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有点潮”》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革命”*

2018-03-07 11:10董艾辉李雨燕
文化软实力 2018年1期
关键词:思政课思政课堂

董艾辉,李雨燕,郭 华

中共湖南省委宣传部、人民网、湖南教育电视台联合制作推出的六期电视理论节目《社会主义“有点潮”》从教育实践的全局出发,将高校思政课堂直接搬上了荧幕,抓住了思政课改革当前困境的“牛鼻子”,破解了思政课改革难题,第一次把思政课这个“有意义”的事做得这么“有意思”,是马克思主义通俗化、大众化传播的成功实践;震撼了每一个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者的心灵,颠覆了传统的思政课模式,是响应陈宝生部长提出的“课堂革命” 即“心灵革命”、“本质革命”、 “观念革命”和“技术革命”的成功范本,是对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强有力的回应。

一 《社会主义“有点潮”》是回归思政课初心的心灵革命

高校思政课教师肩负着“立德树人”的神圣使命。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说:“教育须有信仰,没有信仰就不成其为教育,而只是教学的技术而已”*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三联书店,1991:44.。高校设立思政课,是党中央的决定,体现了党和国家的意志,体现了社会的需要。思政课的初心是给青年学子“系好第一粒扣子”、“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01).当前思政课的教学效果不够理想,在一定意义上背离了思政课的初心。而《社会主义“有点潮”》的成功尝试,解决了思政课教师长期想解决而无法解决的很多问题,做了思政课教师一直想做而没有做、没法做的事情,直击思政课教师的心扉。

第一,节目提升了思政课教师的自信心。思政课是国家规定课程,统一使用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统编教材,广大思政课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把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教材内容在课堂进行系统阐述,把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这就使得一些思政课教师甚至是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者形成一个误解,以为思政课教学内容由国家规定的。因此,长期以来,思想政治理论做到了充分尊重教材,却不敢越雷池半步,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教师对教材的创新性阐释,以至于思政课实效性不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固然有师资、教材、课程体系方面的问题,但最重要的是要解决自信问题。”*转引自张西军.思想政治教育要解决自信问题[N]解放军报,2017-10-13(11).《社会主义“有点潮”》用高收视率、高关注度、高肯定度刷新了电视理论节目的新纪录,这让越来越多的思政课教师认识到,思政课的实效性不高并不是一个无药可救的绝症,其治疗的药方都掌握在思政课教师手里,教师能超越教材,在激活学生思维方面大做文章、巧作文章。高大上的理论只要“接地气”就会有人气,只要“冒热气”就会暖人心,只要“潮起来”,就会有粉丝。《社会主义“有点潮”》将激发越来越多的思政课教师重新认识自己的职业,越来越多的思政课教师会有改革教学方式和方法的动力。

第二,节目增强了思政课教师的责任心。思政课的“课堂革命”首先革的是教师的命。思政课教师不是一般的职业、一般的完成任务,更不是传声筒,信仰马克思主义是一种能力,传播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使命,点燃学生心中的梦想是一种责任。如果教师不从内心热爱思政教育,不将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自己的神圣使命,不将为广大青年学子“助力”、“美容”作为神圣目标,思政课就难以取得良好的效果。《社会主义“有点潮”》节目的高关注度和青年学子的积极参与度表明,青年学生对高质量的思政课有强烈的期盼。同时,节目也凸显了思政课最大的矛盾是学生日益增长的成长成才需要与思政课的有效供给不充分之间的矛盾。思政课进行供给侧改革势在必行,并且改革成不成功是关系教学效果好不好的问题,也是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能否实现的民族大业问题。广大思政课教师需要以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投身思政课教学改革,回归课堂、敬畏课堂、珍惜讲台、热爱讲台,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要把思政课讲得“有知有味”,拿高质量的思政课奉献给广大青年学生,满足学生成长成才的需求和期待,为青春梦的实现“助力”和加油。

二 《社会主义“有点潮”》是回归思政课课堂本分的行为革命

坚持以“学生为本”是思政课课堂的本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01).,必须摒弃“教材中心”和“教师中心”的旧思路,最终走向学生本位。《社会主义“有点潮”》从教学的基本规律出发,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是对课堂改革的大胆尝试。

