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科学性、真理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研究

2018-03-07 08:01陈云健
梧州学院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基本原理讲授理论课

陈云健

(梧州学院,广西 梧州 543002)

众所周知,中国共产党的意识形态教育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性和艰巨性。高校作为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宣传教育的主阵地,其间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更是有目共睹,各阶层人士特别高校教师对此更是深有体会。究其原因,最根本的在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中,教师没有真正阐释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导致了学生无法真正领会其真理性。为了更好地贯彻党和国家对思想政治工作的要求,培养出思想政治素质层面更好地满足党和国家要求的大学生,2014年下半年开始,由点到面,从科学性出发,由真理性回归,梧州学院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改革一反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并吸收和改进了近年来案例式教学的积极成果,主要从理论讲授、自学指导、小组讨论三个环节着手,既发挥了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又最大限度地使思想政治理论的科学性得到了阐释及使学生获得了知识真理性的体验。

一、理论讲授:教师阐释思想政治理论基本观点的科学性,学生初步构建系统性、逻辑性的知识体系

何谓思想政治理论的科学性?“因其以唯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符合历史进步的总趋势,所以具有科学性的特点。”[1]虽如此,对学生来说,思想政治理论的科学性并非不言自明,而是不言不明。教师正是基于马克思主义和人民群众的立场,用历史的视角和国际的视野,通过自己之言,也就是理论讲授,尽可能让学生能明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政治理论的科学性。

理论讲授是千年来最“俗套”的教学方式。一种方式能持续千年,自有它的可贵和合理之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没有摒弃这一“俗套”的教学方式,但在具体的结构层面和内容层面作出了重大的调整。结构和内容的调整,实现了教师精讲、讲精和学生深学、广学的教学改革目的,最终是为了体现思想政治理论的科学性。

结构层面的调整包括主体和客体两个方面。课程教学改革前,每个教学班级课程讲授主体为一名教师,唯一的主体经年累月讲授同一门理论课,思维的固化、行动的惰性和期间的枯燥乏味都将使科学性的阐释大打折扣。新的教学改革确定每个教学班级的讲授主体为多名教师。多个讲授主体既分工与合作,各自承担不同的教学任务,但并非各自为政,各说各话,也不是课程各个章节机械地分工。多个讲授主体讲授内容的组合在形式上浑然一体,构成一个有机的、系统的思想政治理论体系,绝非碎片式、机械式堆积。对内容的调整不是简单地梳理教材各章节之间的逻辑联系,而是在梳理此逻辑关系的基础上,以基本概念为点、以基本原理为线,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重点阐释思想政治理论各重要理论点在理论上的前世今生和实践上的前因后果,从而自然导出了讲授形式上打破教材的章节安排,而以专题形式予以讲授的教学改革成果。

讲授内容的专题形式要求教师只能精讲、只能讲精。精讲、讲精对教师的课件制作和教案的准备提出了比原来高得多的要求,即精做课件、精备教案。如果说原来每堂课讲授只是偏重于、甚至静止于某一固定的章节,教师大可依教材章节顺序一一罗列,再填充部分历史和现实的材料进去,以事证理,以理论事,按部就班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精讲和讲精却非如此。所谓讲精,就是讲授教材的精华、精髓。什么是精华、精髓?也就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各门课程的基本观点、基本原理。由于已编订的教材是静止的、沉默的,而现实是流动的、变化的。所以超越于教材、现实中急迫的、给青年学生带来重大困惑且具有较大普遍性的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也是课程改革后理论讲授不可或缺的部分。所谓精讲,就是讲授主体在提炼和概括出课程的精华、精髓之后,不能简单、直接、粗暴地把这些基本观点塞进学生的大脑,而是要从历史、现实、理论等各个层面,联系古今中外,作出深刻剖析,最后使科学性呼之欲出,讲授效果水到渠成,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的基本观点深以为然,从而自觉内化。

