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水仙
(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上海 200234)
课堂是进行教育,教授与学习知识的场所,教育与伦理不可分割,在课堂中处处体现着伦理价值,而现代课堂中出现了很多伦理失衡的问题,伦理失衡影响着课堂效率。要打造和谐高效,充满伦理价值的课堂,我们就需要分析解决问题。
所谓伦理,即是人与人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和处理这些关系的准则。如:“天地君亲师”为五天伦;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为五人伦。而忠、孝、悌、忍、信则为处理人伦的准则。从学术的角度来看,人们寻求的道德标准往往就是伦理。“课堂教学中的人以伦理关系的形式而存在”。[1]换言之就是教师与学生的交往互动要符合伦理。在课堂中最基础的伦理要素包括师生关系与生生关系。学生尊重教师,教师关爱学生,以及同学间互助互爱本是最和谐的课堂关系,而聚焦21世纪的课堂,我们发现课堂伦理生活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和谐,教师与学生之间出现了显而易见的诸多问题。
在课堂的构成要素中,教师与学生是最基本的要素,也是整个课堂的主导者与主体。师生关系是教师与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一种人际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进行有效教育达到教育目标的基础,但目前课堂中的师生关系仍存在着一些问题。作为一个教师,“应该尊重、不侵犯学生的个人权利与尊严,保证学生的安全,尊重学生在他们自己的组织,独立行使权利与履行义务,平等地对待每个学生。”。[2]而现实中的情况是教育中的不公平不公正日益严重,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也开始受到伤害,教师仅以教师职业的姿态站在课堂中而不是以普通人的姿态出现在课堂中,这无论对于学生还是整个课堂伦理关系的维护都是一个阻碍。在这种师生互动中教师与学生的地位是不平等的,教师高高在上极具权威,而学生只是一个被管理者,这便很容易造成师生间情感淡薄,彼此漠不关心甚至紧张对立的局面。这也是课堂中泛起的显著的伦理失衡现状。
伦理本就是关系的存在,课堂中的伦理即是指师生关系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给予学生关爱固然重要,同龄人之间的亲密互动更是必不可少。学生是整个课堂中的主体,学生之间和平相处,团结友爱是构建和谐课堂的最重要条件。共同合作解决问题是使学生之间更加亲密的方式,而如今的现状却是由于各种拥有完整答案的学习资料的出现以及拥有详细视频讲解的电子设备的出现使得同学之间讨论问题的时间减少,部分老师对于同学间竞争的大力提倡更是使得学生之间出现不愿互相请教的现象,这就使得同学们之间缺乏交流,逐渐形成感情淡漠的问题。另外,现在的家长对孩子或溺爱或疏于管教的情况也使得孩子自我意识过于浓厚,自恋或自怜意识更加明显,缺乏对他人的同情与关心以及缺乏班级整体意识,这也使得学生之间缺乏互相理解,生生关系不是那么和谐,甚至于校园暴力事件频频发生。生生关系是课堂最重要的人际关系之一,生生关系的异化将会严重影响伦理课堂的构建,这都意味着我们应该尽快加强课堂伦理建设。
“教育观念是人们基于对儿童、青少年发展和教育的认识形成的基本观点,”[3]而“教师教育观念是指教师在日常生活、教育实践与理论研究中,对学生发展的特点和教育活动规律的主观性认识。”[4]在当代社会,教育处于变革时期,教育观念也处于转变过程中,而教师教育观念则是教育改革顺利进行的最为重要的点。执着于传统的教师教育观念的教师认为教师是整个课堂的掌控者,这样的教育观念使得教师在课堂上更是绝对权威者,绝对发言者,而学生就自然成了完全的被动者。教师的教育观对他的教育行为有着很重要的影响,把自己所拥有的知识全数传递给学生是几乎所有教师的目标,也是他们心中评判好老师的标准,在行为实施过程中,越严格按这个目标实施就越容易忽视学生内心的真正需要,老师所给的只是自己认为学生需要的而并不是他们真正需要的。这样的行为只会造成学生内心的抵触。拥有这样教育观念的教师会认为自己所做的都是为学生好,而自己的行为却是跟随自己的个人想法走,这样的行为会直接激化师生之间的矛盾,不利于和谐课堂的建设。