第一,聚焦学生需要,激发学生兴趣。节目匠心独运,对于原本难以引起学生兴趣的重大理论问题,用“大问题”、“小切入”的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以社会主义五百年的六个标志性事件为线索,把思政课的重要内容“揉碎”再造为六个代表性的问题:乌托邦是座什么岛、《共产党宣言》是本什么书、阿芙乐尔号为什么开炮、南湖的红船为什么能破浪前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在哪、中国梦是个什么梦。体现了思想的时空穿透力,贴近年轻人的思想潮流,实现了节目与受众的良性互动,从而收到了良好的传播效果;通过“去娱乐化”、“去形式化”和“去表面化”,又借助娱乐化的功能、 形式化的新颖,网络语言话语体系,激发学生兴趣,达到了意想不到的育人效果。

第二,注重学生实际,引导学生思考。《社会主义“有点潮” 》一改过去思政课居高临下、我说你听的说教架势,采用主持人与主讲嘉宾,主持人、主讲嘉宾与现场观众之间面对面平等对话的形式。使教师从“知识的神坛”上走下来,创设了一种“心理自由和安全”的课堂教学环境,引发学生心理上的认知冲突,智慧上的挑战,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弗能”的愤悱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这种环境更能使学生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主动思考问题,主动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甚至是奇特的想法。正如陈宝生部长在《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中提出了五个始终坚持,其中的第三个始终坚持即“始终坚持以学习者为中心……,促进学习者主动学习、释放潜能、全面发展”。社会主义“有点潮”摒弃了“教材中心”和“教师中心”的旧观念,是坚持以人为本、以生为本、以学为本的根本体现。

第三,精准答疑释惑,满足学生期待。不仅《社会主义“有点潮”》的题目本身就是一种追问,并且在整个节目的互动环节,对待学生提出的尖锐问题,主讲嘉宾们不避不绕、不躲不闪,“你一言、我一语”地把观点亮出来,正面回应,解答学生心中的疑惑,满足学生的期待。例如,节目中有学生提问:“苏联一个如此庞大国家的解体,对于我们国家又有些什么样的影响?”张国祚老师这样回答,“中国这面社会主义红旗到底能打多久?这在当时是一个有巨大政治冲击力的问题。但是呢,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冷静、沉着……我们吸取苏联的经验、教训,然后呢,走好我们自己的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现在看来是非常成功的。社会主义之所以‘有点潮’,潮在社会主义500 多年前赴后继、气壮山河的奉献史,潮在今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更是‘长江后浪推前浪’‘大潮奔涌逐浪高’的‘潮’路径,‘潮’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风景这边独好,潮在中国共产党是世界上最牛的‘创业团队’,潮在今天的中国是广大青年学子最牛的背景。”通过这样有趣有料的深度讲解,让学生理解了社会主义者身上的大情怀、大担当、大理想。既解答了学生心中的困惑,满足了学生的期待,又给学生树立了价值目标。

三 《社会主义“有点潮”》是回归思政课课程本质的观念革命

思政课是一门特殊的课程,其本质是政治属性、科学属性、教育属性的有机统一。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突出强调了遵循规律的重要性,明确提出:“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01).对于思政课教学而言,就是要认识到思政课是一种复合的现象,它的规律也不是单一的,而是一个规律群。《社会主义“有点潮”》的成功之处在于坚守了思政课本身的多重属性,将其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第一,抓住“真问题”,凸显思政课的科学性。思政课是一个完备的理论体系,科学性是其基本属性。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是思政课的核心内容,它科学地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的运行规律,在此基础上的党的创新理论又科学地反映了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规律,反映了党治国理政的规律。正如问题是科学研究的真正起点一样,《社会主义“有点潮”》的成功之处就在于抓住了时代的真问题,思政课的大问题,青年学生关心的“潮”问题,并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去精准解答。节目以社会主义五百年重大标志性的历史事件为线索,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宏大内容“揉碎”再造了“一个岛、一个梦、一本书、一条船、一声炮、一条路”六个问题,在内容上做到了“大”与“小”的有机统一,碎片化解读和贯通主线的有机统一;在节目形式上以问发问、问问相扣,主讲嘉宾们引经据典、步步解答,引导学生思考和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把思政课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讲深讲透了,让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先进性更合情合理,让真理的光辉更入脑入心。

