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珂玮
(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浙江绍兴 312000)
校内专业评估是专业实施 “自我诊断”的有效措施,是强化高校自觉意识,发挥专业建设的积极性、能动性,自觉推动专业建设的有效手段,是建立健全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举措。
专业建设水平直接体现了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事实上,目前专业建设仍存在许多亟须改进之处:一是师资短缺。部分专业学科带头人和专业负责人的缺位,专业建设处于自由状态,课程教学呈现以教师为本、以教材为本等随意性。二是科研成果反哺教学不足。教学和科研应是相辅相成的,教学是科研的基础,成果服务教学。事实上,部分专业的学科成果未能很好地支持专业建设和发展,甚至科研所需的时间、精力、资源给教学造成了极大的冲击。三是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不够健全。尚未形成学校内部保障体系的常态化工作模式,缺乏内部教学质量监控的长效机制。
第一,有助于为专业问诊把脉。通过“摸家底”,全面、客观地考察教学全过程,客观掌握专业发展现状,为专业发展“找问题、促整改”,加强内涵建设,提升专业建设层次和水平,形成专业特色。
第二,有助于进一步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合理配置教育教学资源。通过了解人才培养的社会竞争力和专业设置与地区产业经济的结合度,规划确定重点建设专业、特色优势专业,查找新专业的不足,并建立专业评估退出机制,促使专业结构协调合理,为专业建设配备合理的教学资源。
第三,有助于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以专业评估为抓手,建立基于校内自我评估及常态数据监测体系。专业评估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校整体的教学质量和教学管理水平,对学校建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起到指导和促进作用,逐步形成自我约束、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机制,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专业是教学的基本单位,专业建设应包含:明确的专业培养目标和规格、适宜的专业设置口径、科学合理的专业培养计划和方案、先进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高水平的师资队伍、高水准的学科水平、良好的教学设施与实践基地等[1]。由此可见,专业评估的核心指标为专业定位与目标、师资队伍、学科支持与科研能力、教学资源、培养过程、人才培养质量。通过填报本科专业评估状态数据表,了解各专业教学水平和现状,为全面评价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依据。专业建设分为专业建设输入、专业建设实施、专业建设成果三环节,经思考与研究,确定7个一级指标、21个二级指标、50个观测点。其中,专业定位与目标、师资队伍、学科支持与科研能力、教学资源为专业建设输入指标;培养过程是专业建设实施指标;人才培养质量、质量保障体系是专业建设输出指标。
提炼专业评估核心指标是专业建设和评估体系建设的基础,是实施专业评估的重要依据。结合该校实际情况和办学特色,填报专业评估状态数据表,通过数据量化的方式,客观反映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见表1)。
专业定位与培养目标以学校办学定位为指导,结合社会需求,以专业建设方案和人才培养方案为核心,制订专业培养计划,指导专业建设顶层设计。其中,专业建设规划是专业人才培养的蓝图,以专业定位为基础,体现专业特色,包含专业建设指导思想、专业培养目标和标准、专业培养方案。
师德师风高尚、师资结构合理、教学业务精湛、科研能力突出的师资队伍,是专业建设和教学质量的基本保障。首先师资结构包含职称结构、学位结构、年龄结构、具有副高及以上职称教师比例、双师型教师比例、兼职教师比例、师生比等可量化数据。其次,教授为本科生授课比例、教师开展教学研究、专任教师的专业水平与教学能力反映出教师队伍的业务能力与科研能力。最后,应重视教师发展与培育的常态化建设,将专业负责人及激励机制、青年教师助讲培养、专任教师国内外访学和挂职锻炼作为观测点,为持续发展的教师队伍建设奠定基础。
表1 校内专业评估核心指标
一方面,博士、硕士学位点、重点学科、省部级以上科研创新平台、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为专业建设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教师的教学研究和科研能力,是反哺教学的有效途径。包含省部级及以上教改、课堂教改、教材建设、课程建设、教学成果及科研成果奖励等、科研项目数、核心期刊论文发表、专利获得情况、科技成果转化等指标。
