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框架分析理论的《葛底斯堡演说》词文本分析

2018-03-07 00:54李宏德
外语与翻译 2018年2期
关键词:听众框架词语

李宏德

上海交通大学

【提 要】Goffman的框架分析理论是文化社会学的经典理论,广泛用于新闻文本的分析,并被证明行之有效。本文运用该理论分析Lincoln的《葛底斯堡演说》演讲文本,探究其在美国备受欢迎,长盛不衰的原因,并论证框架分析理论在分析演讲文本中的效应。。

1.引言

《葛底斯堡演说》是Lincoln于美国南北战争(1861-1865)葛底斯堡战役结束四个半月后,即葛底斯堡国家公墓揭幕时发表的演说。一般情况下,人们分析演讲都是从演讲文本的语言层面及演讲文本所采用的修辞手法上进行分析,进而论述某些演讲因何成功有效。目前对演讲文本的分析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以定量分析为主。就《葛底斯堡演说》而言,成亚军(2011:52-57)运用文体学中的二元分析方法,从词汇、语法、修辞手段、衔接和语境等四方面作分析,论述该演讲在听众中产生共鸣的原因。本文认为,对语义的研究不能抛开社会文化因素,分析主要用于影响受众的演讲文本同样离不开其蕴含的社会文化因素。因此,从演讲文本所折射的社会文化角度对演讲文本进行定性分析并佐以定量分析是更加有效地方法。基于这一认识,本文以Goffman的框架分析理论(Frame Analysis Theory)为依托,在美国社会文化框架下分析Lincoln的《葛底斯堡演说》文本,探究其在美国备受欢迎、长盛不衰的原因,并论证Goffman的框架分析理论在分析演讲文本中的效度。

2.框架分析理论与演讲文本分析

“框架”(frame)这一概念源自人类学家Bateson(1955:39-51),他认为心理框架是一组讯息,具有意义。1974年,Goffman出版《框架分析》(Frame Analysis)一书,将文化引入社会学,后来再被引入到大众传播研究中,成为定性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观点。Goffman(1974)认为,框架是将社会真实转换为主观思想的重要凭据,也就是人们对组织事件的主观解释与思考结构。框架源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源自过去的经验,另一方面是受社会文化意识的影响。Goffman(1974)指出,框架是元传播层面的资讯,是传播者提供给接受者应当如何理解符号的诠释规则,其“架构分析”部分地建立在这种元理论的基础之上。他认为,人们的日常活动隐含或使用特定的诠释框架,它在特定行动场景下意义自明,欲使原本混沌的情境变得具有某种意义(Goffman 1974)。而“元传播”的概念首先由提出“框架”概念的Bateson在观察动物间貌似打斗的游戏后提出的。它指的是,传播者在传播活动中就如何诠释所用符号而相互传递信号。

Goffman的理论称为“拟戏剧理论”或“戏剧理论”。真诚通常被视为人的美德,但在Goffman看来,我们全都是一些假戏真做、装腔作势的骗子。人一生中的绝大多数时间都是在演戏,目的是赢得观众的认可乃至喝彩,在他人心目中塑造一个自己所希望的形象。框架理论在解释大众传媒方面被广泛应用,并被证明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分析方法。对于大众传媒来说,框架就是一种意义的建构活动,在社会系统中新闻框架是消息来源、社会情境、新闻工作人员等因素互动的结果。“Goffman认为,信息传播者在决定传播或突出何种信息时,会自然而然地受到自己既有框架的影响,在文本传播的过程中运用某一框架进行简单的编排和重复就足以深入受众的记忆。而受众既有框架会在选择性接触和接受信息时影响他们的思想和见识,最终的结果是媒体中充斥着为社会主体所共享和接受的框架,并逐渐让人们习以为常”(见邵培仁、金苗2009:1-10)。演讲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鼓动、号召受众,让受众接受演讲者的观点。演讲文本和新闻报道非常相似,因此,框架分析理论也可以用来分析演讲文本。

如上所述,演讲作为一种交际方式,其目的就是要让受众接受演讲者的观点、看法或建议,从而达到号召、鼓动受众的目的。因此,演讲具有很强的社会性。演讲者要想达到自己的预期目的,就要有意识地引导受众朝着自己的预期目标前进。这样,演讲者就要使听众置于某个特定的框架之内,排除其他框架对听众的束缚或影响。同时,演讲者自己也就如同Goffman“拟戏剧理论”所认为的那样要扮演某种角色,通过这个角色把自己的观点传递出去,影响受众,使受众信以为真,从而接受他的观点。

