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视域下的小学语文德育策略研究

2018-03-07 15:26王海红
文化产业 2018年24期
关键词:立德德育课文

◎王海红

(太原师范学院 山西 太原 030000)

立德树人是我们国家教育发展的一项战略任务,指引着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语文学科因其母语的身份地位和自身语言学习的特点,天然就负载着道德教化的价值。如何发挥语文教育立德树人的学科优势,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念通过语文教育走进学生内心,是新时代语文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充分挖掘语文教材中的德育因素

充分挖掘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因素,是实现语文教育立德树人的重要策略。语文教师应该深入研读教材,发掘教材中包含的德育因素。义务教育阶段部编本教材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流文化、民族传统、良好的思想道德风尚等内容融合在整套教材之中,教师要对每篇承载着价值观的优秀文章进行深入分析,以“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培养自尊自信、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美好品德,增强社会责任感,为学生的人格培养与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宝贵的道德文化财富,许多优秀的古诗文传递出中国人爱国、勤劳、诚信知报、尊老爱幼、尊师敬长、谦虚礼貌、刻苦勤俭等优良品质。“爱国”并不是一个空泛的词,不能单纯依靠讲大道理。部编本语文教材增加了优秀传统文化的选文数量,小学一年级开始就有古诗文,整个小学6个年级12册共选优秀古诗文124篇,占所有选篇的30%。如何通过对优美的语言文字的学习,让学生建立起对中华民族的认识和认同,感受我们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革命传统教育

革命战争年代的优良传统在和平时期仍然具有时代的价值。《小英雄雨来》《王二小》《狼牙山五壮士》等彰显了战争年代那些革命英雄的献身精神;老一辈革命家事迹《朱德的扁担》《我不能失信》《难忘的泼水节》等展现了他们和人民心连心、无私奉献的优良作风。一个个人物、一篇篇事迹让学生感受到为了一个伟大的理想,有那么一代人无私奉献了自己的一切甚至生命。教师一定要充分利用这些内容,让学生从感性的认识走向理性的思考,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1]。

(三)环境保护教育

爱护我们的环境,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这是现代公民应有的品格。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描写小动物、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妙的文章,通过对这类课文的学习,通过对身边的小动物的观察,学生和课文中的作者有了共情,他们逐渐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建立起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并且意识到经济发展中环境带来的巨大挑战。改善生活环境需要我们从自身做起,同心协力保护生态环境。语文课文中很多的环境保护类文章,比如注重渗透环境保护知识的《庄稼的好朋友》;旨在增强环境保护意识的《清澈的湖水》;重在激发环境保护情感的《一个小村庄的故事》[2]。这些都是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体现立德树人宗旨的优质素材。

(四)健康的心理品质教育

“取得成就的因素不在于智力、学历等,而在于是否具备自信心、进取心、意志力等健康心理品质”。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提到“有表达的自信心,积极参加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语文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塑造品行优秀的学生。对有些教材内容不能局限于课本内容的讲解,比如讲授《我不是最弱小的》这篇课文,老师在讲萨沙保护雨中的蔷薇花时,可以引导学生体验主人公那种坚强勇敢、主动保护弱者的良好心理品质,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教学中还可以拓展一些名人故事,帮助学生不断完善自我、学会调控情绪、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

(五)诚实守信、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教育

诚实守信是我们社会的价值准则,教材中有许多这样的课文。《我不能失信》讲述宋庆龄小时候诚实守信的故事,还有《华盛顿的故事》《曾子杀彘》《手捧空花盆的孩子》等,无论是古代人物、还是现代伟人,以及平凡人物都向学生潜移默化传递出做人的基本道理。积极的人生态度很多取决于自身对生活环境的感受,如何引导学生建立积极进取的人生理念是教师在处理教材时应注意的一个问题[3]。比如在讲授《乡下孩子》时,通过课文学习让学生了解到乡间生活的多姿多彩,使学生热爱大自然,进而培养学生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和热爱生活的高尚品格。

二、语文教师要做立德树人的榜样

教师一定要看到自身榜样的力量,要明白自己的使命,即是传授知识的教师,又是塑造灵魂的人师,在语文教学中将自身的良好道德品质展示出来,使教师自身成为教学中的德育素材。

(一)要关注、倾听、理解尊重学生

语文教师很多都是班主任,和孩子最亲近。一个受学生尊重的好的教师可以影响孩子的一生。那么要想让学生尊重,首先教师要尊重学生,懂得倾听学生的心声。语文教师一定要关注学生,观察他们在课堂上的表现,观察他们在学习时的表情,关注那些表现突出的孩子,也要关注那些在角落里默默发呆的孩子。教师还要善于倾听,就是要能够听进去学生的不一样的表达的声音,要允许学生质疑,要学会循循善诱;要理解孩子和成人之间对道德认知的某些差距,要让学生讲真话,尊重他说出真实的想法。著名语文教师于永正老师曾说过:“走进课堂,要把90%的注意力放在学生身上,10%的注意力用在教学方案的实施上,要善于用眼睛表达你的满意、生气和愤怒。”