其一,教学资源购置与经费投入是开展教学的基本保障,其中专业建设经费、实践教学经费投入和使用效益直接反映了教学资源是否充足,使用是否合理。实践教学资源重点可量化指标包括实验场所数量与面积、生均面积、实验仪器设备投入、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值等。其二,中外合作办学(联合培养)、海外学习是作为外语学校办学的社会资源的重要指标。其三,图书是传播科学知识文化的重要渠道,各学院图书资源的投入与利用直接反映专业教学效率。包含专业图书量、期刊总数、专业图书数据库数量、生均图书量、当年新增专业图书量。
教学以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方案以依据,以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为基础,以教学改革成果服务教学,以第二课堂补充、丰富教学形式。教学改革的总体思路及政策措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机制创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情况、科研对人才培养的支撑、教与学评价改革作为教学改革的观测点。教学大纲的制订与执行、课堂教学创新、考试考核的方式方法及管理、小班化教学及分层分类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观测点。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实验教学改革、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实习实训、社会实践、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及成绩分布作为实践教学的观测点。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高校教育教学的根本使命,以生源质量、就业质量、大学生综合素养的量化指标为抓手,客观评价专业人才培养质量。通过生源状况的分析,以录取分数及录取报到率等量化指标,客观反映社会对学校的认可度及学校的知名度。提高大学生综合素养是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内容,加强实践锻炼和自我素质的培养,主动适合社会发展需求。以学生学科竞赛、学生创新活动、技能竞赛获奖、文艺、体育竞赛获奖、科研立项、论文发表等作为大学生综合素养的观测点。就业质量以适应社会需求为导向,为区域经济发展输送优秀人才。以一次性毕业生就业率、毕业生满意度、用人单位满意度作为可量化观测指标。
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把质量管理的各个阶段、各个环节的职能组织起来,对人才培养活动实行监控,对教学过程进行评价和诊断,保障和提高教学质量的管理系统。以学评教、督导评教、同行评教、领导评教“四位一体”的评价体系作为量化指标,建立自我评估及质量监控系统,形成专业评估长效、常态机制。
专业评估是专业发展和内涵建设的重要途径,完善专业评估体系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积极的意义。
评估指标体系的设计与权重是评估的主要依据,科学的评估指标是实现评估效果的首要条件。不同层次的专业评估指标应分类分级,指标观测点做到定量和定性相结合,将评估结果客观、科学地应用于专业建设。一是新专业的重点考核指标应突出专业定位和目标、师资、教学资源配备和培养过程;二是成熟专业的重点考核指标应突出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和可持续发展潜力;三是特色专业的重点考核指标应突出专业特色培育与人才社会竞争力。
从评估实践来看,高校多采用校外专家进校问诊把脉的形式为主,常规的评估方式缺少对专业特色的提炼、专业定位与目标把控、人才培养方案的完善等核心内容上。精心设计评估状态数据表,采用分类分级的评估程序,根据不同的专业核心,将不同层次的专业分别进行评估:新专业重点考查量化指标;成熟专业重点考核人才培养质量等终期结果;特色专业重点考核专业建设的阶段性成果。
评估工作需要收集大量的评估数据作为基础,经过数据整理和分析后,作为形成评估意见的参考数据,给评估工作增加了极大的工作量。评估需要开发一套常态的、动态的评估系统,建立数据仓储式的采集平台,以实时生成专业建设基本数据及评价为建设目标,与教务系统、人事系统、学生系统、资产管理系统进行数据对接与数据共享,实现数据集成。
学校缺乏对评估结果应用的长效机制,对评估的奖惩力度不够,应建立专业评估的监督和预警机制。专业整改期后,需对专业进行整改情况的审查,视整改情况制定激励和惩罚制度;对专业前景好、学生就业形势好、学科支撑好的专业应加大投入,反之应逐步更新、减少招生计划或淘汰。
专业建设是保障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专业评估为专业建设问诊把脉,如何建立长效的专业评估体系是教学管理的一项系统工程,专业评估机制的优化、评估指标体系的完善、评估系统的建立、评估结果的应用将为专业评估工程提供助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