第二,唱响“主旋律”,坚守思政课的政治性。思政课不仅具有科学性,还具有鲜明的政治性。正如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但马克思从一开始就宣称他的学说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如果说思政课的科学性可以说服人,那么思政课的政治性则在于引领人。科学性给人路径和方法,政治性给人立场和方向。思政课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渠道。《社会主义“有点潮”》的成功不仅在于它形式的新颖,更在于它旗帜鲜明地高扬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理直气壮地坚守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阵地,富有情怀地宣扬社会主义立场,带有温度地讲述社会主义故事,唱响了主旋律,坚守了思政课的政治性。节目告诉我们,社会主义低潮中孕育高潮,寒潮中涌动春潮的曲折发展史是人民谱写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潮奔涌逐浪高”的伟大实践是人民创造的,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潮风景”是人民描绘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系列成果是由人民共享的,中国梦是人民的梦。节目还告诉我们,回看走过的路,比较别人的路,远眺未来的路,只有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才能保持社会主义社会的强大生机活力。

第三,激发“潮共鸣”,实现思政课的教育性。思政课最终目标是教育人,使广大学生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教育性是思政课的基本属性和终极追求。要达到思政课的教育性,不能靠灌输,而是“用一棵树去摇动另一棵树,用一朵云去推动另一朵云,用一个灵魂去唤醒另一个灵魂。”*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三联书店,1991:56.这就要求思政课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成长规律,用学生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形式激发学生心灵的共鸣。一是以生动的故事吸引人。节目中讲了很多故事,用事实说话,生动活泼,一点都不枯燥。如节目讲述陈望道为翻译《共产党宣言》把墨汁当糖吃并吃出了甜味的故事,深深地吸引了学生,也使广大青年学生感受到了共产主义信仰的力量。这是讲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故事的有益探索。二是以真挚的情感打动人。节目中主讲嘉宾们充满激情、富有温情、饱含深情地讲故事,以真实的故事、真挚的情感打动观众。例如,谈到空想社会主义者为了追求自由而牺牲生命,为了践行理想而不惜代价的时候,主讲嘉宾自己都慷慨激昂;谈到如何实现中国梦的时候,讲到我们如何“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前进得更快、更稳、更好、更坚定时,主讲嘉宾又表现出高度的自信心和自豪感。这种真挚而炽热的感情传递给学生,激发了学生的共鸣。三是以贴切的话语说服人。思政课是一门“学问”,是学问就不能“说教”,而要“说理”。“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节目中主讲嘉宾们的表达特别讲究语言艺术,尤其注重贴近真理、贴近时代、贴近学生。一是直面实际问题,“抓住事物的根本”,讲“真话”;二是回应前沿问题,顺应时代变化讲“新话”;三是用学生喜闻乐见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讲“家常话”。如此真话、新话和家常话,声声入耳、话话动听,自然就能使学生为真理所折服。

四 《社会主义有点“潮”》是引领思政课潮流的课堂技术革命

当代大学生处在网络化、信息化、全球化的新时代,知识更新的速度、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日新月异的势头,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课堂革命”应该搭乘信息技术的高速列车,将与互联网技术的深度融合作为“课堂革命”的重要契机和实现途径。用足用好课堂,在改进中加强,在创新中提高。正如陈宝生部长所说,制约当前高校思政课实效性的因素是“配方陈旧、工艺粗糙、包装不时尚”,而《社会主义“有点潮”》 能够破解思政课教学的长期困局,正是因为坚持“内容为王、衣着漂亮”的原则,用“全新的配方、精湛的工艺、超时尚的包装”展现了思政课的魅力,形成了感染人教育人的强力磁场,它是让思想穿过身体、形成心流的全效能教学新模式。

