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史前人文洞庭之精华*

2018-03-28 05:25
文化软实力 2018年1期
关键词:新石器史前洞庭

魏 饴

长期以来,我们常以拥有五千年文明而倍感骄傲,但中华文明从西周有共和纪年(公元前841年)开始,有史时代不到3000年,余下得从传说中的三皇五帝算起,与世界文明古国称谓相对较虚。洞庭湖为中国内陆最大淡水湖,湖湘“母亲湖”。可喜的是,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一大批湖湘新石器考古成果的公布,史前有先人活动遗存的时代已在8000年以上。费孝通先生指出,湖湘新石器文化“曾是一个与中原华夏并峙的多元统一体”。*费孝通.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04).本文试图梳理史前“人文洞庭”考古新成果和湖湘远古文明发展脉络,探讨其文化精华。

一 洞庭水系及湖区史前遗址考古新发现掠影

洞庭水系及湖区由面积2691平方公里的洞庭湖和入湖湘、资、沅、澧等中小河流组成。从史前遗址看,这里很早就是一个独立的文化区系,且在中华文明乃至世界文明史上曾创造出若干个第一,进而形成了为世人所关注的“人文洞庭”现象。

中华文明史按照考古和历史学特征分为五个时代,即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铜石并用时代、青铜时代和有史时代。下面,即按新石器时代肇始(史前1万年)至“共和元年”(史前841年 )时序对湖湘主要考古遗址及人文发展概要如次。

如图1所示:一者旧石器、新石器遗址共28处,实际远不止这些,但如此集中尤其在湘北澧阳平原的分布这在全国少见;二者所有遗址均临近湘资沅澧及湖区水域,表明远古先人逐水而居生存取向;三者水为上善,具有“母体文化”性质。

(一)新石器早期遗址(约公元前10000年~前7000年)

新旧石器的转变,即人类从原始“利用经济”到“生产经济”转变,其标志是农业起源及村乡聚落的出现。其代表遗址为玉蟾岩。据美国《考古科学杂志》2009年第36卷刊发《旧石器晚期末的资源强化:以中国南部为视角》,披露玉蟾岩出土五枚炭化稻谷属古栽培稻,是世界上发现最早人工栽培稻;出土陶片比世界其他地方发现的陶片要早好几千年。随着该遗址发掘,中国新石器早期年代确定在公元前10000年终被世界认可,*朱乃诚.中国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存的新发现和新思考[J].东南文化,1999(02).世界学术界所谓“中国文化西来说”自然销声匿迹。再有史前6000~4900年彭头山遗址,在这里发现了世界上最早稻作农业痕迹——稻壳与谷粒,是玉蟾岩稻作的大大发展。*金则恭,等.湖南澧县彭头山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发掘简报[J].文物,1990(08).

图1 洞庭水系湖区远古文明遗址示例

近年在新化大熊山东南麓还发现一块功德碑,碑上有“蚩尤屋场之蝻蛇现”,表明上古蚩尤部落或后裔曾在此居住,*杨胜理.史前时期的梅山蛮族及其文化[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3(03).该是中国最早聚落所在。

(二)新石器中期遗址(约公元前7000年~前5000年)

本期遗址多以考古学文化定名,以“文化”定名,在其具有创新特质,突出代表人类生活的某个发展方向。首先推介皂市下层遗址(文化),该遗址所处年代是对学界关于洞庭湖区史前文化始于大溪文化重大突破。*裴安平,曹传松.湖南石门县皂市下层新石器遗存[J].考古,1986(01).其次是高庙遗址(文化),其特征有四:第一,出土设施一应俱全的大型祭祀场所,具有引领区域祭祀文化功能;第二,出土陶器和祭祀艺术品可与良渚玉器和商周青铜器上的图案媲美;第三,发掘全国最早夫妻墓,表明一夫一妻制家庭出现;第四,发掘史前城市遗址比古埃及“州”要早1000多年。*贺刚,向开旺.湖南黔阳高庙遗址发掘简报[J].文物,2000(04).再次是大塘遗址(文化),出土褐彩双耳陶罐上刻画的“太阳”、“向着太阳口含禾苗的鸟”、“南方干栏式房屋”、“流水纹”等象形符号为长沙先民农耕文化的艺术表现,已被列为长沙陶瓷中头号国宝。*周和平,熊其雨.7000年前长沙先民已开始种稻[N].2013-08-24(04).

