾国藩曾评价说:“王阳明矫正旧风气,开出新风气,功不在禹下。”几百年来,王阳明的思想影响了海内外无数人,张居正、曾国藩、章太炎、康有为等都从中受益。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断言,21世纪是王阳明的世纪[2]。
阳明心学的代表作是《传习录》,其思想最早可推溯自孟子的“性善学”,是由王守仁对儒家学说的推陈出新。根据王守仁一生中的经历,博学多识,聚儒、佛、道学于一身,其中身处仕途,故对儒学更加专注,后谪居龙场,于龙场大彻大悟,创新理解“格物致知”,悟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遂创“心即理、知行合一”,加之后来晚年在南昌的体悟“致良知”,成为思想认识上的螺旋型上升心径,开创了自成体系的净心学说“阳明心学”。其核心价值“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500年来,主要蕴藏于历史的厚度、哲学的深度、普遍的实践价值之中。
阳明心学强调要自己内心中去寻找 “理”,“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万物,人秉其秀气,故人心自秉其精要。在知与行的关系上,强调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谓“知行合一”,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则不能算真知[1]。良知来源于孟子的“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良知良能是指人的天赋的本能,良知即天理,天理就是事事物物当然之理。王阳明说:“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他又说:“良知在人心,不但圣贤,虽常人亦无不如此,随你如何不能泯灭”[3]。
贵州人津津乐道阳明心学,只因历史的巧合。明正德八年(1508),王阳明谪居贵州龙场(今修文县)当驿丞。驿丞本就是一个闲职,于是他思人生之苦,去心头之烦,内观于心,伴书为友,修身静养,以求内心清净,寻找人生苦厄出路。究易经,学朱程,拜陆翁,当即教化民众,受到官民爱戴,厚积薄发,终于在一天夜间彻悟“圣人之道”而乐笑起来,旁人惊异。这就是著名的“龙场悟道”。
“当代贵州人文精神”,就是要体现我们贵州的时代精神,成为与经济同步发展的“软实力”,会聚贵州人的精、气、神。当代贵州人文精神既是一种坚定的立场,又是一种对故土的守望;既是一种对社会的关切,又是一种历史天空下的求索;体现贵州文化品格、贵州文人气质,拿得出,有咬劲,敢于外界论高下。2016年,时任省委书记陈敏尔旗帜鲜明地确定当代贵州人文精神是:“天人合一、知行合一”。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指出,贵州的生态美核心指向:彰显自然美、人文美,让贵州山水“颜值”更高,让贵州大地“气质”更佳,让自然与人文美美与共,让多彩贵州更加珍贵[4]。
“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由来已久。最早由庄子提出,后来被汉代大儒董仲舒加以阐发,成为儒家学说中非常重要的哲学思想。“天人合一”的思想光辉在道学、佛学中都能见着,说明“天人合一”有着哲学的普遍性,人类认知的普及性,已经形成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思想,文化精髓,思维方式。 “天人合一”可以追溯到《黄帝内经》《易经》,它们都是智慧之书,古人讲医,是很广泛的,包括着“身”与“心”两个部分,只有身心同一,才是宇宙真相。《黄帝内经》带你就找到身心的本源,也就是我们讲的“性”,佛家讲的是“明心见性”,道家讲“道法自然”。
“天人合一”,小而言之,就是要达到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睦相处,和谐共荣,合作发展,共同进步;用在生态自然方面,就是要尊重自然、敬畏自然、保护自然、共享自然。大而言之,就是打造“人类命运的共同体”,尊重、合作、共赢、共享,共建“地球村”。与西方的掠夺思想、殖民思潮、帝国主义截然不同,与国强必战的思维怪圈刚好相反。