第一,用“潮言潮语”改变了课堂语态。节目着力构建了既体现马克思主义精神实质又契合社会大众理解能力,既具有理论亲和力又具有情感亲近性的语言范式。在六期节目中,主讲嘉宾们的表达是活泼生动、亲切自然的,没有晦涩艰深和抽象教条的概念,有的是接地气、有生气的娓娓道来。这些凝练大众话语的对话,增强了马克思主义的穿透力。节目主讲嘉宾喜欢用网络潮语来阐释理论,被观众誉为“段子手”。如谈到马克思与恩格斯“伟大的友谊”时,节目中加入了时下流行语:恩格斯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富二代”,马克思是“一个贫困的青年”,不同的生活经历,“这哥儿俩怎么能相遇、相知,最后又成为伟大的革命战友的呢?”还有“青春就是用来奋斗的”、“想吃天鹅的蛤蟆成了月宫里的金蟾,坐井观天的青蛙成了饭桌上的田鸡”等等,同学们会心一笑时又深悟哲理。

第二,用“多元立体”改变了课堂样态。课堂样态是指课堂的呈现方式。《社会主义“有点潮”》与传统思政课有明显的差别。一是节目采用主持人与多位主讲嘉宾访谈对话的形式,将传统思政课的“独角戏”变成了“对台戏”。传统的思政课教学往往是老师居高临下、我说你听的说教架势。而此次节目中有四位主讲嘉宾,有与新中国同龄的张国祚老师,与改革开放同行的陈培永和蓝茵茵老师,有接近九零后的互联网新女性杨蕾老师。这在年龄结构搭配上,形成了一个梯度。不同年龄层次的观点不一样,突破了思政课单人说教的困局。关键是在节目中,几位主讲嘉宾在一起,理论上相互补充,表现上相互竞争,思想上相互碰撞,触碰大家关心的热点话题问题,让彼此之间不同的灵魂交锋,不让脚本限制自己的思想,“你一言、我一语”地把观点亮出来,使受众既感受到情景的真实,见识主讲嘉宾们思想的精彩,从中领悟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魅力。二是主讲嘉宾与观众的平等互动交流使思政课“老师—学生”的“单线传输”变成了“学生—老师—学生”的“立体回旋”。《社会主义“有点潮”》在录制前,节目组匠心独运,利用大数据时代的优势,征集了500个学生关心的问题,进行筛选,录制的时候提出来,跟学生充分讨论,互动交流,改变了传统课堂单线传输的方式,形成了“立体回旋”,增强了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第三,用“新媒体新技术”凸显了课堂时态。课堂时态是指课堂所具有的时代感。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09(01).思政课“课堂革命”应该搭乘信息技术的高速列车,将其与互联网技术的深度融合作为“课堂革命”的重要契机和实现途径。《社会主义“有点潮”》使用了大量的影视制作技术,其中的全息技术让大家耳目一新,整个画面活灵活现,令人震撼。节目组根据节目内容,采用各种合适的电视表现手法,在后期制作上,采用多种电视元素,丰富的画面表现力、营造了多个观众兴奋点,既展现了节目的整体美,又避免了受众的审美疲劳。如节目一共制作了“讲的真好”等花字245个,平均不到一分钟就出现一次,动画211个,平均1.13分钟出现一次,短片15个;运用历史资料29次,影视资料22次,音效179次,等等。这些现代新媒体新技术元素让节目的呈现方式更加生动逼真,活灵活现,思想盛宴用视觉盛宴呈现出来,极富冲击力和感染力。

总之,《社会主义“有点潮”》凸显了“内容为王,衣着漂亮”的基本原则和要求,用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诠释和践行了陈宝生部长所提到的“课堂革命”的具体内涵,它是思政课课堂革命的成功示范。思政课课堂革命的号角已经吹响,广大思政教育教学工作者必将砥砺前行,奋力迈进思政课教育教学的新时代。

猜你喜欢
思政课思政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美在课堂花开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三线”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启示——以四川工商学院教改为例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