Goffman的框架分析理论是社会文化框架的理论,本文也在美国社会文化框架下分析《葛底斯堡演说》文本,即美国建国理念社会框架和宗教文化框架。而用于建构或激活这两大框架的是演讲中的相关词语。另外,本文认为,就该现场演讲而言,事实上还有另外两种形态的框架:1.Lincoln发表演讲的地点,即葛底斯堡战场旧址,是一个隐形的框架,是背景化的框架;2.而演讲词激活的是一个显形的框架,是前景化的框架,是绝对凸显出来的框架,前景化的框架和背景化了的框架共同激活受众一系列的心理框架,从而使受众囿于这些框架之中,被激励、感召。根据美国语言学家Fillmore(1982)的框架语义学观点,人们是在词语所激活的语义框架内来理解词语意义。词语唤起相应的框架,或例示的框架元素,这和Goffman的社会文化框架观点基本一致。首先,我们来探讨一下这两种和演讲语境直接相关的框架。

3.《葛底斯堡演说》中的语言在受众方的心理时空框架

李勇忠、李春华(2004:24-29)认为,意义建构主要是框架的建构(constructing frames),框架内成分和成分之间的关系通过跨心理空间建立。……意义总是来自于特定的语境,没有语境即没有意义。如果明示的语境缺席,说话者会根据自己的典型情景知识和话语的缺损值(default value)创造一个与当前话语适宜的语境。Lincoln在《葛底斯堡演说》中就为受众建立一个时空语境,也即一个心理时空框架。

如前文所述,《葛底斯堡演说》是为了哀悼在葛底斯堡之役中阵亡的将士,而该演讲的地点就是葛底斯堡战役的战场旧址,这是该演讲的空间场所。1863年11月19日仍然处于美国南北战争期间,虽然联邦军队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但是,战争还在进行。这是该演讲发生的时间位置。这两个框架,即空间框架和时间框架交织在一起,在受众心里产生共鸣。而后世的读者在读到这篇演讲时,虽然没有亲身经历这样一个现实世界的时空环境,但是Lincoln用词语在读者的心里建构了一个与现实时空无异的心理时空,使他们处于这样一个心理时空框架中,它所产生的影响和演讲时听众所处的现实时空相比毫不逊色:“…Now we are engaged in a great civil war,testing whether that nation or any nation so conceived and so dedicated,can long endure.We are met on a great battlefield of that war…”Lincoln也因此用词语为现场听众,同时也为后世的读者建构了一个心理时空框架,使读者在读这篇演讲文本的时候仿佛身临其境,产生与在现场听演讲一样的效果和共鸣。在这个时空框架下,Lincoln就正如Goffman的“拟戏剧理论”或“戏剧理论”中所指出的那样,扮演了一个出色的演员角色,深深地吸引了受众的注意力,在受众的心里建构了一个《葛底斯堡演说》现场演讲所发生的彼时彼地的心理时空框架。在这个时空框架下或时空舞台上,Lincoln就开始他那名垂后世的演讲——在已经铺垫好背景前进行的演讲。

4.《葛底斯堡演说》中的社会文化框架

“一种框架是在社会知识的基础上产生的,框架的意义在于对给定社会文化人群在特定情景中的可能预期做出说明:应该或者可能出现什么对象,这些对象具有什么特征,这些特征之间又具有什么关系和组织机构(韩晓玲、陈中华2003:1-3)”。Lincoln的演讲体现了这一点。

Lincoln在演讲之初就说道:“…our fathers brought forth on this continent a new nation,...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一下子就将受众拉进美国社会文化框架,使受众囿于这个框架之中。文章开篇即点明美国自诞生之日起就是一个自由平等的国家,自由平等是这个国家奋斗的宗旨,这场战争的目的是保证这个自由平等的国家能够长久存在,为了纪念阵亡勇士,在葛底斯堡建造公墓完全合情合理的。活着的人们不仅要记住这些勇士,更要完成烈士们未竟的事业。下面对此具体分析。

