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的隐性衔接初探

2018-03-07 02:11李健宁
文化学刊 2018年9期
关键词:连贯性湘江隐性

李 莹 李健宁

(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湖南 韶山 411301)

一、研究背景

在语篇分析领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是最为基本和重要的概念。系统功能语言学家Halliday,M. A. K.(韩礼德)和Hasan R.(哈桑)在《英语的衔接》(Cohesion in English)一书中提出了语篇的衔接与连贯之概念,标志着衔接理论的正式创立。Halliday和Hasan认为,语篇是语言的应用单位,语篇分析就是要揭示运用句子组成语篇的机理(texture),即衔接(cohesion)[1]。语篇的衔接是有形网络,是通过语法手段(照应、替代、省略、连接)与词汇手段(词汇复现、词汇同现或搭配)来实现结构上的粘着性。连贯是语篇的无形网络,它存在于语篇的底层,通过逻辑推理来实现语义的连续[2]。语篇的衔接和连贯虽彼此有别,但又互为表里、共同服务于文本意义与蕴涵的传达。Halliday和Hasan从研究衔接手段入手,来探讨语篇的连贯性,他们一再强调衔接手段的重要性,并认为衔接是连贯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因此,Halliday和Hasan的看法是:连贯的语篇必须衔接,衔接能促进语篇的连贯。不可否认,Halliday和Hasan提出的衔接手段为衔接理论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语篇结构的研究开辟了新的前景,然而从整体上看,他们提出的衔接手段更多的是基于语篇表层的静态描写,只是停留在词汇语法层面。朱永生谈到:“Halliday和Hasan提出的衔接理论,可以很好地解释有衔接纽带和衔接链等形式标记的语言现象,而对另外一些语义上连贯但没有形式标记的语言现象却难以解释。”[3]由此,有学者认为,除了Halliday和Hasan提出的显明和表层的形式衔接手段(即照应、替代、省略、连接、词汇复现、词汇同现或搭配)外,还有一种隐涵的和深层的衔接方式,即隐性衔接[4]。所谓隐性衔接,是指语篇抑或缺少形式上一目了然的衔接手段,抑或让人初看后不知所云,但通过人的认知努力或推理之后,能在头脑中形成创造性的衔接纽带,把握语篇的含意,其语篇连贯性能够得以实现[5]。

与其他文学式样相比,汉语诗词语篇的篇幅通常相对短小,往往有字数、行数的规定,要想在有限的篇幅内表现无限丰富而深广的生活内容,诗词往往摒弃日常的理性逻辑,遵循想象的逻辑与情感的逻辑。因此,为了使诗词语篇寓意深厚浓缩,内涵增大,作者一般会选用简洁凝练、含义深远的语言来创作,这也是汉语诗词语篇的重要特征之一;同时,采用高信息密度激发读者的想象力,从而引发读者的审美情趣,实现诗词语篇连贯性的建立。正因为汉语诗词语篇凝练精辟的语言特色和对仗工整的格律要求,我们不难发现汉语诗词语篇常常缺乏必要的形式衔接手段。因而,也有人会怀疑这样的诗词语篇是否会造成不连贯、不能被读者理解和接受等问题。事实却并非如此,虽然缺乏表层衔接方式,但语言精练、言简意赅的诗词语篇的确又是连贯的。这是为何呢?笔者认为,这是因为作者在诗词创作时,使用了隐性的衔接方式,在语篇的组织方式和叙事技巧上进行巧妙设置,从而使读者在阅读诗词时,在头脑中形成创造性的衔接纽带,使诗词语篇的组篇结构紧密相扣,进而实现诗词语篇的连贯性。本文拟结合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一词的文体特点,围绕视角转换、时空切换和情景再现三种隐性的衔接方式,对该词的衔接方式和谋篇布局模式进行分析,以期为该词的赏析和教学提供一个新的切入点。

二、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的隐性衔接

沁园春·长沙

一九二五年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自1911年至1923年,毛泽东曾在长沙学习和从事革命活动长达13年。长沙,既是毛泽东革命生涯的第一站,也是他人生旅程的起始舞台,更是他青春时代的象征,他对这片土地有着极为深厚的感情。毛泽东于1923年4月离开长沙,去当时的中共中央所在地上海工作。1925年9月,毛泽东回到长沙,在即将离开长沙赴广州创办农民运动讲习所之际,他重游了橘子洲,触景生情,唤起了他对曾在长沙那段异彩纷呈、应接不暇的“峥嵘岁月”的回忆,诗兴涌起,激情澎湃,写下了这首词。