(三)新石器晚期遗址(约公元前5000年~前3000年)

本期依然快速发展,人类对物质和精神的需求更为丰富。汤家岗遗址(文化)西临澧水,以艺术神器白陶的创新闻名于世。*何介钧,周世荣.湖南安乡县汤家岗新石器时代遗址[J].考古,1982(04).城头山遗址被誉为“中国最早的城市”,对研究人类早期城池的建立以及国家产生具有重要意义,并镌刻到“中华世纪坛”青铜甬道上。*单先进,曹传松,何介钧.澧县城头山屈家岭文化城址调查与试掘[J].文物,1993(12).彭家岭遗址,其文化堆积为南岳悠久制历文化和祭祀文化的形成提供了深厚沃土;白面寨遗址出土石纺轮、陶纺轮和骨针等,说明当时人们已学会缝合兽皮做成衣服。*李国斌.白面寨遗址出土宝物多[N].湖南日报,2011-10-10(04).

(四)铜石并用时代遗址(约公元前3000年~前2000年)

本期遗址表明聚落进一步向城市迈进,陶器更加精美,财富明显增加,人们生活两极分化,预示着文明社会新阶段行将来临。斗篷坡遗址,发掘带柱洞房基54座,这是目前长江流域原始社会时期规模最大、研究价值最高的古建筑遗址之一。澧水上游朱家台遗址,出土泥质陶罐腹部刻有蚕纹一周,至今仍为国内罕见,被视为野蚕人工驯化之始,系古人类强化资源利用的新成果。*师悦菊,等.湖南桑植县朱家台商代遗址调查与发掘[J].江汉考古,1989(02).

(五)青铜时代遗址(约公元前2000年~前841年)

青铜时代的绚丽文化是中国古文明突出代表,至今已发掘本期遗址在中国东南西北中可谓全面开花,但湖湘此时却出现断层,能代表其历史进步的遗址很少。虽1938年于炭河里出土国宝级青铜礼器四羊方尊,而有学者论证是由时任河北省广宗县县长——宁乡县月山乡人姜谧荣(1900~1986年)此前从北方带回宁乡埋藏以避战乱。近年万全文专家在与新闻记者访谈中也谈及类似观点。*盘龙城成就了湖南的“青铜时代”[N].武汉晚报,2014-06-29.

二 从史前“人文洞庭”看中华万年文明发展自信

我们十分认同20世纪是中华上古史大规模被推翻的时代,21世纪则是需要我们对中华史前文明重写的时代。但中国有史时代不到3000年,其万年文明史如何重写?历史不仅只包括有文字记载的,民间传说和考古发掘埋在“地下的历史”都是史的组成部分;不囿于成见,尊重考古发掘,有重点分区域进行重写是我们的基本态度。

(一)中华万年文明史需要重新认识史前“人文洞庭”

首先要澄清两个历史观点,一是神话虚无说;二是商代起源说。上世纪初,顾颉刚先生曾谈到,诸如黄帝、炎帝等神话在中国历史上并不存在,甚至还认为大禹是一条“虫”。*顾颉刚.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J].读书杂志,1923(02).郭沫若先生在《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导论指出:“商代才是中国历史真正的起头”*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导论.。两说均局限于当时有限考古。夏鼐先生说得好,中国史前文明须凭借考古,“把文明起源放在新石器时代中”*夏鼐著.中国文明的起源[M].广州:文物出版社,1985:96.。

之所以我要特别强调史前“人文洞庭”,一方面基于著名学者错误历史观,至今仍有人囿于成见研究历史;*周行易.新化“蚩尤故里”考辨[J].企业家天地,2012(10).另一方面则在学界对上世纪70年代以来湖湘新石器考古新发现重视不够。自《史记·五帝本纪》载舜“放欢兜于崇山(今张家界市郊),以变南蛮”以来,似乎湖湘自古就是“蛮荒极边之地”。1989年,费孝通先生即提出湖湘新石器文化可与中原并峙的惊人之论,但湖湘新石器文化对中华古文明究竟有何贡献,又有哪些人文精神值得发扬等,学界却多年来仍停留在费孝通先生的观点层面。今天,湖湘新石器考古新发现的确颠覆了我们对中华文明史的很多认知。罗二虎先生认为:“在中国早期城市发展的进程中,铜石并用时代前期以前长江流域的步伐可能要快于黄河流域。”*罗二虎.长江流域早期城市初论[J].文物,2013(02).还有学者认为:“高庙文化对华夏文明的影响还表现在南方文化的北渐……并与北方长城地区南下中原的古文化一起,直接导致了中原地区华夏文明的出现。”*刘俊男,孙健.论湘西武陵地区远古文化在中华文明中的地位[J].湖南社会科学,2015(03).然而,以上观点并未引起学界的足够重视。

(二)三皇五帝时代的“人文洞庭”