“知行合一”是阳明心学中核心思想中的核心,是对程朱理学“先知后行”“重知轻行”的辨别,是对程朱理学格物致知“向外求”的反方向判断。把人生所求,归宿到“心”上,以求心安理得,精神自在,借完善自己增加幸福,借宽容他人淡化痛苦。“知”就是“心即理”,是个人对得起自己的,自己对自己负得起责。“知”一旦确立,就立刻施“行”,知行合一,心底无私天地宽,崇德向善,心境纯洁,做事自然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固然能乐观向上、攻坚克难。结果“致良知”,自己在行为结果上无怨无悔,回归到“心”,即回归自然法则,回归到自己的安然心态。“知行合一”创造的是心口如一,无半点私心,强调身心同修,性命同修,提高生命的品质,圆满生命的归宿,知一、归一、合一。
中国文明史源远流长,五千年文明史,就是一部五千年的人文史。从某种意义上说,人文精神在每个炎黄子孙心中扎下了深根,成为基因文化。“天人合一”就是根文化,就是基因文化,具有五千年的文化烙印,是中国人的普世信仰。信仰,其中包含着敬畏,天人合一,就是对“天”的敬畏,“天”是自然规律、自然法则、生存之道,“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有了敬畏,才有自律。有根文化在,就能慎终追远,谈古论今,以古鉴今。正是中国独有,不仅以前、现在、将来,都要把“根”护住。贵州提“天人合一”为人文精神之一,体现对传统根文化的继承与发扬。
地域文化是一个地区的独有文化、特色文化,体现这个地区的人文性格、性灵智慧。王阳明谪居贵州,龙场悟道是研究阳明文化永远绕不出的贵州情怀。是贵州的恶劣条件、苗夷未化成就了王阳明适者生存,人人皆可教化的圣贤之心。没有逆境,人心就难屈伸;没有静思,就没有哲理的光辉。阳明文化就是贵州的本土文化,阳明心学的发端就是贵州龙场,“知行合一”教化的起点就是龙岗书院、文明书院。贵州的本土文化很多,以“龙岗山上一轮月,仰见良知千古光”的阳明文化为体,等于直接给贵州搭建与世界论道的平台。看似深沉、深邃的阳明心学,其实是最直接最简单的修身之径,“大道至简”,所以,把“知行合一”列为当代贵州人文精神之一,足见提出者的睿智与灵光。
贵州被誉为“公园省”,贵阳是避暑之都、“空调”之城、森林之城,山延绵、水相依,云为伴,绿为底。刘伯温曾预言:“五百年后看,云贵胜江南。”今天来看,胜江南之处就是这真山真水。2016年贵州全省造林528万亩,其中荒山造林398万亩。目前贵州省森林覆盖率达到52%;全省9个中心城市水质达标率为100%。空气质量居全国前列。贵州正强力推进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山地旅游战略定位,努力将贵州建设成为世界知名山地旅游目的地和山地旅游大省,汇成了“多彩贵州”这张名片。而这“多彩贵州”的背后,正渗透着“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一体”的“天人合一”理念。
马克思说:“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强调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统一性。恩格斯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每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恩格斯这种强调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观。用中国古语更加直接,“天人合一”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知行合一”强调了思想与行动的统一,与马克恩主义的辩证法观点一致。由此可见,“天人合一、知行合一”的当代贵州人文精神与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和实践相统一”理论是合拍的。
贵州正以脱贫攻坚总揽经济全局。“天人合一,知行合一”,对贵州来说,就是要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走绿色发展之路,大扶贫、大生态、大数据、大健康,构建山青、天蓝、水清、地洁的人居环境;抢抓机遇、后发赶超、弯道扯直,创造干干净净的GTP,与全国人民一道同步小康。“大生态”是贵州的最大优势,守住生态这块宝块,贵州必须走“绿色发展之路”,成为了共识。发挥长板,补齐短板,才有“弯路扯直”的可能。看似矛盾,其实相辅相存。守住贵州大生态是“天”“知”,脱贫攻坚是“人”“行”,两者缺一不可,只有把握好两者结合的度,才能真正意义上打赢脱贫攻坚战,并且坚决做到“不返贫”[5]。