(二)要发挥德育的评价功能

小学生有着较差的自我约束力,有时他们还不能准确地辨别出行为的恰当与否,容易被不良因素干扰判断。教师在观察学生表现的同时,一定要运用合理、恰当的方法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评价。例如对于学生表现出来的写字阅读的好习惯,请教问题时懂礼貌的做法,小组讨论中团结互助的行为,老师要给予鼓励,给学生树立值得学习的榜样。对于学生不当的行为表现,要及时指导和帮助纠正。对于学生的不礼貌行为,教师要及时制止,并向学生示范正确做法。表扬和批评都要有实指性,切忌空泛。如果你在适当的时机和场合,不经意地说出某一个学生做的一件值得称道的事情或值得称道的表现,他不仅会感到吃惊,而且受到的鼓舞会特别大[4]。

(三)要发挥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

言传身教,就是要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用自身的道德素养去影响学生的道德观念。首先,教师是学生眼中的权威形象,是学生的学习榜样。这个阶段的学生还无法完全靠自己明辨是非,他们待人接物的方法、看待生活的态度除了通过教师传授知识的方式获得,就是通过观察和模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行为获得的。学生在学习中会注意到老师的言语表达、行事作风。语文教师以身作则,展现出文明得体的行为表现,这将成为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形成的典范。其次,语文教师要平等对待所有学生,能够理解、关爱学生,在教学中能照顾到每个个体。教师对学生的态度会影响到学生在与人相处时的态度,起到表率和引导作用。语文教师要用自己的行为把品行教育无形中传递给学生,使语文教学中的德育功能真正达到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效果[5]。

三、运用多种方法提升立德树人教学效果

教师要认识到德育教学不是简单直白的说教,而是通过课堂上师生互相理解、互相对话来建构的。要尊重学生的年龄特点,要让学生讲出自己真实的心理感受,要通过语文课堂教学场景与学生进行对话;要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教学形式,提升德育效果。

(一)情景带入法

德育非常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情景带入法是指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克服陌生感、深入思考,能够在为人处事时多为他人着想,能够站在别人的角度看问题,考虑到别人的感受、需要或利益,而不是以自我为中心地做出抉择。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营造情境氛围,通过情景创设、角色扮演、情景对话或者编排课本剧等方式帮助学生体会作者的感受,以达到德育教学目的。

例如学习《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篇课文是季羡林先生七十年前的一篇文章,文章本意是为“人人爱我,我爱人人”的品德点赞。今天我们学习这篇课文,教师要学会用发展的眼光来处理教材内容。可以引入现在国家建设欣欣向荣的情景,繁荣整洁的城市、美丽的乡村、人与人之间的关爱温暖等,让孩子们在这样的情景中,感受我们国家的变化和美好,也为我们的生活环境点赞。还可以进一步引申,如果这时引入一个不和谐的情景,有人乱扔垃圾了、有人不爱护花草树木了,当这些情景出现在孩子们眼中时,他们会怎么想?这时不需要教师的说教,学生自己已经有了判断。

(二)文化传递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语言习惯、文化传统、思想观念、情感认同的集中体现”。文化传递法,就是通过教学将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和道德标准传递给学生。例如“和”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要素之一,一个“和”透露出我们古代的“仁爱”思想,如何培养学生对这个思想的理解,需要教师在教学时有文化认知能力。如一年级课文《我要上学了》,精美的图画、56种民族的服饰、56张灿烂的笑脸,让学生在看图时体会、品味。“我们都是中国人,我们共同建设家园”,这本身就隐含着一种“和”的思想。所以看似一个抽象的理念,变得那么具体、那么容易理解,这大大提升了立德树人的教学效果。

在讲授苏教版五年级《谈礼貌》一课时,教师先通过文章首段将中国传统的礼貌待人的道理呈现给学生,那么怎样增强说服呢?在课文的讲解过程中,教师不断抛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并充分讨论三个例子,通过对说理文写作结构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到从古至今我们都提倡“懂礼貌”,从名人到普通人,从老人到小孩都应该这么做。这样学生既学到了语文知识,又增强了道德的说服力,感受到中华传统美德,这就是文化的力量。

(三)道德认知发展法

道德认知发展法是美国德育学家科尔伯格提出来的,具体做法是教师提出两难问题,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学生通过思考和探究,并且倾听其他同学的意见,最后做出自己最佳选择,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也在不断修正中得到发展和提升。比如在教学《木兰从军》时,花木兰为了保护年迈的老父亲,男扮女装,替父从军。在诵读课文后,教师可以引发学生体会人物的内心感受和外在社会的冲突。学生在讨论中说明自己的立场,不同选择会有什么样的结果,通过课文感受主人公内心的矛盾心理,通过自己的道德判断,学生自然会做出合适的选择。

又如小学绘本教学《三只小猪》的故事,与孩子们熟悉的“三只小猪”的故事完全不同。那只残暴可怕的狼不见了,出现在面前的是一只戴着眼镜、彬彬有礼的狼。故事里的大灰狼不断地为自己找着借口,它不认为作恶是坏事;肉食动物要生存就要吃肉,就和食草动物要吃植物一样;他说他被冤枉了,是一个无辜的受害者……教师可以拿这个故事让学生就正反观点进行讨论,在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又训练了思辨的能力,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也得到提升。

在语文教学中实施道德教育的方法非常多,教师应该灵活使用,根据课本内容和学生认知发展阶段选择合适的方法,从而有效提升语文立德树人教学效果。

猜你喜欢
立德德育课文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探索
背课文的小偷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华林 修身立德 以道致远
立德树人 德法兼修 探索法硕人才培养路径
背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