词的大致意思如下。时值深秋,我独自一人站立在这橘子洲头,湘江从眼前滚滚向北流去。遥望那远处的群山,通红似火,层层枫林,有如染就;近看那湘江,澄清碧绿,千百只大船,竞发争流。仰望长空,雄鹰正展翅搏击,俯观江水,鱼儿正轻快游动,一切生物在烂漫的秋天里都竞相自由自在地生存活动着。怅然想望这广阔的宇宙苍穹,我不禁要向苍茫大地发问:究竟是谁在主宰着这一切事物的升沉变化呢?昔日里我曾与朋友结伴来这里游览,回想起从前许多不平凡的岁月。那时正值同学们青春年少,风采才华正丰茂旺盛;读书人的意态气概,潇洒豪迈,强劲奔放。评点国事,写出激浊扬清的革命文章,把那些反动军阀一概视如粪土。亲爱的同学们,你们还记得不?那时我们到湘江中游泳,激起的浪涛几乎把飞快行驶的船只都阻挡住了?词中描绘了一幅充满生机、色彩斑斓的湘江秋色图,在洋溢着理想和青春的忆旧中,抒发了作者以天下国家为己任,投身革命洪流,推动革命高潮到来的凌云壮志。全词景物优美、形象生动、色彩绚丽、描写细腻、境界开阔,极富哲理性,给人以崇高的美感。该词虽缺乏韩礼德和哈桑所提及的表层形式衔接手段(如照应、替代、省略、连接、词汇衔接等),但笔者认为,诗人在诗词创作时通过使用视角转换、时空切换和情景再现等隐性的衔接方式,在语篇的组织方式和叙事技巧上进行巧妙设置,使读者在阅读时,在头脑中形成创造性的衔接链,使诗词语篇的组篇结构紧密相扣,有效促进了诗词语篇连贯性的建立。

(一)视角转换

角度原本是电影制作的术语,指摄影机的位置与摄影对象之间的角度,也就是观众的视角,它决定观众从哪个方向去观看摄影对象。通过对角度进行选择,可摄取最富感染力和表现力的方面,从而突出表现对象的外部特征;同时,根据特定内容的表达需求来选取摄影角度,能把人们业已司空见惯的事物表现得异乎寻常、出人意料,从而获得特殊的效果,这是一种视角的转换。在诗词语篇中使用视角转换的表现手法,就像一幅幅图片的转换播放,能在读者大脑的“荧幕”上产生蒙太奇般的视象效果,不仅给人以鲜明的空间感,而且能增强感染力,促进语篇连贯性的建立。因此,视角转换是一种有效的隐性衔接手段。

词的上阕中“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即是视角转换使用的典型范例。诗人伫立在寒秋中的橘子洲头,带领读者从远景至近景,再从仰视到俯瞰来领略湘江一代如画的图景。首先是将视角定位为远望:遥望湘江以西的岳麓山群峦,一层层的枫林像染红了一样。接着将视角转换为近景:近观湘江水面的漫江秋水,碧绿澄清,千百船只竞相疾驶。随后将视角转为向上:仰视天空,雄鹰正展翅搏击。最后将视角转为向下:俯观江水之中,鱼儿正轻盈游动。总之,世界上的生物无不都在这霜天里竞相自由自在地生活着。以上几句由“看”字领头,打开了视角转换的窗口,通过远望、近观、仰视和俯瞰四层转换,完整勾勒出了一幅壮丽、琳琅满目的湘江秋景图。在这一幅图画中,有远景,有近景;有天上的,有水下的;有静的,有动的;有火红,有碧绿,层次井然,色彩鲜明,诗情画意,令人心驰神往。从这幅画卷中,我们隐约看到了火红的岳麓山,望见了湘江千帆竞发,雄鹰展翅高飞,鱼儿轻快遨游,霜天万类竞争自由,真是“不似春光,胜似春光”。视角转换这一隐性衔接手段的使用,将读者置身于一幅动态变换的图景当中,既让读者领略到了如画的湘江秋色图,也有效促进了语篇的连贯。

