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 阳(沈阳航空航天大学自动化学院,辽宁 沈阳 110136)
高校辅导员承担的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直接和最有影响力的角色,辅导员的能力建设和提高也是现今高校应当着力关注的。首先,在新形势下,网络的发达,国内国际环境的多变以及多元的价值观,都使得如今的高校学生有着更加开阔的视野和鲜明的个性。这些转变,都给辅导员队伍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辅导员需要时刻保持正确的立场并以此来教育和影响学生。其次,辅导员的日常工作涵盖面很广,因此辅导员也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而这都要求队伍走向专业化和职业化。但当前,高校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建设工作仍然处于初级阶段,还面临着许多的问题和困境。
目前高校辅导员的选聘机制还不是很完善,准入标准也有待提高。“当前绝大部分高校对于辅导员准入要求是:硕士、党员、专业不限。”[1]此项要求的确可以丰富辅导员队伍的专业结构,但同时也让队伍的能力和知识水平呈现出较大分层。事实上,辅导员能够做好学生工作,不仅需要强大的管理能力,还需要掌握大量的知识,包括社会学、心理学、思想政治教育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相关理论等,但从现在看来,由于选入标准在这些方面并没有明确的要求,导致如今的部分高校辅导员在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上有很大欠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的进程。
角色定位清晰,是从业人员做好本职工作,规划发展路线的前提,而在当前的高校中,辅导员事实上兼顾了许多的工作,凡是与学生相关的事情都需要落在辅导员身上。在日常工作中,辅导员不仅需要完成管理工作,还需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学业指导、心理辅导等工作,可以说是需要面面俱到。这使得辅导员这个职位成为了许多角色的融合体,对自身的角色定位越来越模糊。
首先,选聘机制的不完善导致了部分高校辅导员的专业基础薄弱。这部分人没有经过专门的、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知识的学习,因此在利用专业知识解决现实问题上有很大的欠缺。其次,在新形势下,辅导员的专业能力需要不断提高和完善,但由于日常工作很多,导致在职的辅导员没有更多的精力去补充更多的专业知识。最后,由于辅导员职位需要管理的事务繁杂,因此这个职位普遍缺少系统规范的培训,不利于队伍专业能力的整体提高。
目前看来,大多高校出台的考核评价体系还缺乏科学性的评价指标,更多的还是以定量的指标来衡量辅导员的工作能力,例如学生出勤率、思想政治教育次数等,而这些定量的指标恰恰忽略了辅导员实际的工作对学生产生的深远影响。这使得部分辅导员无法从评价和考核中得到激励和满足感,对于职业发展失去了积极性。
建立完善的选聘机制对于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起到了基石的作用。《能力标准》中指出:“辅导员的职业能力内涵包含三大要素:思想道德素质、通用职业能力和核心专业能力。”[2]首先,辅导员必须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和正确的政治方向,具有良好的党性修养;其次,辅导员要具备良好的管理、沟通和学习能力等;最后,从事辅导员工作,应该有一定的专业基础,例如教育学、心理学、思想政治教育等。同时,各高校可以在《能力标准》的基础上,对招收选聘标准做进一步的要求。首先对本校现有辅导员队伍的人员配备进行分析,找到队伍建设中的短板,以此决定选聘人员需要具备的能力,再通过严格的标准和公平的选拔程序来聘用真正需要的人才。
要明确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的方向,必不可少的一点就是要科学的定位辅导员的角色、工作职责和工作目标。首先,对辅导员的工作重点加以明确,按照《能力标准》对职业能力的各项要求,梳理和安排辅导员工作,明确职责;其次,辅导员队伍应该形成自身的一套职业体系,包括人事关系、职业培训、工作考核等,这也能够推动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的发展。
教思政[2014]2号文件《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中明确规定了对于辅导员的培训要求,这也说明了对于辅导员的在职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并且不断提高的能力也是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的重要动力。首先,要加强和完善辅导员在职培养制度,重视对辅导员的专业能力培养和自我发展的激励。其次,对于辅导员的专业能力培训,可以定期开展相关专业的课程和讲座,如教育学、心理咨询、职业规划等,提高辅导员的专业能力和素质。再次,可以根据辅导员个体的特性和偏好,设计更具有针对性的培训,激发其动力和兴趣。最后,可以制定激励制度,鼓励辅导员展示自己的工作或学习成果。
一个科学客观的考核评价体系,是从业人员对所从事工作充满热情和动力的必不可少的因素。现存的考核评价体系,大多都是设立定量的指标而忽略了辅导员这个职位所产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应在现有的评价基础之上增加如科研成果、工作态度、学生反馈等方面的指标,并且需要在评估中注重公平性和公开性,赏罚分明。同时设计辅导员的职业发展平台,制定专业级别或专业资格,让辅导员能够看到未来的发展方向,并通过不断提高自己来达到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