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为,轩希
(南开大学滨海学院,天津 300270)
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多采用公共课的形式,由教师进行系统的理论教育。这种教育模式更注重对知识点的讲解和分析,学生在课堂上只是被动的接受,不能进行充分的互动。再加上大学生中普遍对心理问题存在误解,不愿主动谈论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这样就使得被动听讲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缺乏大学生受众的参与,在效果上难以得到保证。
封闭式的教学模式,使得教学过程中大学生无法发挥自身的自主性和创新性。大学生在社会生活中是一个独立的特体,在教育过程中如果不能引发大学生的情绪体验和行为反应,不能开放性的表达自我,那么教学的效果就无法得到保障。
集中授课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使得教学过程中很难有针对性地应对大学生心理方面的具体问题。由于缺乏针对性,大学生在对待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上重视程度不足,加之大学生本身课业压力较大,不愿意在心理健康课上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导致教学效果受到影响。
心理剧的开展过程一般分为准备、表演、结束三个阶段。在这三个阶段中分别对应创作、演出、共享三个核心内容。在准备阶段,通过前期的准备活动达到“暖身”的目的,使得参与者获得团体感和相互信任感。在这种氛围中参与者自身的参与感和创造力能够被激发出来。同时,大学生经常面对的诸如学习压力、人际关系、自我认识、情绪控制等问题,在这样的氛围下容易引发共鸣和认同,从而进一步激发创造性和自主性,即达到一种“自发性操作的表现”[1]。
在演出阶段,通过参与者的表演将遇到的困扰表达出来,并且在导演、配角的配合支持下,逐步将表演具体化、深入化。在这一过程中,对参与者而言经历了一个“真实”的过程,体验到自己“真实”的内心世界和对自己“真实”的认知。这种真实性,有助于参与者问题的解决。同时这种真实性也为参与者提供了身临其境的体验,参与者可以将表演中的感受、情绪和解决方式移植到应对日常生活的心理问题上去,具有很强的操作性。
在共享阶段,参与者之间的经验分享,将舞台和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参与者会发现原来困扰自己的心理问题并不是自己独有的而是普遍存在的,这既缓解了压力同时也获得的认同和支持。此外,参与者在分享过程中可以学习其他人的应对方式,了解不同人格之间的差异性,这有助于参与者形成包容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表达性治疗创始者弗莱德·纽曼指出,人可以进行表演,这是人与动物的区别,同时,人的表演是创造性的,因为人总是处于不同的情景之中[2]。这种创造性来源于无数次重复的不同情景,同时可以模仿他人,正是在这样的重复和模仿中,个体获得了自我和认同。
在心理剧的运作过程中,表演者参与操作,导演起到的是辅助的作用。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如果采用心理剧的方法,大学生参与者也是起主导作用,包括剧本的选择、角色的设定、舞台的布置等,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更多地发挥营造氛围、调动情绪的作用。这与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形成对比。由于被动的接受心理健康教育课上老师接受的内容,授课效果往往不佳。而采用心理剧的形式,由学生进行自主性的表达往往效果更好。自主性表达之所以能够产生更好的效果,就是因为最熟悉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还是大学生自已,大学生群体中存在很多普遍性的心理问题,但具体到个体而言,每个人的问题都是独一无二的,课堂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考虑到了普遍性,但很难做到差异性和对症下药。因此,心理剧表演过程中的自主性表达就为解决针对性提供了很好的途径。
心理剧疗法的基本观点是,将心理问题看作是个体生活的一部分,只有个体作为整体的改变才能解决具体的问题。如果只将着眼点放在具体问题上,往往很难取得好的效果。因此采用心理剧的方式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有其优势,能够解决传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问题,这符合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的观点。
罗杰斯认为,学习可分为有意义的学习和无意义的学习。无意义的学习效率低下,只有让学生了解学习的意义,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自主性。在教学过程中,罗杰斯强调非指导性的教学,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中的主角。同时,在教学活动中强调师生之间的良好关系,只有建立起信任、平等、真诚的关系。在教学效果上,强调学生的自我评价而不是教师的评价,自我评价能够客观地反映学习的效果,一方面让学生获得自主感和创造性,另一方面避免对学生造成心理压力。
