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成成,陈慧文
(南京工程学院,江苏南京 211167)
微型博客(MicroBlog),简称微博(Weibo),它也是博客的一种,“是一种通过关注机制分享简短实时信息的广播式的社交网络平台”。其用户可以通过各种客户端软件(如WEB、WAP等),以140字以内的文字更新并分享信息。最早同时也是最著名的微博是美国的twitter。“新浪微博”是由我国最大的门户网站新浪网在2009年8月份推出的微博平台,在推出后取得飞速发展,目前已成为国内最大的社交类APP软件。据CNNIC《第41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调查报告》记载,2017年12月,我国网民累计已达7.72亿,微博月活跃用户达到3.92亿 ,微博在网民中普及率达50.8%。微博的兴起,将整个互联网传播带入了“微时代”。
4G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微博可以通过手机等移动便携式通信设备实现信息‘裂变式’的传播,信息传播的动态性空前增强,其传播速度大大快于手机短信和传统博客等网络媒介,其影响力也将与日俱增”。
微博几乎没有准入限制,用户注册一个账号便可以发布信息,虽然每条微博被限制在140字以内,但微博可以同时发布视频、图片等多媒体信息。以智能手机等便携式设备为媒介,微博用户可以随时随地更新信息和发布状态,这体现出微博非常强的即时性。
在互联网时代,网络成为人们最大的信息来源,网络有时甚至垄断人们的信息来源,左右大家对社会事件的认知和判断。虚拟与现实的舆论场、民间与官方的舆论场各种真真假的声音彼此交织在一起,使社会舆论环境变得更为复杂。
在思想相对活跃的高校中微博更是发展迅猛,在高校师生大量成为微博用户的同时,一些高校也相继开通了自己的官方微博。微博在高校中的迅速流行和扩张,也给高校的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考验。
微博在高校中的迅速流行和扩张给高校舆情管控增添了更多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使高校的舆情管理难度加大。由于互联网具有开放性和匿名性等特点,微博的发布者都是一个个隐藏在虚拟世界中的个体,人们很难知道其真实身份,这使得虚假言论、不实信息发生的概率大大提高。尤其在一些突发事件中,少数别有用心的人假冒具体事件人物身份发布信息,或造谣生事,或混淆视听,引发思想和舆论混乱,产生不稳定因素。特别是当一些信息发布者或信息内容本身具有比较高的社会关注度时,微博就成为一个聚拢、吸引舆论的公共信息平台,且比其他公共信息平台具有更快的传播速度、更隐匿的传播链条,其传播效应更为不可预期。同时,高校仅是一个教育机构,并无任何行政特权,“微时代”带来的这些不确定因素,给本就在舆情管控方面处于弱势地位的高校提出了更加严峻的要求,需要高校德育工作者进一步的思考和应对。
以前各高校在网络德育方面的主要做法是建立思政网站。2000年,为顺应任国家主席的江泽民同志“要重视和充分运用信息网络技术,使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实效性,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的指示,国内一批高校相继建立了思政网站,如北京大学的“新青年网”,清华大学的“学生红色网站”,浙江大学的“求是潮”以及上海交大的“焦点网”等。截至今日,虽然经历了十多年的发展,但总体来说,目前高校德育网站的作用停留在单向的信息发布,且大都存在信息更新速度慢、内容枯燥、板块少、关注度低等问题,导致其影响力不大。跨媒体的融合是互联网“微时代”的大势所趋,建设好的高校思政网站,也应打通各种媒体平台间的通道,通过构建高校思政教育联盟平台,实现德育资源共享,加速信息流通。
德育工作目的旨在弘扬社会主旋律,传播社会主流文化,而“微时代”背景下的各种“微文化”属于亚文化。伴随着微博的兴起,各种“微文化”有时会通过网络凝聚、发酵成为一股社会思潮,干扰、甚至与主流价值导向相抗衡。虽然大多数大学生都已成年,但由于缺乏社会阅历,其社会认知能力并未健全,非常容易受这些思潮的影响而导致认知偏差,降低德育工作的成效。