4.1《葛底斯堡演说》所处的社会文化框架

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其先辈移民乘坐一艘名叫“五月花”(May Flower)的船来到美洲大陆,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是为了躲避英国的宗教或政治迫害,被称作“朝圣者”(Pilgrims)。因此,可以说宗教在美国根深蒂固,深深根植于美国人的国民意识之中。美国自建国之初主要信奉清教主义。清教主义起源于英国,在北美殖民地及以后的美国得以实践与发展。清教徒信奉“人人皆祭司,人人有召唤”,主张简单、实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信徒生活。《独立宣言》所宣扬的理念与之密切相关。清教主义对美国的价值观产生深刻的影响,因此,谈到宗教必然会在他们中间产生强烈的共鸣。这是美国人所处的第一个主要框架———宗教文化框架。美国人所处的第二个主要框架是美国社会文化框架。该框架与美国创建者在建国之初所提出的“人生来平等”这一理念直接相关:“We hold this truth to be self-evident thatallmen are created equal…”。而其创建者所提倡的“自由、民主”等观念更是直接源自古希腊的理想。贯穿西方历史的两大精神支柱,即科学民主及宗教对西方人有巨大的影响力。不管实际情况如何,不管西方是否有真正的民主,这种理念却是一个隐形的框架在精神上紧紧框住了包括美国人在内的西方人,成为他们追求的理想或想实现的梦想。Lincoln作为高水平的演讲者正是利用这一点,用语言把受众置于这个梦想的社会文化框架之中。而受众一旦被置于这样一个框架内,他们就会受到这个框架所激活的因素的影响,框架外(也就是被框架排除在外的)因素对他们的影响则甚微。Lincoln的演讲因此在受众以及后世读者心中产生强大的共鸣。萨丕尔-沃尔夫假说(Sapir-Whorf Hypothesis)认为,语言对人的思维产生影响。Lincoln的演说通过使用一些具有强烈内涵的词句使受众产生联想,如开篇的“Four score and seven years ago our fathers brought forth upon this continent a new nation,conceived in liberty,and dedicated to the proposition that allmen are created equal.”使受众一下子置身于美国创建者的理念之中,置身于美国民众所追求的社会文化框架之中,这个社会文化框架内相关的因素也随之一起被激活了。

4.2《葛底斯堡演说》中的词语所激活的社会文化框架及其对受众的影响

框架理论是研究语义的新视角。Fillmore(1982)认为,一个“框架”作为在对语言意义的描写中起作用的一个概念,是跟一些激活性语境(motivating context)相一致的一个结构化的范畴系统。一些词语的存在,就是为了将这些框架知识提供给交际中的参与者,同时完成对框架的范畴化。理解一个文本的过程涉及到搜索或感知框架。框架不是无缘无故产生的,它是靠文本的词汇内容唤起的。所以,Lincoln是一个高水平的演讲家,他正是利用某些能在听众的心理产生丰富联想,或他所希望受众能产生联想的词汇、句子等语言媒介达到其鼓舞听众、激发受众爱国热情的目的。

Lincoln在《葛底斯堡演说》中用了一系列具有丰富社会文化内涵的词语,这些词语能使受众在头脑中产生相应的社会文化联想。又因为这些词语在美国这个特定的社会文化语境中有其特别的含义,就更能在受众心中产生强大的共鸣。演讲开篇就使用father及nation等具有强烈感情色彩的词语,使受众在心理上产生了一种归属感。Father使人想到家庭、责任等。Nation一词在演讲中被频繁地使用5次。这个词意指“国家”,其内涵强调组成这个国家的人或民族,指由人组成的国家。美国虽然强调个人主义,通过使用这两个颇具凝聚力的词,Lincoln在演讲之初就把受众紧紧地聚拢到一起。受众也因此对国家产生了一种亲切感。他通过反复使用nation一词,加强了这种感觉。接着,他又使用了bring forth和conceive。Conceive一词用了2次,其本义为“孕育”,象征新生命的开始,希望的开始。这种隐喻的用法使听众或读者产生一种保护或呵护的想法,使国家一下子变得鲜活起来,有了生命,象征着未来和希望。人们都是为了未来而生活,如果没有希望就不会有生活下去的勇气和力量。因此,每个国民都会对自己的国家、自己的未来和希望贡献力量。接着,Lincoln为激励听众或读者,使用为自己的命运和国家希望而奉献力量的词:dedicate。它激活的是奉献精神。Lincoln在这篇仅仅2分钟左右的超短演讲中共用了6次dedicate,其意在激励美国人的奉献精神,凸显这一价值观。这使我们想起了John F.Kennedy在就职演讲中所呼吁的“Ask notwhat the country can do for you,ask what you can do for the country.”其目的也是激励听众,为国家做出贡献。Dedicate这个词被重复使用,贯穿演讲全文。受众在这个词所激活的框架下,听完或读完Lincoln的演讲,其效果可想而知。美国是一个笃信宗教的国家,在Lincoln那个时代,清教在美国的影响巨大。时至今日,从美国总统就职时手按圣经宣誓及就职演说结束时所说的“God bless you”“God bless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中也看到这一点。所以,有关宗教方面的词汇更会在听众或读者心中产生共鸣,提升责任感、使命感和神圣感。在演讲中,Lincoln使用consecrate2次,hallow1次。这两个词都有很强的宗教意义。Consecrate意为“把……奉为神圣,给……祝圣;奉献,献祭;使就圣职;举行圣体礼使”。Hallow意为“使成为神圣,把……视为神圣”。到美洲大陆的第一批欧洲移民主要来自英国,他们中有很多人是为了逃离宗教或政治迫害而来到被称为“新世界”的美洲大陆的。所以,“自由”一词可以唤起受众的认同感。Lincoln在演讲中使用了liberty及freedom,目的是向美国人说明在葛底斯堡战役及美国内战阵亡的士兵死的崇高,是为了自由而战死的。所以,在葛底斯堡建阵亡者公墓是合情合理的。这些阵亡者不会白白牺牲,活着的人应该继续战斗,完成他们未竟的事业。在演讲最后,他3次使用了People一词,说到:“that government of the people,by the people,for the people,shall not perish from the earth.”这和演讲开始所引用的“Allmen are created equal”相望,互相呼应,在受众的面前展开了一幅令人向往的美好蓝图。