心理剧的实施过程,完全符合人本心理学家对教育过程的分析和判断。心理剧提供了新的视角,通过构建个体独有的生活环境,由一个被动的接受者成为主动的建设者。通过解决意义、关系、评价、自主这一系列教育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大学是社会化的重要场所,因此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大学生来说显得非常重要,如果同学之间人际关系存在问题,将会导致严重的心理问题。研究表明,宿舍人际关系不良会导致严重的心理问题,如没有知心朋友的大学生多感到孤独、无助,在scl-90评分上强迫、抑郁、焦虑、偏执因子分偏高,心理健康程度低于有知心朋友的大学生[3]。心理剧的教学方式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舞台,通过角色扮演、角色体验获得全新的看待人际关系的视角.这种换位思考和共情,是靠普通的灌输式的教育方式无法获得的。通过共情,大学生可以脱离以自我为中心看待问题的思路,形成新的处理人际关系的观念,使用新的人际关系策略,从而在今后的社会生活中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心理剧在运作的过程中的每个阶段都凝结了参与者的辛勤努力和智慧,在各个阶段每个参与者都要履行自己的责任。在完成这一过程之后,参与者的创造力、协调能力会得到锻炼,同时也在这一过程中发现了自己的潜力,实现了自身的价值。同时这一过程中也会经历挫折和失败、痛苦和磨合、心态的保持和平和。因此,心理剧对大学生自我认识和自我成长具有启发意义。心理剧的参与者在这一过程中得到表达和共情,这一过程对于自我的重新认识和整合有显著的作用,同时也是一种自我成长的过程,在解决自身心理问题的同时,也是一种自我的提高和升华。
在心理剧过程中,参与者通过扮演角色表达情绪,同时观众在观看的过程中也能产生共鸣从而排解情绪,这种情绪上的流露是其他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所无法达到的。同时,心理剧通过表演、分享可以使不良情绪得到有效的排解,情感上的压力也能够得到疏解和放松。研究表明,对比心理剧治疗方式和其他治疗方式的效果发现,心理剧治疗能够在情绪宣泄、情绪控制、人际关系、自我认知等方面有所改善,尤其是在情绪宣泄和情绪控制这两方面[4]。因此,对于那些人际关系敏感、情绪焦虑的大学生而言,通过心理剧的情绪宣泄,释放了压力改善了心理健康状况。
自我效能感指的是个体对自己能否在一定水平上完成某一活动所具有的能力判断、信念或者主体自我感受[5]。较强的自我效能感使得个体能够对面临的问题产生兴趣并努力解决问题,而较低的自我效能感的个体在遇到困难时会逃避和退缩。研究发现,在心理健康教育中,使用心理剧的方式对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有一定的帮助作用[6]。自我效能感的提升会对大学生自信心的提升有很大的帮助,这让大学生能够更加从容地面对大学和将来社会上的压力与困难。
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大学生心理特点也在发生不断的变化,在应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时也应采用针对性的对策和手段。心理剧这一方式能够帮助大学生塑造健全的心理和完善的人格,让他们在今后的学业和工作中能够应对压力从容前行。心理剧不仅可以当作心理健康教育的手段,它还可以成为校园中广泛参与的文化活动形式,通过参与心理剧将健康的校园文化和价值观潜移默化的传递给大学生,这与传统的课堂讲授的方式更能够得到学生的认可,也更容易产生积极的效果。同时,心理剧具有较为丰富的内涵的形式,通过参与能够提高自身的人际沟通能力,这在今后的就业中也可以成为自身的优势。
无论是教学还是治疗手段,心理剧都是一个较为新兴的领域。大学生对心理剧的了解较少,对心理剧的运行方式可能会有一些陌生和抵触。因此,心理剧的普及工作就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了。在实际的推广过程中,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如举办以心理剧为主题的心理健康月宣传活动,在活动中通过讲座、公演、发放手册等方式将心理剧的基本内涵、组织构成、理论背景、操作运行等基础知识对大学生进行深入浅出的宣传。同时,也可采用心理剧剧本征集活动收集有代表性的剧本,这样既可以得到真实的贴近大学生实际的剧本,也是一种在校园内的宣传。
心理剧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推广和实施离不开专业化的建设。这一专业化的过程是全方位的。首先,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需要进行专业的培训和督导。国外要想从事心理剧导演的工作需要经过八百小时的理论和实践学习,并通过相应的考核。国内在这方面还有所欠缺,缺乏专业的教师队伍,应当定期使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进行培训和交流[7]。这样通过反复的学习和实践,使他们成为校园心理剧的专业指导者。其次,应当对心理剧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实施进行严格的规范,使其具有操作性和可控性。心理剧具有开放性、自主发挥的特点,但如果没有系统的教学管理,容易导致混乱,使得教学过程无法顺利进行。最后,专业化的高低还体现在硬件水平上,心理剧的应用离不开资源的投入,在硬件设施上的完善也是有待解决的问题。
总之,心理剧作为表达性治疗的方法之一,具有丰富的内涵、极强的实用性,其基本理念和技术已经应用于很多心理治疗和咨询的实践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在心理健康教育领域,如何使这一新兴的手段与我国高校大学生的实际完美结合,仍是有待探索的问题。心理剧不仅是一种方法也是一种理念,如何完善其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发挥其创造性和自发性,是今后应当重视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