教师如果能做到讲精、精讲,学生就能真正深学、广学。单个的理论观点之所以无法说服人,令人难以接受,就学生的纯直观而言,一是因为苍白而无血肉不见骨架,自然失去了吸引力;二是因为深刻而使人望而止步,只能停留在厚厚的纸堆里;三是因为肤浅甚至荒诞,受众见之就厌之。面对大学开放性的课程和课堂,特别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涵盖了治党治军治国理政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思路、涉及历史学、政治学、经济学、教育学、哲学等几乎所有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相关知识点,经历过12年中小学狭隘应试教育的大学生,在信息储备、知识结构、思维方式方面都有所欠缺,本身的欠缺却未必有自我的感应,而是外射于学习对象上,使学习对象呈现出苍白、深刻或肤浅,最终丧失学习的兴趣和接受的内在动力。因此,如果说讲精是教师的自我升华,精讲而非点到为止,却是刚刚脱离僵化的应试教育的大学生成才题中应有之义。唯有教师的精讲、讲精,才能在学生面前展开一望无际、又深不见底的知识海洋,学生才能学得深刻,学得广博,思想政治理论课才真正在学生面前展现自身的科学性和魅力,摆脱传统刻板的说教形象。才能给学生以思维方式的启迪,学生才能真正逐步摆脱应试、僵化、标准化的思维方式,开启开放性的、批判性的、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能力的锻造之门。

教师的讲精、精讲和学生的深学、广学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相互提升,共同构建一种新型的师生教学关系和人格关系。讲精、精讲不仅使教师以讲授的深度和广度为介质增加自己的人格魅力,获得学生的欢迎和认可,更重要的是,还能从主体、客体两个方面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说服力、引导力。什么是最成功的教师?最成功的教师就是通过你的授课,学生不仅接受了你,还接受了你的授课内容,以此作为自己学业、职业和事业的指导思想;甚至接受了你的专业,以此作为毕生的职业和事业追求,成为学生进一步深学、广学的精神动力和人格标杆。另一方面,积极、主动、求知若渴的学生对教师既是动力也是压力。面对课堂上一双双求知若渴的眼睛,面对学生提出的一个个疑难问题,在已知的知识阈里给学生尽可能多的知识和尽可能给出一个准确的回答,是一名教师的职业底线。反之,如果面对的是一群不求上进、浑浑噩噩、得过且过的学生,教师也不能听之任之,一个具有职业精神和职业尊严的人,同样必须想方设法,通过自己的讲精和精讲,履行一个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神圣职责,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和知识魅力把学生从失落和放弃的状态拉回来。

二、自学指导:学生扎实掌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打造牢固理论基础,建构血肉丰满的科学性知识体系,实现党的理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内化

理论讲授环节科学性的阐释,在学生心目中确立了思想政治理论的地位,确保了思想政治理论的说服力,实现了思想政治理论的理论自信。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目标不仅仅是将大学生作为意识形态的终极对象。“思想政治教育,在各级各类学校都要摆在重要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和削弱。要说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不断增强学生和群众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灵魂。”[2]可见,大学生是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对象,同时也是整个意识形态工作的中介。作为中介,作为党培养的知识分子,他们在校时、特别是参加工作后,普通群众又是大学生的意识形态工作对象。因此,扎实掌握党的思想政治理论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打造牢固的理论基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题中必有之义,梧州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中的自学指导环节正是为此而设立的。

自学指导环节的设立,正是由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大学生本身的特点决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一门理论课,理解、认可、内化、外化固然是课程教学的最终目标,但在达到最终目标之前,基础性的教学工作是无法跨越、无法省略的,那就是对思想政治理论中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政策、基本理论的了解、熟悉和识记。缺乏了解、熟悉和识记这一基础性的教学工作,理解、认可、内化和外化只能是可望而不可即,课程教学也只能是流于形式,教师洋洋洒洒、坐而论道,学生乏味懵懂、不明所以,最后学生得到了分数,教师得到了工资,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目标却没有实现。因此,一个强迫式的强化性的了解、熟悉和识记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过程对概论课教学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必须的,它从理论讲授提供的、清晰的、但概略性的科学性出发,通过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自学,实现血肉丰满的科学性的回归。