微博的兴起为思想观念活跃的高校注入个性化、新鲜元素。一方面,它为思想意识的多元化发展提供技术手段和物理环境;另一方面,却也预示着主流媒体和传统传媒思想引导的难度加大。作为信息传播的一种方式,微博同样具有建构观念和塑造思想的政治引导功能。这种功能在主流舆论之外发生作用并且不断扩大,其内容高度离散、错综复杂,其中部分内容偏离主流意识形态,整合难度较大。当然,微时代的到来在带来挑战的同时,也为高校德育工作提供了新的理念、视角和方式,在“微时代”背景下,高校应抓住机遇,对德育工作开展积极探索。
随着“微时代”的到来,微博的普及一定程度上对传统德育工作者的话语主导权和信息传播主导权产生了消极影响。因此,“微时代”下的德育工作者必须与时俱进,加大力度研究这些新的社交媒体,积极开通个人微博,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互动,充分发挥新传媒技术的优势,不断扩大主流文化的舆论场,抢占新传媒话语权的制高点。
要想做到这些,德育工作必须具有较高的网络技能和信息素养,但纵观现在的高校德育工作队伍,真正具备这些素质的人的比例并不高。解决这一问题的当务之急就是通过专门的培训和学习,组建一支具有过硬综合素质的德育工作团队,主动出击,积极开通并用心经营自己的微博,将自己打造成为虚拟空间里具有号召力的意见领袖。通过微博与学生进行轻松、友好的良性互动,及时发现学生中存在的问题,积极引导,或解决或反馈,力求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切实提高德育工作的有效性。
微博已成为当今大学生获取信息和开展社交的重要平台和工具。对于这块新阵地,德育工作者应主动出击,占领这块新阵地,抓住“微时代”带来的机遇使微博成为德育工作的新平台。届时,通过这个平台输出主流意识形态文化,对高校学生形成潜移默化的思想政治引导。各高校更应该在平台上开展广泛的交流合作,实现网络德育的资源共享,使信息流通渠道更为顺畅。
尽管当前微博上的舆论错综复杂,真实性更是难以考证,但只要德育工作能积极利用好微博这个平台,依然可以对学生实行积极的引导。另外,德育工作者还可以通过建立形式新颖时尚,内容符合大学生喜好的微博,来吸引学生用户成为自己的粉丝,并通过他们邀请更多学生关注,形成连锁效应,最终发展成一个吸纳大量学生用户的教育平台。高校还可以根据大学的组织体系(如院系、学生会等)对不同的微博学生用户实行分类管理和引导。
话语权的解放,是网络作为新型传播媒介的独特之处。作为新型传播媒介的微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当今大学生的价值判断和舆论文化等诸方面。高校舆情监控对于高校维稳工作意义重大。微博的学生用户越来越多,微博成为反应校园舆情变化的重要窗口。一方面,高校德育工作者要积极主动关注校园微博热点动态,把握学生群体舆论风向的走势,关注他们的内心世界和精神健康。另一方面,除了监控舆情,高校德育工作者还要建立相应的舆情研判和反馈机制。针对舆情变化,通过分析用户数量、参与度、舆论意识形态色彩和信息流量等指标,对舆情进行进一步研判,提高德育工作的前瞻性和预见性。
发展至今,微博已成为一个综合社交信息平台,它依靠紧扣社会热点的议题和丰富多彩的信息内容对大学生形成强大吸引力。因而,在“微时代”下要提升高校德育成效,就要求高校德育工作者:一是围绕学生群体关注的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对教育内容进行加工创新,以增强教育内容的新颖性和吸引力。二是在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德育方法要适应、贴合网络时代大学生的文化消费心理和接受习惯;三是更新德育语言,德育工作者也要学习并熟悉大学生群体中流行的网络语言,丰富自己的话语体系,使德育语言更加时代化、大众化和生活化。在利用微博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摆脱以往德育工作者严肃、说教的刻板印象,以亲近学生的语言与学生对话,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输出主流意识形态,消除学生的抵触情绪,提升德育工作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