教材是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是学生学习,教师教学的主要材料。“在现实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往往出现教学内容过分强调科学性而忽略教育性的问题,这有违教学的伦理性。”[5]把书本知识当作主要的教学内容是现代多数学校与老师赞同并实施着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忠实地教授教材主体内容,教学蜕变成纯粹“教教材”的过程,这样的教学缺乏生机,它虽然保证了知识的科学性,但却忽视了教育性与人文性。教育与教学不可分离,教育性必须渗透于教学过程中。科学性强调“求真”,人文性追求的是“求善,求美”,我们追求科学性可以正确的解决问题,但人文性则有助于我们完善自己的价值体系。科学知识的掌握程度是可量化的,人文性知识则具有隐效性和长期性,这就使得教师和学生更加注意科学知识忽视人文知识,造成了教学内容偏颇,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由此,我们可以得出教育内容既要注意教育与教学的融合,也要注意人文主义课程与科学主义课程相互融通才能更好地构建课堂教学的伦理标准。
“道德的课堂就是要让教育者用道德的方式去从事教育教学与管理,并让教师与学生从中得到幸福、自由与满足。”[6]打造伦理课堂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与管理过程中体现和渗透道德的追求与伦理的关怀。在教学中,为了提高课堂效率,教师通常会选择教授法灌输知识,这样的教学方式忽视学生的心理发展程度、个体差异,把学生这个生命体几乎看成没有差别的接受知识的容器,这种在学科教学过程中以传授知识为单一取向,以学生知识的获得为唯一目的,把考试成绩的提升作为最终目标的教学方式并不能使学生感到快乐,也不能称之为真正的教育。
“赫尔巴特认为教师的职责在于对儿童进行管理、教学和训练,而管理是教学和训练顺利进行的首要条件。”[7]课堂中的管理就是为了维持秩序,进而使教师能够更加顺利的进行教学。进行管理首先需要制定管理规则。规则的制定者通常是教师,实施者和监督者大都是成绩优异者,目的是对班级学生进行纪律约束。首先,在课堂中“教师是权力的拥有者,学生是知识的服从者;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总是会被一种时续时断的恐惧状态所笼罩,教学过程中应有的民主实际上并没有达到。”[8]其次,从管理的实施者可以看出教师对待学生的差异性。通常班级的学生被分为三类:优等生、中等生、差生。优等生是老师的宠儿,是老师的希望,中等生是老师的提携对象,而差生则就像是管理规则的针对对象。老师对待他们的喜爱程度不同,自然在教育资源的分配上也有所差异。课堂上的资源有教师所提供的教育信息,教师所给的交流机会以及教师的关注度,处于不同类的学生在课堂管理上的待遇也就不同,这会使老师眼中的差生的自信心不断下降,成绩也会更加糟糕。课堂管理中缺少民主更是课堂伦理失衡的重要原因。课堂从来都被视为严肃庄重的场所,约束纪律是必要的,甚至以“权利凌驾”的方式进行,教师仅以制定的规则进行管理而忽视了学生的自我管理,课堂中所出现的问题都是按照硬性要求解决,很少有商量的余地,这种约束方式大大阻碍了学生课堂行为的自由选择性。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沟通工具,也是人类交流的媒介。语言的魅力就在于说话的艺术和技巧。教学本就是一门艺术,教师语言更是应该具有艺术性。充满情感的语言拉近师生关系,更是增添一种如沐春风的感受,而如今课堂中部分教师的语言依旧严厉僵硬,情感缺失,“而教师言语失范则会凸现出师生进入了一种异质文化境域之中, 是师生权力不对称和角色规定差异的异化,反映了一种扭曲的生活方式。”[9]
《学记》有言:“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语言就应该简明扼要、微言大义,举例不多但能说明问题。然而,现实中却有大量的老师为了显示自己的学识渊博让本来简单的问题显得更加复杂,让本就迷茫的学生显得更加无措,在教学中取得适得其反的效果。在课堂提问中,教师的语言也决定着学生是否会进行积极思考,是否敢于大胆发表自己意见。简单的评价答案对错不仅打击学生的积极性也会影响学生的创造力和自信心。“在课堂教学中,不论是静态的语言结构系统还是动态的语言行为都深刻地体现着一种伦理关系。”[10]也就体现了教师的言语对构建伦理课堂有着重要的作用。
要构建伦理课堂,教师本身应该树立正确的教师观,正确看待自己的地位与角色,把自己放在与学生平等的地位上,成为学生生活挚友而不只是学习的教授者。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教学中的许多偏见都源于教师对学生的了解不够多”。[11]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学生是具有生命性的个体,学习需要只是他们需求中的一部分,教师要更加关注学生作为人的需要而不只重视他们作为学生的需要,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帮助实现对他们来说最基本或最重要的需要,从而成为他们生活的指导者。学生是具有差异性的个体,教师不能对他们有着相同的要求,“教师更不能用固有的技术化思维把学生的个体需要边缘化。”[12]对待学生应包含更多的教育爱与教育善,深入了解学生性格特点,做到因材施教,也改变对所谓差生的不公平看法。
