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红伟, 杨斌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与教育改革的持续深入,寄宿制小学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兴起。关于寄宿制学校的好坏,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其中大家共同关心的话题是寄宿制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国内有些研究者对寄宿制学校的心理健康做了一些相关研究: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生活能力的培养研究[1];寄宿制学校学生心理热点问题及教育对策等[2]。但大部分都集中于农村寄宿制学校,对于城市寄宿制特别是相对教学条件很好、硬件设施较优的所谓“贵族学校”寄宿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研究较少。全面、深刻剖析城市寄宿小学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和成因,对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因此,本研究选取武汉市寄宿小学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针对心理健康中的两个重要结构内容(情绪调控和心理理论)进行调查研究,了解寄宿学校儿童的情绪调控能力及情绪理论发展水平,并探讨其相互关系以及可能的心理和社会原因。
本次调查对象为武汉市两所寄宿小学3~6年级的370名学生,共发放370份调查问卷,回收365份,有效回收率98.64%。男生180人,女生185人。所有学生均为武汉市户口;年龄在8~12岁之间,平均年龄10.02±1.52岁;低年级组199人(三年级101人,四年级98人),高年级组166人(五年级92人,六年级74人)。
1.2.1 心理理论测试工具6个小故事以问卷的形式呈现,3个心理理论任务分别是失言任务、白谎任务、故事理解任务,每个任务包括两个故事。对于故事的理解及分析,能贴近故事人物的心理就能得分,得到的分数越高,心理理论水平越高。失言任务(情感、认知、意图)满分为10分,故事理解为2分,白谎任务为2分。失言理解任务、白谎任务、故事理解任务以及心理理论任务总分的评分者一致性系数均在0.80以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3]。
1.2.2 青少年情绪调节能力问卷采用嵇家俊[4]编制的“青少年情绪调控能力问卷”,该问卷共25题,分为情绪知觉、情绪评价、有效应用情绪策略、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情绪调控、情绪调节反思6个维度。问卷采用6级计分法,在每题中有“完全不符合”“基本不符合”“有点不符合”“有点符合”“基本符合”“完全符合”6个选项,由被试选出符合自己实际情况的一项,分别计1,2,3,4,5,6分,得分越高表示个体的情绪调控能力越强。总问卷的内在一致性信度为0.911,总问卷的分半信度系数为0.812,信度良好。
使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的录入、处理和分析,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以及Pearson相关分析方法。
由于目前尚无相关的小学生心理理论水平和情绪调控的常模标准值,本实验根据每个维度的得分与该维度的总分进行比较。研究结果发现,寄宿制小学生心理理论水平和情绪调控能力总体都在均分以上。见表1和2。
表1 心理理论不同维度的整体情况
表2 情绪调控不同维度的整体情况
对寄宿制小学生心理理论水平和情绪调控能力进行性别及年级的差异比较,结果显示,女生心理理论水平和情绪调控能力整体水平均略高于男生,但心理理论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情绪调控能力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年级学生的心理理论水平和情绪调控能力整体高于低年级学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3。
表3 小学生心理理论水平与情绪调控能力的性别及年级差异分,¯x±s
对心理理论水平和情绪调控能力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发现,心理理论水平与情绪调控能力之间相关系数为0.789,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心理理论”是儿童在身心发育过程中,逐渐产生的可以推测他人心理状态的能力,是个体对自己和他人心理状态(如信念、意图、情绪等)的认识,并由此对相应行为作出因果性的预测和解释。这是一种内在的心理推理系统,使个体能通过自己或他人的观念、幻想等一些无法被观测到的心理活动来解释和预测自己或他人的一些行为[5]。研究发现,儿童心理理论的获得与发展和父母关系密不可分[6];与合作行为呈显著性正相关[3]。研究者们将攻击性行为与心理理论共同研究[7],发现具有攻击行为的儿童和没有攻击行为的儿童在心理理论程度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本研究结果显示,不同性别不同年级的寄宿制小学生心理理论水平发展不一,表现为女生的心理理论水平高于男生,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男女生心理理论发展水平差别不大。可能跟个体的气质特点、家庭教养方式、成长环境等存在关系。但在不同年级的寄宿制小学生之间,心理理论差异明显。这一结果与郑信军[8]的研究结果一致。既往研究表明,儿童心理理论水平的发展一般在8岁左右:王彦等[9]考察了5~8岁儿童解释性心理理论的发展,结果表明,8岁儿童具有比较稳定的解释性心理理论;陈健芷等[10]的研究显示,7岁是使用心理理论能力的关键期,9岁以上儿童已经基本具备使用心理理论的能力;陈友庆等[11]对7~11岁儿童进行了心理状态信息理解与使用研究发现,8~9岁是儿童失言理解和心理状态信息使用发展的转折点。
情绪调控是指通过一定的策略和机制使情绪在表情行为、主观体验、生理活动发生变化的过程[12]。Cole等主要侧重于情绪调控的适应性角度,以个体和社会方面强调情绪调控是一种对社会现实的情绪和个体行为反应的适用[13];有学者认为,情绪调控有内外两个过程并且有个人目的和与个人自身利益密切相关联的心理活动;还有学者认为情绪调控是一种活动改变另一种活动的重要的心理过程[14]。通过他们的观点可知,情绪调控可分为两种:从情绪控制的角度来看,情绪调整是一种过程;从情绪表现的结果来看,情绪调整是一种能力。