所谓“三皇五帝”,《史记·秦始皇本纪》云:“古有天皇,有地皇,有秦皇”*“秦皇,即人皇”。参见:韩兆琦.史记(上):评注本[M].长沙:长沙岳麓书社,2004:130.;《史记·五帝本纪》列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为五帝。但后来人们讲三皇五帝并非确指,或是传说中为人类做出卓越贡献的部落首领,后人追尊他们“皇”或“帝”;或多指特定历史时期,即“传说时代”或史前时代。

五帝时期的“人文洞庭”为何变成“南蛮”?从三皇五帝传说的角度来全面审视“人文洞庭”的过去也许能给人启示。

1.从五帝时期遗址发掘看

湖湘本期遗址虽数量不少于前几期,但出土相关遗存却仍以石器、陶器为主,好像历史还在原地踏步。即使在炭河里和罗家冲遗址,我们毕竟也不能以国宝四羊方尊而掩盖本期湖湘发展落后的事实。

2.从传说和相关遗存看

“传说时代”的“人文洞庭”,毋庸怀疑,曾长期处在政治中心的位置。《周易·系辞下传》云:“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耒”作为生产工具最早出土即在澧阳平原八十垱遗址,*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彭头山与八十垱[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表明神农氏(炎帝部落)曾在湖湘与民劳作。皇甫谧《帝王世纪》载,炎帝晚年在南方为民治病,后因误尝“断肠草”,而“崩葬长沙茶乡之尾”。《路史·蚩尤传》又载:“蚩尤姜姓,炎帝之裔也。”相传蚩尤为九黎和三苗部落联盟首领,《战国策·魏策》载:“昔者三苗所居,左有彭蠡之波,右有洞庭之水,文山在其南,而衡山在其北”。由上可知,蚩尤部落起始也正在湖湘,且炎帝和蚩尤同宗。另《史记·五帝本纪第一》载,黄帝称帝,曾“登熊、湘”云云。“熊”,指今新化县东北“大熊山”;*参见:《大清一统志·宝庆府一》或《方舆览胜》。“湘”,今洞庭湖中之君山。*韩兆琦.史记(上):评注本[M].长沙:长沙岳麓书社,2004:2.《史记·五帝本纪第一》又载“舜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嶷”。可知黄帝、舜帝传说也源自湖湘。南岳衡山禹王碑,即为大禹治水功德碑,湖湘当为大禹治水重点区域。

以上传说或许不足为信,但必植根现实。所谓“南蛮”者,显然另有所指。不过,从史前末期(青铜时代)湖湘遗址来看,的确又耐人寻味,好像历史依然停留在“以石为兵”时期,与史前时代前期大部分时间处于政治中心的湖湘大不一样。

(三)史前“人文洞庭”之盛衰及其多学科分析

湖湘在新石器时代是“天下谷源,人间陶本”,世界上最完整最早古城遗址也在这里。20多年前,任式楠先生在一篇文章中从粮食作物、栽培蔬菜、家禽家畜、房屋建筑、彩陶、白陶、玉器等七个方面总结了中国新石器文化的主要成就,湖湘几乎均处于领先地位。*任式楠.公元前五千年前中国新石器文化的几项主要成就[J].考古,1995(01).“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新石器时代30项,湖南2项,在全国并列第2位。*专家评出“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1-03-31(01).按照国际学界有关国家文明起源四要素,即文字、城市、青铜器(冶炼术)、宗教礼仪建筑以及国家的建立,令人惊讶的是,以上在湖湘新石器考古中确是独标异彩。西方学者把两河流域苏美尔文明神像上刻画的“×”象形符号,当作“世界第一字”,但在彭头山遗址出土的石质装饰品上也刻有“×”符号,而它比前者要早两三千年。*周行易.新化“蚩尤故里”考辨[J].企业家天地,2012(10).

史前近万年耀眼的“人文洞庭”之所以形成,与其地理和人类学因素相关。湖湘地形地貌非常独特,东南西三面环山,朝东北方开口临水形成不对称的马蹄形盆地。全境湘、资、沅、澧四水由南往北,在湘北汇入洞庭湖,其周边则因河湖冲击形成素以“鱼米之乡”著称的洞庭湖平原。湖湘属红壤区,在全新世初极宜于树木和植物生长。*据中日学者通过对城头山遗址出土花粉、昆虫和动物骨骼等的放射性碳素精确测定,认为当时湖湘地区是一个最适合人类居住的亚热带湿润地区。相关报告见:澧县城头山——中日合作澧阳平原环境考古与有关综合研究[M].文物出版社,2007.据1997年统计,该地区已发现史前遗址近400处。*国家文物局.中国文物地图集·湖南分册[M].长沙:湖南地图出版社,1997.石器时代人类对地理资源依赖处于首位,自然资源丰富是原始人“利用经济”的前提。

如果按费孝通先生所说湖湘也是中华史前文明的中心之一,但为何青铜时代(商周前后)湖湘又落后于中原?直至到秦以后才逐渐恢复“人文洞庭”往日的灿烂景象?所谓“南蛮”者,具体又何以解释?