自学指导环节的对象为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概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政治理论大厦的砖石,基本原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政治理论大厦的凝固剂。基本概念的相互联系形成了基本原理,基本原理的相互联系形成了一个有机的、系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政治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是我党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实践的智慧结晶,但对学生而言,它仅是思维主体之外的一个精神客体。可是,如果这个精神客体没有成为学生思维中的具体,学生也就无法理解和认识30多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实践变动过程。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对精神客体的认识,只能沿袭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理论体系——思维具体的认识路径。

自学指导环节,教师指导功能主要发挥在三个不同的时间段,即事前、事中、事后。事前,教师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政治理论的基本概念,提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政治理论的基本原理,并通过现代通讯手段布置给学生;事中,也就是课堂上,教师指导和监督学生以教材为本,以其他资料为辅,自学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具体内容,并做读书笔记;事后,教师批改检查学生的读书笔记,从中衡量、考核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把握程度和把握的准确性,及时纠正学生把握不准确的方面。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学习,没有任何捷径可走,准确性是最大的要求。教师通过事前、事中、事后的指导,既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最大程度地锻炼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又不失学习准确性的目标,可谓一举三得。

就语言文字学的角度而言,写在教材上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都是白纸黑字,每个字学生都认识,每个句子学生都能看懂。学生需要的是了解、熟悉和识记。但这种了解不能是碎片式的孤立地死记硬背。给出时间由学生有的放矢自学,既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需要,也使学生在阅读教材和其他辅助材料的过程中,自然地把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放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政治理论这一个具体的理论环境中。一旦进入理论的时空环境中,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学习和把握既会产生来自历史的感性认识,也会产生来自教材的纯粹理性认识,尽管这两种认识有可能都是模糊的、自发而不是自觉的。但经过教师理论讲授和小组讨论两个教学环节,模糊的认识将逐渐明确,自发的认识将渐进自觉。

指导与自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具体表现形式的一个问题中的两个方面。自学指导,顾名思义已包含了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两者的结合,只是与传统的课堂讲授相比,不再是教师的讲授主导了整个教学过程。在自学指导的教学过程中,指导为自学服务,学生的自学才主导了整个教学过程,而教师的教也具化为课前供应自学提纲、课堂监督、课后纠错三种指导形式。指导与自学有机、有效地结合,不仅仅给予了学生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的锻造,同时也最大化地实现了时间和效率的最优化配置。思想政治理论课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直观性、易认性、重要性非常明显,但如由教师在课堂不厌其烦强调,会引起学生认知上的麻木和烦腻,导致教学效率、效果的双重下降。由学生主导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学习过程,既把教师从枯燥乏味的灌输过程中解放出来,又最大程度上使每一个学生能了解、熟悉和识记这些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教师的指导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最大化地提高学生自学的效率和效果。

三、小组讨论:在讨论中准确把握大学生思想政治动态,培养学生创造性、开放性思维能力,进一步体验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政治理论的真理性

何谓真理?“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3]真理首先是人的主观理性认识,而人的理性是有限的,也是极为复杂的。由此,人的认识会产生正确与错误两种结果,也就是真理与谬误。从历时态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政治理论是真理性认识,这种真理性的获得是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同各种谬误的斗争中实现的;从共时态来看,它与各种谬误的斗争至今仍未结束。大学生作为精神状态可塑性极强的一个群体,受到各种谬误的影响在所难免。

由6个学生组成一个讨论小组,对现阶段的社会热点、焦点、困惑大学生的意识形态问题和冲击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错误观点进行讨论,是梧州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一个环节和方向。为什么在理论讲授环节阐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政治理论的科学性,在自学指导环节帮助学生搭起了有血有肉的理论知识体系,还有必要让学生进行讨论呢?因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方法的发展,“从总的发展趋势上看,是一定的时代内容、理论内容、环境内容决定一定的方法。”[4]小组讨论的目的,就是以讨论为“斗争”的手段,通过“斗争”,在理论讲授和自学指导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政治理论的真理性认识。