王阳明最难得可贵之处,就是身处龙场的艰险困厄,在穷途末路之下,“读书的第一等事是做圣贤”初志未改,反而在思想意识上冲破浮云,视夷民为宝,“夷之民,方若未琢之璞,未绳之木,虽粗砺顽梗,而椎斧尚有施也,安可以陋之?”(《何陋轩记》)。终将把18岁时的“守仁格竹”的笑料改写成“龙场悟道”,这正是他在思想道德上孜孜以求,把逆境看作顺境的思想体悟结果。从而开启教化民众,以善增德,崇德行善。在其《何陋轩记》《君子亭记》《远俗亭记》《象祠记》《宾阳堂记》《重修月潭寺公馆记》《玩易窝记》《咏良知》等诗文篇章中,多次出现“君子”“圣人”“德”“心”等词语,内容很多,关键词很明晰,表述很明白,表现出他对伦理道德、内心操守、高尚人格的向往,反映出王阳明的人生追求,就是想做圣贤,思圣贤之道,究圣贤之理,探圣贤之法,反过来是对客观环境、名利私欲的淡定。
而贵州,一度成为“贫困”的代名词,落后就要挨欺,贵州人在外总是抬不头来。这是一种生存条件的“逆境”。“知行合一”的当代贵州人文精神,就是要让贵州人学习阳明心学,把逆境看作顺境,不被困厄吓倒,“穷则独善其身”,在思想、行动、政治意识上做到辩证统一,高度保持一致,以民为重,教化民众,脱贫攻坚,以自己思想高度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开创“多彩贵州”新未来。
刘瑾倒后,38岁的王阳明终于柳暗花明,贵人提携,官位亨通。正德十三年(1518年),王阳明平定为患江西数十年的民变祸乱。正德十四年(1519年),王阳明平定洪都的宁王朱宸濠之乱。47岁的王阳明功勋显赫,却没得到皇上赏赐,反而是一笑了之,埋头做学问。明世宗即位,王阳明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加封新建伯;然后又冷落他了。52岁王阳明借回家守制之机,宣讲王学,遂创“致良知”。嘉靖七年(1528年),55岁接旨“平定思恩、田州土瑶叛乱和断藤峡盗贼”,自知年老,此去前途未卜,赴军前夜,作“心学”四句教法: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自此,“阳明心学”完整体系形成。
王阳明身处顺境,却看破浮云,功名利禄 “何加焉”?顺境当作逆境过,处处随“心”,只重学问,亲自创建阳明书院讲学,终使“阳明心学”体系完备,《传习录》成为传世经典。阳明心学“心即理”的先决条件就是要“看破、放下、慈悲”,树立一颗“崇德向善”之心,“知行合一”实证,“致良知”而无憾。
贵州正在蓬勃发展,各项事业蒸蒸日上,“贵州速度”让外界刮目相待,贵州人在外抬起了头。这是贵州近年来的真实写照,是贵州正处于顺境发展抬升期,是贵州人,本该扬眉吞气了。而“天人合一、知行合一”的当代贵州人文精神告诉我们,我们要“看透”,贵州的发展,是党中央国务院的英名领导,是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脱贫攻坚总揽经济全局”的发展定位。此时此刻,贵州人更应该放下傲慢与偏见,把顺境当作逆境,谨记习近平总书记2015年6月视察贵州时的谆谆嘱托,以“天”与“知”为本心,不骄不躁,砥砺前行。第一个“一百年”目标实现时,贵州人民才能真正“致良知”,笑看今朝。
课题组通过对“阳明心学与当代贵州人文精神”之间的内涵、关联、发展、现实、意义的探索与研究,得出:阳明心学正在内化为“天人合一、知行合一”的当代贵州人文精神,成为当代贵州文化一页。孔学堂代表“天人合一”的注释场所,阳明祠、阳明洞代表“知行合一”的注释场所,孔学堂、阳明祠、阳明洞“三足鼎筑”彰显贵州文化特色,两种文化同是儒学之精,传统文化之髓,代表着奋力前进中的贵州人文力量。阳明心学“内化”过程,在新时代的贵州,表现为敢于担当、立德树人、勤于研究贵州本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修好共产党员“心学”,不忘初心,感恩奋进,砥砺前行,“王学圣地”的品牌必将形成。