1.从现有史料看:虽然早前殷墟已有甲骨文,但商周时期还并未普遍应用,有关三皇五帝传说均为口传,由后人所追记。《史记·五帝本纪第一》有两段文字值得我们关注:

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

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

轩辕氏黄帝起势之时,南方神农氏炎帝所率领部落实力日衰,不能保其湖湘百姓平安。“三战,然后得其志”,黄帝遂擒杀蚩尤而称帝,可知湖湘于商周之际曾经历一场持续大乱。

2.据地球学、古气象学研究,新石器时代的中国,其地壳和环境气候变化非常强烈,对湖湘影响巨大。*张人权,等.洞庭湖区第四纪气候变化的初步研究[J].地质科技情报,2001(02).(1)洞庭湖区在地质时期原本是雪峰古陆的一部分,是河湖切割的平原;直到新石器中期前后,洞庭水系及湖区才逐步形成;但又因这里处于断裂地带,地震频发,或许商周之时在湖湘曾发生过一场天灾,结果很惨。*何业恒.洞庭湖地区环境演变的初步研究[J].湖南师范学院学报(自科版),1982(02).(2)进入全新世(相当于新石器时代开始)是以冰后期为标志,全球气候普遍转暖。据竺可桢等学者研究,殷墟十万多件甲骨,其中数千件都与求雨求雪有关。当时黄河流域气温近于热带气候,“西安和安阳地区也有十分丰富的亚热带植物种类和动物种类”;*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J].中国科学,1973(02).而长江中流的洞庭湖区则上升为中热带气候,如在澧阳平原三元宫遗址就曾发现亚洲象的遗骸。*向安强.洞庭湖区史前农业初探[J].农业考古,1993(01).与中原相比,可知湖湘社会生存环境曾一度明显不具优势。

综合分析:一方面,史前21世纪禹建立夏,而夏尚属于九个方国联盟王国,内部矛盾依然不断,大小战争无数,至商周时期社会极其动荡,以致先秦以来文献一直把此一时期湖湘“视作洪荒无人的空白之区”;*陈连开.论中华文明起源及其早期发展的基本特点[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05);袁建平.中国早期国家时期的邦国与方国[J].历史研究,2013(01).另一方面,自然灾害以及社会生存环境的前后巨大变化更使湖湘于商周之时明显处于劣势。以上即可谓“南蛮”时期的社会经济基础,带有较强的阶段性特征,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对史前“人文洞庭”的全面认识。

三 “人文洞庭”万年文明之精华

从对史前“人文洞庭”遗址发掘的简要梳理,不难发现其万年文明的文化精华却始终为人们所遵循,有些甚至与我们今天所倡导的价值观一脉相承,从而显示出古为今用价值。略举数例如次。

(一)膜拜自然理念

在石器时代,人类之于自然界的渺小很难想象。湖湘丰富的水资源在全国比较突出,水是生命之源、生态之基,湖湘先人逐水而居,围绕洞庭水系及湖区劳作生息,其行为本身不就是顺应自然么?传说大禹治水最大的成功是疏而非堵,同样体现了“大道自然”理念。大塘遗址出土褐彩双耳陶罐上刻画的“太阳”以及“向着太阳口含禾苗的鸟”等,也在表现湖湘先人对自然的神往。当然,湖湘先人膜拜自然也有积极的遵循。相传南岳新石器时代即为华夏观象制历中心,夏禹制“夏历”也在南岳;作为“火正官”祝融,其职责就是观测天象以利农时,人们无比崇敬祝融,南岳72峰最高峰即是以祝融命名。

(二)服首尚群理念

有学者撰文认为新石器早期末八十垱遗址的人工围沟系长江流域城市滥觞,*罗二虎.长江流域早期城市初论[J].文物,2013(02).这正是湖湘先人追求大聚落生活的取向,直到城头山遗址城垣的出现——预示着远古人类呼唤能在强人带领下过上相互保护的集团生活,即服首尚群。服从群首,接受统治;崇尚群生活,维护群利益,这应是湖湘先人别无选择的生存方式。再有大禹治水“七年闻乐不听,三过家门不入”,人们立碑以示敬仰;九黎和三苗部落均听命于蚩尤,正因为他是战神,本领非凡;高庙和城头山遗址的人祭遗存,当是人们对群首最原始、最残酷的迷恋。