(二)时空切换

在诗词语篇中,诗人可通过夸张或突出、修改或切割、放大或缩小等手法,将客观世界物象的时空关系打乱,再排列组合,形成某种别出心裁的时空顺序,继而在读者的头脑中产生意想不到的视象审美效果[6]。读者阅读时,跟随作品的叙事情节进行时空的切换,在切换过程中便会形成无形的隐性衔接链条,把作者创设的在不同时空中的叙事情节串联起来,在诗词的宏观时序上保障了语篇的连贯性。

该词上阕记今游,以“独立”开篇;下阕记往事,以“携游”相应。在上阕里,诗人借景寓情,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明丽绚烂的湘江秋景图。通过描写以岳麓山为主体的群山秋日里被霜叶红色包裹的美景和晶莹碧透、风帆竞渡的湘江风光,以及鹰飞鱼翔的生命安详,表达了对革命摇篮长沙及祖国的深邃热爱。上阕主要是作者对诗词创作的“当下”所见所想的具体描绘,描绘的情节是作者写作该词时的“当下”时空,是“今日之游”,由今日之游自然而然又勾起了诗人对往日同游的回忆。下阕便写昔日之游,将“当下”时空自然地切换至往昔时空,带领读者顺畅地过渡到忆想的时空:当时正值同学们青春年少,风采才华正丰茂旺盛;革命的意志与气概已是发挥到了极度;他们常常评论国家大事,挥写抨击反动势力、宣扬革命的战斗文章,而把当时那些看似赫赫不可一世的封建军阀视作粪土,严厉地鄙视和痛斥他们的所作所为。这里诗人将往昔在长沙经历的不平凡岁月比作峥嵘岁月,将其化为一座座峥嵘的山峰,给人以崇高的视觉享受。通过时空切换这一隐性衔接方式,作者把上阕的“当下”时空顺利切换过渡至往昔时空,使读者的思维紧紧跟随作者的步调由“当下”转入过往,使整首诗词的上阕和下阕在宏观的整体时序上紧密相扣,有效实现了诗词语篇的连贯性。

(三)情景再现

情景再现,顾名思义,即在叙事情节的展开过程中生动再现某一历史情景。诗人通过在诗词情节的发展中再现某一历史情景,而这一历史情景势必又与诗词的叙述主题紧密相关,可以恰到好处地对诗人要表达的思想和诗词的主题进行论证和辅佐,因而可看作是一种有力的隐性衔接手段,可增强诗词语篇的整体连贯性。

词的下阕一开始便写道:“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今日重游此地,怎能不触景生情?怎能不引起对那不平凡的岁月及曾并肩战斗过的同志们的追忆?“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就是对“往昔峥嵘岁月”的详细描述,生动再现了当时的不平凡岁月和并肩战斗的生动情景。毛泽东和他的那些同学们个个胸怀大志,忧国忧民,奋发图强,对当时豺狼当道的黑暗社会进行了最深刻、最无情的揭露和批判。他们评点国家大事,写出许多的“激扬文字”,把那些封建势力的封建军阀一律视为粪土一般。当然,情景再现这一写作技巧的使用,并非毫无依据地“信笔涂鸦”,它的选择势必与诗词的主题或叙事的情节有所关联。长沙既然是毛泽东多年活动过的地方,而橘子洲又是毛泽东昔日多次游览的地方,今日重游橘子洲,自然免不了要引起众多往事的回忆。因此,在该词中,情景再现这一写作手法的使用,不仅恰到好处地与诗词的主题紧密契合,而且充当了隐性的衔接方式,有力促进了诗词语篇整体连贯性的建立。

三、结语

对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一词中隐性衔接方式进行梳理,可有效把握作者的叙事风格,厘清该词的文体结构,从而为该词的赏析和教学提供一个新的视角。该词虽缺乏韩礼德和哈桑所提及的表层形式衔接手段,但诗人在诗词创作时通过使用视角转换、时空切换和情景再现等隐性的衔接方式,在语篇的组织方式和叙事技巧上进行巧妙设置,使读者在阅读时,在头脑中形成创造性的衔接纽带,使诗词语篇的组篇结构紧密相扣,有效地促进了诗词语篇连贯性的建立。

猜你喜欢
连贯性湘江隐性
慢性宫颈炎患者采用连贯性护理健康教育的临床价值
湘江渡
Why do we celebrate the New Year?
悠然湘江上
论高中语文隐性知识教学策略
红三十四师浴血奋战湘江之侧
利用“隐性”圆,巧解一类题
刍议隐性采访
新闻报道隐性失实的四种表现
湘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