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翔
(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四川广汉 618307)
在我国过去的高校教育实践中,重技能、轻德育的倾向十分明显,高校教育将知识和理论的传播放在突出位置,既往的德育教育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摆在次要的位置。目前,每年有数百万高中毕业生进入高等院校进行学习。大学学生的思想尚不成熟,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大学作为学校与社会之间的重要桥梁,是大学生生理、心理走向成熟的重要历程。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思想意识多元化,但是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却没有能够即使跟上时代的步伐。所谓的集体荣誉感一种热爱集体、关心集体、自觉地为集体尽义务、做贡献、争荣誉的道德情感。但是目前集体观念和集体荣誉的观念在当代大学生思想中正在逐步退潮,这与我们的教育体系和观念不无关系。
(1)我国的中小学教育正在经历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在过去的教育体制当中,我们把集体观念和集体荣誉的相关意识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嵌入到我国的教育中。语文课本、政治课本和历史中对于集体荣誉感强调的实例比比皆是。但是随着我国教育体系改革的不断深入,应试教育被认为是一种错误的教育观念被大家批判,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也由过去的灌输教育变成了启发教育。启发教育固然有着诸多地好处,但是集体荣誉感的培养也在这一大潮下遭到冲击。教育体系中不再将思想意识的教育摆在关键位置,这就造成了大学生群体中对于集体荣誉感的形成面临着先天不足的窘境。
(2)当前的高校教育中,一直存在着重视人才的技能培养,忽视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和道德观念的作风。在课程培养目标中,不同的学校会统一制定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但是在课程体系安排上,大学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上做的还远远不够。现有的课程中,关于意识形态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大学只安排大学生心理健康、政治课,当中关于集体荣誉感教育的内容很少,后天教育的不足直接弱化了大学生群体对于集体荣誉感观念的形成,大学生没有渠道能够接受相应的教育,开展相应的实践。在高校的教育理念中,普遍认为集体荣誉感应该是中小学教育的内容,大学应该侧重学生工作能力、科研能力的培养,对于集体荣誉的教育则完全没有纳入到学校的教育理念中去。
(3)大学生群体本应该成为集体荣誉感的接受对象和承载群体。但是随着不同社会思潮对于大学生思想意识的冲击,大学生本身也开始否定集体荣誉的观念。大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具体表现为在涉及到自身利益时可以不顾其他人的利益;当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发生冲突时,选择优先保护自己的利益;考虑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在于保护自己的利益。部分大学生已经不能继承和发扬过去能够公共利益牺牲小我,从集体出发考量得失的优良传统。大学生越来越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为集体的利益和荣誉努力,对集体的概念产生怀疑甚至否定,对于集体成员的不信任也越发严重,这些都严重损害了集体观念在大学生思想中的基础。
高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计划时,要注重将大学生的思想教育贯彻和贯穿到教育体系当中。在进行新生入学教育时,开展大学生集体荣誉感教育的相关课程和讲座,在入学的早期就凭借先入为主的教育在大学生群体的心中播下集体荣誉感的种子。在高校的课程安排上,要适当加大思想政治教育和综合素质的课程,重申在大学期间应该培养的集体主义、集体荣誉感、奉献精神、团队精神等未来在学习和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的观念。课程的安排要适当增加,尤其是注重与社会热点和社会案例相结合,通过典型的案例增强大学生集体荣誉感的教育。课程安排的体系要灵活,内容要丰富,形式多样,更多地采用嵌入式教学的方法。在教育观念上,要牢牢把握住为谁培养人才和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这条主线,技能之外还有人格,还有观念,教育观念应该是全方位和全面的,不能局限在知识和技能上。
大学生活丰富多彩,校园内有各种社团和组织,学校和社会上也时常举办各类比赛,这些契机和平台都可以成为培养集体荣誉感的良好载体。在参加组织和社团的活动中,大学生群体可以自由地组织成新的小集体,在参加活动或者比赛的过程中,更多地采用集体活动的设计,寓教于乐,让大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可以自觉地受到集体观念的感染,体会到集体荣誉感,培养集体荣誉意识。班级是大学生群体中最常参与的集体,班级活动也是很好的教育平台。学校可以组织以班级为单位的各类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开展各种类型的心得交流和经验分享活动,让集体荣誉感在学生之间形成传递。
集体荣誉感在自发形成之外,也要注重借助外在推动力实现。高校的辅导员和各种评奖评优体系中需要扩大集体活动和集体荣誉的奖励比例,对于优秀的参与者予以奖励。在学校内部可以树立相关的典型人物、典型事迹,让学生感受到集体的影响力正在自己的周围发生。改变导向是改变行为和观念行之有效的方法。完善集体荣誉考核和奖励机制,尤其是奖学金和校内荣誉的评审体制,对于集体荣誉感强的个人和集体予以一定的偏向可以有效的引导学生自觉培养集体荣誉感。
高校在集体荣誉感教育方面应该坚持贯彻学校主导、师生共同参与、自觉培养和积极参与的良好氛围,利用好校内开展相关活动和教育的优势与条件,加大教育的力度,创新教育措施。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是我国教育工作的重要部分,集体荣誉感的形成需要多方共同的参与和努力。
[1]吴同.学分制模式下大学生集体主义教育探析[J].河南教育(高教),2017(6):25-27.
[2]曹冬冬.大学生集体主义教育的理念转变[J].教育教学论坛,2017(18):54-55.
[3]钱文霞.集体主义价值观视角下95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创新性构建[J].知识经济,2017(10):142,144.
[4]孔一霖.大学生理想信念与思想政治教育[J].改革与开放,2011(2):177-178.
[5]曲建辉.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探究[J].改革与开放,2010(20):128-129.
[6]杨林.基于人文关怀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寻[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2):67-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