(三)笃行求真理念

“求真”就是“求是”,就是注重在实践中认识事物本质,这也是湖湘先民很早形成的一种文化精神。突出表现有二:一是当利用经济出现危机,人口增加,自然资源减少,对水稻栽培的探求则成为农耕文化必然。从玉蟾岩“最原始的古栽培稻类型”,*张文绪,袁家荣.湖南道县玉蟾岩古栽培稻的初步研究[J].作物学报,1998(04).再到古栽培稻,最后到城头山遗址发掘迄今灌溉设施最完备的世界最早水稻田,这正是稻作农业求真的漫长过程。二是史前人类懵懂无知,对自然现象无从解释,湖湘先民在与自然界抗争中就产生了对超自然“神”的崇拜,进而形成以巫术为中心的原始的祭祀礼仪。早在旧石器时代,临澧县竹马遗址就曾发掘出人类最早的祭坛;后有彭家岭遗址、松溪口遗址、黄田铺遗址等大都与祭祀有关。究其根本,它正是先民人本觉醒,实为求真目的,即祭祀“教会了人相信它自己的力量——把他自己看成是这样一个存在物:他不必只是服从于自然的力量,而是能够凭着精神的能力去调节和控制自然力”*卡西尔.人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119.。

(四)实用美学理念

墨子最早总结美的第一特性是功利性。美——只能在生产劳动中产生,它能给人带来某种便利或愉悦。石器时代的石制工具就是早期人类美术。从湖湘新石器遗址出土石器、陶器看,从简单打制到色彩鲜明、工艺精致、反映生活的器物,它们在功利前提下体现了一定的装饰美。车轱山遗址发掘出盆形大鼎、扁宽麻面鼎足、圈足盘、绳纹罐、长颈壶和鬶等一批最具装饰美的日用器物,可谓湖湘先人绝妙的审美创造。高庙遗址陶器上颇具特色的由戳印篦点纹组合而成的獠牙兽面和飞鸟等图像,美与人们对宗教的虔诚融为一体。

(五)敢于创新理念

晚清有个说法流传很广,即“中兴将相,什九湖湘”;当代又有学者认为“半部中国近代史由湘人写就”。*王开林.纵横天下湖南人[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4.湖湘人凭什么纵横天下?普遍认同就是“敢为天下先”。实际上这也是湖湘先人文化精华之一。玉蟾岩出土五枚炭化稻谷和陶片是典型代表,故有“天下谷源,人间陶本”*旧石器晚期末的资源强化:以中国南部为视角[J].考古科学杂志(美国),2009(36).之美称。其他实例前文多有揭示,毋需赘述。

(六)开放发展理念

白陶系湖湘新石器文化突出标志之一,以其独具特色、工艺水平高超的日用白陶器皿蜚声海内外。一方面,皂市下层遗址最早发现白陶,随后即在湖湘广为传播,再如松溪口遗址、汤家岗遗址、磨山遗址等均有出土,再以洞庭水系为通道辐射至广东、江浙一带;另一方面,还在于白陶工艺在开放中不断创新,如在汤家岗遗址所发掘带有彩绘白陶,不仅进一步丰富了中国古代陶器彩陶、黑陶和白陶系列,又在白陶工艺基础上得到发展,其“印纹白陶和白衣红陶,是目前发现时代较早的印纹陶”*何介钧,周世荣.湖南安乡县汤家岗新石器时代遗址[J].考古,1982(04).。

(七)厚德载物理念

原始人对宇宙有个朴素看法,认为天地最大,天为阳,地为阴,阴阳合而万物生,四时行焉。此种境界正是湖湘先人为人处世的努力方向,即《周易·坤》所谓“君子以厚德载物”。其关键即在顺应天意,阴阳相合。高庙遗址发掘夫妻墓,既是阴阳合,也是人类文明的必然进步;松溪口遗址出土近8000年前蚌塑龙和陶器上的凤纹图案,说明辰溪先民最早以龙凤为氏族图腾,也暗示阴阳相合,龙凤呈祥。

猜你喜欢
新石器史前洞庭
余元君:一生只为洞庭安澜
鹰形陶鼎
洞庭谣
史前海王争霸战(上)
大连地区新石器至青铜时代积石冢研究
新石器时代割体葬研究
新石器时代的俄罗斯人过着什么样的生活
史前人,都画啥?
《星月一舡压洞庭》
洞庭情缘(连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