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渊昊
(长安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陕西西安 710010)
大学是大学生构建人际关系、提升专业素养、掌握学习方法、提高自身能力的重要阶段。经过以应试教育为主的高考选拔,当代大学生的各种需求在大学的宽松环境中倾泻而出,从单纯地以学习成绩为目标进入到有众多影响因素的复杂环境,影响了大学生的学习动力。大学生学习成绩下降、挂科、频繁逃课、不认真听课的现象屡见不鲜,学习动力不足是其主要原因。
大学开启了学习生涯的新阶段。不少大学生认为高考结束后可以在学业上放松,学习目标的缺失让学习失去了动力,学习的基础地位受到了侵蚀。不少大学生用大量的时间追剧、玩游戏、看篮球足球比赛、逛街等,同一个宿舍的同学经常熬夜看球赛、打游戏白天睡觉,这样的作息严重影响白天学习的效率。一些大学生迷失在大学自由安逸的环境里失去理想抱负,沉溺在大城市的灯红酒绿或网络世界的虚拟空无中无法自拔,虚无度日、目光短浅,没有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学习进度安排,失去了理想和目标。
高考的紧张压迫使大学生对灌输式的教育和学习产生了强烈的反抗,失去了学习兴趣,产生了学习倦怠,出现了应付考试、考试作弊、逃课等现象。学习兴趣降低,考试挂科率提高。笔者曾对西安某高校的大学生考试成绩通过率做过调研,不及格比例约占学生总数中的1/5。不少大学生习惯于督导性、跟进式、压迫性的学习方法,面对自主学习、全面学习、合作学习等大学的新式学习方法显得惊慌失措,不知所措。大学生的挂科数主要集中在大学第一学期,其原因就在于学习方法的失灵和不适应。
图书馆和教室是同学们学习的主要场所,大多数同学们主要是上自习和做作业。阅读的主动性不足,拓展性的阅读量较少。笔者的问卷调查显示,近半数大学生认为对未来有用的课程就认真学习,无用处的课程考试及格即可,只有26%的同学认为,应该认真对待每门课。60分万岁仍是不少大学生的呼声和追求。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影响大学生的学习动力的因素可分为激励因素和保障因素。激励因素是与学习相联系的内在因素,包括学习的兴趣、学习的获得感、学习的价值等。保障因素在学习之外的外在因素,包括学校的教学系统、学生的人际关系、学生在学校的生活环境和经济条件以及学生的就业保障等。
作为内在因素,学习的兴趣、学习的获得感、学习的价值对大学生学习动力的影响起决定性作用。
对所学专业感兴趣,才能进一步激发专业认知,知晓专业培养目标,专业未来发展趋势、社会对专业人才需求及自身发展方向,从而明确学习目的和动机。在学习中的获得感能够保持学习动力的不断提高,大学生会敷衍对学习价值低的知识,会挑战学习价值高的知识,从而提高学习动力。学习获得的知识在实践中是否能够灵活应用,会让大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做出取舍,应用价值高的知识技能学生更会愿意去学习,从而为将来的工作需求做准备,提高学习的动力。
学校的教学系统保障课堂学习和知识的融会贯通。当前教材版本在更新换代,教师要了解新版书籍和旧版书籍之间的差异,并能够把完整的知识教授于学生。大学校园中的人际关系不仅包括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还包括相关组织中的上下级关系、舍友关系、朋友关系等。人际关系好的同学能够获得更多面的学习资源。校园生活条件和家庭经济条件是保障学习动力的重要因素。学校的就业保障能更好地促进同学们更好地关注学习,避免产生“学习无用论”、“工作与专业不对口”等消极想法。
针对大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现实困境,结合对影响大学生学习动力的因素分析,应从以下方面着手,提升大学生学习动力。
学习环境是影响大学生学习动力的保障因素。良好的环境包括:良好的学习氛围、舒适的学习设施和完善的学习资料,其中图书馆是进行自主学习的主要场所,图书馆书籍更是学习过程中重要的参考资料。教学设备的完善是保障学习的基本。学校应及时更新书籍,丰富图书馆书籍种类以供学习参考,并在校内公共平台上及时推送新书上架消息,方便学生了解专业相关书籍的最新动态。
心理学认为,改变不正确的认知是转变行为的前提。只有矫正大学生对大学及专业的错误认知,才能让其对学校和所学专业产生认同和兴趣。尤其要对新生进行全面的认知教育。可以通过组织学习交流会等让新生摆正自身的心态,明白专业发展方向和培养目标。让大学生明白学习的最终目的,提高对本专业的兴趣,以正确的观念进入大学的学习节奏中,而不是简单认为学习一门专业课就能习得专业技能。
可以推广教育书院制和管理社区化管理模式。以书院为单位,增强校园文化氛围,弘扬教学理念,让不同学院的大学生在一起进步成长、交流学习。更加合理地安排学生的课程和教学活动,安排学习进程和学习方向,同时引导学生正确选择,避免学习过程中的教学资源浪费。宿舍的社区化管理可以增强教育与管理的合力,统一教育者和管理者的身份,有利于整合第二课堂,帮助和督促大学生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做好时间管理。
加强人际交流与互动是大学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提升大学生学习动力的渠道。教师在教育管理中应多以本专业学生的实际案例为证,拉进距离感。网络是一个可以促进积极交流学习,减少因陌生带来距离感的平台。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开设校内论坛,宣传榜样典型的成长过程和心路历程,发挥好朋辈互助师范效应。
大学除了每学年的奖学金外,缺乏更多的奖励和鼓励,且奖学金周期长,基数少,又是综合评价,消减了对学习的特别关注。可以从多种途径让学生提高学习动力,如每天学习签到持续奖励、论坛回答学习问题积分奖励、图书馆打卡读书奖励等,还可以通过第二课堂,开展“悦读分享会”、“我为书狂”等活动,激发学习兴趣,提升大学生读书氛围。
就业保障是提升学习动力的保障因素。学校要稳定学生就业渠道,了解学生就业需求。开展就业座谈会、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对个别学生进行访谈。将毕业生进行分类,对各类别学生的就业观念、择业取向、对未来人生的态度进行分析。有针对性地根据学生未来发展的方向进行教育和辅导,同时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贯穿于大学各时期。
综上所述,学习是大学生的基本任务,终身学习是时代的特征,也是大学生应该掌握的技能和思维方式。影响大学生学习动力的因素很多,只有从激励和保障内外两个层面施加影响,营造氛围,完善管理,提供保障,才能有效解决大学生学习动力不足。
[1]戴蓉.对大学生学习激励的再思考——基于双因素理论的启示[J].思想教育研究,2011(7):81-84.
[2]赖志玲.双因素理论在调动大学生学习积极性中的应用[J].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2003(2):111-113.
[3]钟黎.基于双因素理论的大学生激励机制的探析[D].重庆交通大学,2013.
[4]廖球.论高校激励机制的建设[J].网络财富,2008(9):4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