王阳明认为 “良知”是儒家修炼的最高标准,“良知”已是圣贤之心了,“良知”就是本性、本心,纯洁无瑕,就算曾经受到污染,也是经过洗礼过的。“万化根源总在心”(王阳明诗歌《咏良知》),这个“心”就是最本质的“良知”。“知善知恶是良知”(四句教),阳明指引弟子循《大学》所谓“三纲领”“八条目”之次序,做到先立诚、去私欲,以“致良知”。“良知”是建立在“崇德施善”上的,是能明明白白地分辩美丑善恶的,是能清清白白地立地做人的。“良知之学,以为必由此而后天下可得而治。”可知王阳明的良知之说,重在“施善”上。“施善”就是“行”,秉儒家仁爱之思,施善举于天下,恪尽职守,敢于担当。担当,体现一个爱民政治家的体魄与作为,体现一个自然人心无私欲,无欲则刚,从而雷厉风行,施政于民,万民拥戴。
敢于担当与畏首畏尾、阿谀奉承、追名逐利、唯利是图、纵欢淫乐等非人性化的“本我”“我执”思想形成鲜明对比。敢于担当就是破一个“我”字,有破才有立,有破才能胸怀天下。敢于担当就是要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于万仞林立中,直面惨淡人生。敢于担当就是一种政治自觉的胸襟,抬头勇立时代潮头,做时代潮头的舵手;低首却为民,敢于“啃”下脱贫攻坚最后一块“硬骨头”。敢于担当就是始终构筑“精神高地”,找到“灵魂归宿”,挖掘当代贵州的人文精神,推动党员干部修身、养心、实干、为民。
王阳明在龙场虽短,却开办龙岗书院,教化夷民,孳乳当地莘莘学子,一举获得赞誉,还应邀到贵阳文明书院讲学,传播“心学”正道,从此夷民爱戴,黔官佩服,于艰难险厄中,打开了一条新生之路。他在任职龙场期间撰写的《何陋轩记》《教条示龙场诸生》《象祠记》和《重刊文章轨范序》等四篇文章,依次蕴蓄着“居夷何陋”、教育“纲领”、“天下无不可化之人”和“圣贤与科举教育可统一”等教育思想,故称“龙场教育四篇”。阳明躬行教化,免费授学;讲堂上循循善诱,示化诸生;教育上立德树人,改过行善。教育理念新颖独特,成效硕果累累。其中以《教条示龙场诸生》中立志、勤学、改过、责善“四事”,堪称教育做人的经典,有着教育思想的纲领作用。其中“立志”最为重要,他说:“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
“龙场教育四篇”中的这些教育理念,对我们当下的教育仍有很多启发、借鉴意义。“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千教万教,学做真人”等闪耀着道德教育的光辉。“良知”教育走进我们的视野,就是要求教育从立志开始,志就是目标,就是憧憬,让学生学会胸怀远方。立志后立德,立德又是师生相互的,教育成就学生,同时也成就老师,课堂是知识的殿堂,也是德育渗透的道场,心灵沟通是知识、力量、理念、道德的流淌。人一旦真正立志树德,勤学、改过、责善就成了方法论、技巧论、路径论,迎面而解。还有“天下无不可化之人”和“圣贤与科举教育可统一”等教育思想无不与今天的教育改革呼声相契合。
龙场成了阳明心学的发源地,“龙场悟道”成就其王学核心,也成为贵州人“穷则思变”的愤发强音。于是,研究阳明文化,贵州是永远绕不过的坎,阳明文化承载着贵州元素,把历史的内涵、文化精髓和时代价值又回归到贵州龙场,在当代贵州得到完美的统一。贵州研究者众多,形成了本土阳明文化研究学者群,如吴雁南、汪建初、刘宗碧、余怀彦、张新民、谭佛佑、赵平略、孙德高、张明等。研究阳明心学,正如省委党校副校长、阳明学专家汪建初指出:阳明心学研究,第一是实证,把阳明心学转化为实证的方法。第二是实验,把阳明心学和现代心理学、现代脑科学、神经科学结合起来。第三是实现,可以看到从阳明学会的成立到孔学堂成立了阳明心学研究院,都是希望通过教化,充分发挥致良知的作用。第四是实用,在日常的工作中把其中的优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就能让每一个人的人生走得更加坚实和辉煌。
当代贵州人文精神,如果说“知行合一”研究的是阳明文化,那“天人合一”研究的就是贵州本土文化。贵州本土文化,《史记·西南夷列传》记载:“西南夷君长以什数,夜郎最大。”《华阳国志》,夜郎习俗“好鬼巫,多禁忌”。狭义地说,夜郎文化、原始宗教信仰就是其发端。贵州古时开凿有“五尺道”“南夷道”等,山险路恶,瘴气弥漫,与世隔绝,从而容纳了18个民族分散地居住贵州的崇山峻岭中,尚有未在56民族之内的土着族群(如穿青人)世代栖居。千百年来,艰难困厄砥砺了贵州人坚强的生活品格,培育了乐观向上生活态度,表现出了浓郁丰富的民族风情,千姿百态的民族歌舞,各具特色的饮食习俗,风格迥然的民族习惯、民族服饰等。