小组讨论是在自学指导、理论讲授的基础上进行。自学指导使学生掌握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政治理论的基本观点和基本原理,让学生具备了进行讨论的必要语词;理论讲授使学生对这些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在深度、广度两个层面有了系统性、逻辑性的把握,让学生具备了进行讨论的必要思维。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能只止于这两个环节,这两个环节主要是对已有的静态知识进行动态的梳理,而不能对社会特别是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迷惑作出令人信服的回答,也不能对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进行客观、准确的把握。设立小组讨论的环节,由学生针对当前意识形态领域的尖锐问题进行开放式的讨论,既能培养学生包括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心理能力、逻辑能力等各方面能力,也能通过学生的发言,及时发现和把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最真实的一面。

小组讨论要求概论课教师做到上头下头“两头熟”。上头熟是指教师必须要熟悉当前党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和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要求,下头熟是指教师必须要熟悉当前社会特别是高校意识形态领域内困扰大学生、误导大学生的理论、观点、现象。在“两头熟”的基础上,对上下两头对比进行条分缕析,拟定开放式的讨论议题。议题必须是开放式的,唯有如此,才不会禁锢学生的思维,才能在讨论中,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同时,能真正引导学生充分真实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观点。但议题本身的开放性不等于没有是非标准,不等于没有最后的结论,不等于摸棱两可,更不等于用非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误导学生。如何拟定议题,考验着教师的思维技巧和运用知识的文字技巧。但最后结论的标准是确定无疑的,那就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政治理论和这个理论指导下实践上的巨大成功去予以说明和论证。

小组讨论中学生开放性、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一个螺旋式的、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来实现。整个讨论过程分为三个环节。对小组每个成员而言,第一个环节为必须参与的环节。针对讨论议题,小组成员轮流发表自己的观点,不得保持沉默。第二个环节为自由讨论和辩论的环节,小组成员基于第一个环节的各个观点,进行评论、补充、反驳。第三个环节为小组讨论总结的环节。总结内容包含两个方面,一为观点总结,即总结出所讨论问题的正确观点;二为问题总结,即总结出该次讨论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下次讨论中解决问题的措施。也正是在不断总结出正确观点和问题,又不断解决问题的多次讨论中,既实现了大学思想理论课教育教学的目标,又实现了学生开放性、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也就是说,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心理素质等能力的培养只是小组讨论的教学目标之一,更重要的目标是,通过讨论环节的自主表达、自由讨论、自我总结,教师既能从侧面全面把握学生的政治思想动态,又能及时指导学生在讨论中释错误观点之错、解困惑观点之惑、明正确观点之正,最终最大程度地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能力与党和国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能力要求的对接。

所以,在小组讨论阶段,指导教师的角色非常重要。教师不能是讨论课上的闲云野鹤或走马观花,而是必须深入学生的讨论中,但又不是直接参与学生的讨论。是讨论过程的参与者、旁观者、观察者、思考者,但不是讨论者。作为旁观者,教师能准确把握每个参与讨论学生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而也只有深入学生的讨论中,教师才能完成旁观者清这一角色任务。

四、结语

讲授、自学、讨论三个环节环环相扣,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中。但理论的说服力最终需要由实践的成果来证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顶层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需要由课程的教学实践来检验。另一方面,离开理论的实践具有自己的独立性。实践主体是独立的,因其独立,也就提供了其实践活动脱离设计轨道的可能性,从而给教学改革本身蒙上了阴影。实践客体也是独立的,它的独立在于它作为既定的客观存在,完全不受实践主体及其活动的影响,相反,它是衡量实践主体实践活动成功与否的唯一标杆。可见,教学改革的设计,能否通过实践活动,达到实践客体科学性和真理性的彼岸,实现实践主体与实践客体的统一,主要取决于实践主体的主动性、能动性、创造性。

[参考文献]

[1] 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45.

[2] 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879.

[3] 李秀林,王于, 李淮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279.

[4] 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54.

猜你喜欢
基本原理讲授理论课
发展经济学基本原理
人脸识别技术的基本原理与应用
我学习和讲授世界民族音乐课程的经验和体会
UPS电源的基本原理与维护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
药学专业药物分析课的讲授方法探讨
新课标下中职体育与健康理论课有效教学策略探讨
必须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