如上所述,Lincoln在演讲中所使用的词语在受众的大脑中构建起了一系列的社会文化框架,激活了受众一系列相关联想。受众囿于这些框架内,产生强烈的共鸣,演讲达到了影响、激励听众的目的和效果。

5.《葛底斯堡演说》对美国后世社会政治演讲框架形成的影响

思想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一个社会文化框架的形成,并最终在某个社团人群中产生重大影响非一蹴而就。框架的形成正如思想的形成一样呈现出连续的特点。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Lincoln《葛底斯堡演说》所信奉的理念可以追溯到美国这个国家缔造者所信奉的理念,特别是《独立宣言》所信奉或宣扬的理念,如“人生而平等”及其先辈移民所信奉的清教思想等。这种理念的传承可以在Martin Luther King的《我有一个梦想》(I Have a Dream),John F.Kennedy的《就职演说》(Inauguration Address)以及Barack Obama的获胜感言(Victory Speech)中得到证实。读一读美国的这些文献和演讲就可以清楚地看到这根无形的线。这根线将过去、现在和未来联系起来。就本文而言,Lincoln的《葛底斯堡演说》本身就囿于美国创建者及先辈移民所构建的社会文化框架内。他在发表《葛底斯堡演说》时,自己就是在这个框架内不自觉地扮演了演员的角色,通过语言将框架内的相关社会文化因素激活,继而又通过语言在听众及读者心中激活同样的社会文化因素。也正是这个原因,受众产生了强大的共鸣,从而使这篇演讲成为美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演讲之一。用Goffman的社会文化框架理论解释这种情况是合理的。

6.结语

如本文所述,Goffman的框架分析理论在分析演讲文本时具有效度。只从词汇、语法结构或修辞手法上分析演讲文本恐怕都是管中窥豹,只见一斑,无法窥其全貌。语言承载着的民族文化思想才是更深层次的东西,也是演讲者所要传递的。优美雄辩的语言固然在演讲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但真正使演讲不朽的是语言所映射的文化思想及理念。Lincoln的《葛底斯堡演说》就是例证。

值得的一提的是,虽然Lincoln在《葛底斯堡演说》中引用了美国创建者所信奉的理念,即“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但是,这一理念在美国相当长的时间内,在Lincoln做此演讲的时代,在演讲发表一百年后,甚至时至今日,仍然是一个美好的梦想。种族歧视、性别歧视以及社会不公等现象依然存在。Martin Luther King的演讲“I Have a Dream”就是明证。所以,他演讲所呼吁的仍然具有现实意义,这也是该演讲长盛不衰的原因之一。

猜你喜欢
听众框架词语
容易混淆的词语
框架
找词语
广义框架的不相交性
让听众“秒睡”的有声书
好太太都是好听众
关于原点对称的不规则Gabor框架的构造
老年听众需要电台长篇连播
基于Hadoop的DDoS检测框架
一枚词语一门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