新型的师生关系是民主、平等、自由、和谐的,是打造伦理课堂的基础。要建立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就要深化师生共同体的教育理念。师生共同体即师生共同参与课堂,以平等的地位进行问题的交流与讨论。对于学生来说,教师首先应该是亦师亦友的。以教师的角色进行辅导,以朋友的角色与学生共同学习,师生平等地站在自由和谐的课堂中,师生之间的对话也应该由单向传递转为情感的相互交流,从而努力打造新型师生关系。教师爱护学生,学生尊重老师,在课堂中充分体现伦理价值,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追求伦理价值的生命价值的体现。
在课堂中教学内容,课堂提问,管理规则,评价体系等都贯穿于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进行交往互动的中介。在这些过程中,学生的个人需要往往被忽视,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以学生为中心是现代教育改革的趋势。赋予贯穿于教学过程的这些要素以灵活性,也就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创造性与自主性,使教学过程显得更加自由与快乐。
要打造充满关怀的教学过程,首先,我们应该扩大教学内容的来源,使之更加贴近生活,以现实生活中的事件为素材创设问题情境吸引学生主动探究。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增加具有启发意义的提问,使学生更加勤于思考,培养学生的反省性思维。同时,在提问时,教师应注意语言的亲和力,对学生多一些鼓励话语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正如古人说: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只有通情才能达理,达理必先通情。”[13]用近乎不近人情的语气无论讲出多有道理的话都会很难被接受的。再次,为了维护课堂纪律,教师可以和学生共同制定公平而人性化的管理规则,学生参与规则制定更好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学生自然会自觉维护和遵守规则。要建构道德课堂就要用“用道德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用合乎道德的管理行为开展课堂教学和管理.从根本上全面追寻管理内在的民主。”[14]另外,评价体系的制定也是不容忽视的。评价体系的多元化更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以及促使学生反思。这些都使教学过程充满人文关怀,使课堂充满伦理价值。
课堂是学习的场所,但不仅仅是学习的场所,把教学与生活结合在一起,把课堂打造成学生的“生活世界”则会提高学生的归属感与幸福感。
“如今的课堂与生活被分割为两个世界,课堂的世界越来越成为独立于生活世界之外的一个独特系统。两者之间如同楚河汉界,径渭分明。”[15]要把课堂真正变成学生想要的生活的一部分,一方面就需要做到“知识生活化”。首先,知识的来源要生活化。课本中的部分知识脱离实际就会显得有些枯燥无味,相比课本,实际生活就来得有趣的多了,从生活中的小事中提炼出的哲学道理也会更容易被学生们所接受。其次,传授知识的方式要生活化。简单地重复诵读课本并不能很好的传递知识,用新的知识辅助学生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则更容易引起学生的求知欲,学生掌握的知识也会更加牢固。知识的传递过程也会更加轻松愉悦。另一方面还需要做到课堂氛围的生活化。师生之间以及生生之间互帮互助使现实生活的幸福快乐融入课堂,使课堂充满着温情与关怀,在这样的班里学生更容易实现快乐学习。把课堂更好地融入生活世界也即是学生在课堂中学习着课程,同样的也经历着生活。把课堂变成生活的一部分,就不容易出现课程与实际生活脱节的局面,原本僵硬死板则会变得自由以及充满关怀,课堂上气氛活跃,同学们则更容易学会合作与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