本研究结果显示,不同性别和年级的寄宿制小学生的情绪调控能力差异明显。通过对不同性别的个体进行情绪调控的差异比较结果发现,女生的情绪调控能力高于男生,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既往研究发现,女孩比男孩更擅长调节情绪,这种差异在他们年龄较小时尤其明显。然而情绪表现的性别差异,依赖于特定的情绪类型[15]。另外可能是由于社会对男女角色的期望不同以及情绪社会化过程的差异所导致的。本研究结果显示高年级组的学生情绪调控能力明显高于低年级组,这一结果与既往的研究结果一致。Ar kinson等[16]通过研究也提出,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能更多地利用认知策略,以更有效的方式来调节自己的情绪。就纵向而言,情绪调控能力会随着一个人的年龄和社会经历的提高而得到发展,横向比较的话与其他领域也会有不少关联[17]。随着小学生身体和生理的发展,高年级组的学生情绪调控能力高于低年级组,符合个体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伴随思维能力和认知能力的发展,情绪调控能力也会得到应有的发展。家庭环境中家庭成员数量、父母教养方式、依恋关系、情绪表达性、儿童自身特征与父母特征等多因素共同影响着儿童情绪调控的发展[18]。
通过对情绪调控能力与心理理论的相关分析比较发现,心理理论能力与情绪调控能力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关于心理理论与情绪调控之间的关系说法不一,Singer[19]指出,心理理论属于社会智力依赖系统,没有情绪系统参加。Sha may-Tsoor y[20]研究表明,心理理论情绪属于认知移情中的一部分,心理理论与移情在神经的机制与心理学层面,两者发展途径会相互影响。
武汉市寄宿小学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总体良好,学生的心理理论水平和情绪调控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显著提高,女生的情绪调控能力高于男生。寄宿制学校学生的心理理论水平与情绪调控能力相关度较高。
[1] 陈帅.农村寄宿制小学生生活指导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2,117(1):173-175.
[2] 张雨蒙.农村寄宿制小学高年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4,1(3):187-188.
[3] 王晓芹.小学儿童心理理论、合作行为、马基雅维里主义的发展及其相互关系研究[D].江苏:苏州大学心理系,2009.
[4] 嵇家俊.青少年情绪调节能力及其与家庭功能的关系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心理学系,2010.
[5] Car pendale JI,Chandler MJ.On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false belief and subscribing to an inter pretive theor y of mind[J].Child Develop ment,1996,67(4):1686-1706.
[6] 苏彦捷,刘艳春.亲子交流与儿童心理理论的获得和发展:文化的视角[J].心理科学进展,2012,20(3):317-323.
[7] 孟爽.小学儿童心理理论、同伴关系与攻击行为的关系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心理系,2013.
[8] 郑信军.7-11岁儿童的同伴接纳与心理理论发展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4,27(2):398-399.
[9] 王彦,苏彦捷.5-8岁儿童对模糊信息具有多重解释的理解[J].心理科学,2007,30(1),158-161.
[10] 陈健芷,李巍巍.5-9岁儿童在说服行为中使用心理理论能力状况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9,32(2):375-377.
[11] 陈友庆,马晓璐.7-11岁儿童心理状态信息理解与使用的发展特点及关系[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2,10(4):307-312.
[12] 黄敏儿,郭德俊.情绪调节的实质[J].心理科学,2000,23(1):109-110.
[13] 乔建中,饶虹.国外儿童情绪调节研究的现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0,10(2):49-52.
[14] 燕子涵.初二学生情绪调节能力、学业负担态度及心理健康的关系和干预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4.
[15] Gar ner PW,Jones DC,Miner JL.Socialco mpetence among low 2 income preschoolers:E-motion socialization practices and social cognitive correlates[J].Child Dev,1994,17(65):622-637.
[16] Ar kinson B,Totter dell P.Classif ying affect-regulation strategies[J].Cognit Emot,1999,18(13):277-298.
[17] 徐西良.儿童情绪调节能力的研究综述[J].社会心理科学,2012,27(5):33-37.
[18] 谢德光.家庭环境对儿童情绪调节发展的影响[J].重庆与世界(哲学与心理学),2014,31(4):73-77.
[19] Singer T.The neuronal basis and ontogeny of empathy and mind reading:review of literature and i mplications for f ut ure research[J].Neurosci Biobehav Rev,2006,30(6):855-863.
[20] Shamay-Tsoory SG,Harari H,Aharon-Pertz J,et al,The role of or bitofrontal cortex in affective theory of mind deficits in criminal offenders with psychopathic tendencies[J].Cortex,2010,46(5):667-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