贵州本土文化,公元 1413年,永乐皇帝在贵州设立全国第十三个行省,开启了贵州文化的新纪元。明代军屯、民屯、商屯,中原文化、荆楚文化相继渗入,多元化文化呈现。也是因为贵州的大山阻隔,这些文化又得到了很好的保存。贵州本土文化,五百年前有阳明文化,革命时期有长征文化、红色文化,五六十年代有“三线”建设文化,改革开放后出现了与石漠作斗争的大关精神、坚守大山村落的教育精神,目前黄大年修渠的坚忍不拔精神,今天的贵州文化、人文精神璀璨夺目,犹如一把把篝火燃烧在这片土地上,令人神往。
贵州历史的发展历程就像一面镜子,映照了各个时期的文化、精神,贵州多元文化又渗透、影响到贵州人民的道德品格、生活态度和价值理念。在文化自信的当下,研究本土文化,就成了本土经济的“软实力”。
阳明心学的记录本《传习录》,被誉为修炼强大内心的神奇智慧之源。《传习录》中对人心的“虚灵明觉”有很多讨论。如何把握住这颗看似虚无飘渺的心,古代以伦理道德来维系,圣贤就是端坐在伦理道德塔尖上的人。阳明心学以“致良知”创新的解释最美好的道德品质就藏在每个人的心中,就看你能不能去挖掘与发现。而新时代,这种圣贤之心、圣贤之理,得到进一步的诠释,那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十九大”明确指出,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这24个字,12个词,说到底,真做到,同样人人皆可成圣贤。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只是目标、方向,剖析看就是一个个程度副词,没有标准,要靠我们去践行,如何践行?2014年3月25日,习近平在《费加罗报》发表署名文章:“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贵在坚持知行合一、坚持行胜于言。”阳明心学指明了践行技巧,“知行合一”,“知”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行”就是践行。践行中感到迷茫,就捧读《传习录》,《传习录》就真正开启了如何淬炼我们的内心想法。阳明文化的源头在贵州,当下贵州成立了阳明文化研究院,树立了“天人合一、知行合一”的当代贵州人文精神,围绕阳明文化的论文、课题、论坛层出不穷,在中国乃至中西方文化交流平台上,又提高贵州人文的话语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性教育是共产党人修身养性的必修课,也是共产党人的‘心学’”。这一重要论断,既把党建与传统文化联系起来了,又把党性教育的实践直接从“知行合一”中找到途径。修好共产党员“心学”,首先就是要强化党性,排除私心杂念,做到“心即理”的纯洁性与先进性。然后“知”就是共产主义信仰、社会主义信念,也是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党的立场观点方法、党章党纪党规和党作出的决策部署;“行”指的是坚定理想信念,贯彻落实党的决策部署,为实现党的奋斗目标而进行的实践活动,一句话概括就是为人民服务;“合一”就是全心全意。焦裕禄、孔繁孙、杨善洲、黄大发等共产党员无一不是“知行合一”的践行者,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了不平凡的成绩。最后“致良知”,每个共产党员历数自己做过的每一件事,经得住人们的推敲和时间的检验,经得住“良知”的洗礼。
修好共产党人的“心学”,其意义就在于,实现党性修养从“组织自觉”到“个体自觉”的升华转型,把“心学”关键“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转化为教育引导党员从内心深处自觉实现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四个自我”能力,塑造人格,提高政治站位,增强政治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大局意识“四个意识”,真正把党性纪律内化为情感意志和自觉行动,做到无愧于人民的“良知”。
新时代,贵州广大党员干部践行当代贵州人文精神,就是在淬炼强大内心,提振精气神,锻造铁一般信仰、铁一般信念、铁一般纪律、铁一般担当的“四铁”干部,全身心投入到脱贫攻坚、经济建设、社会治理当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