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兰凌, 汪晓凡, 李祺, 朱晨, 游江南
健康生活方式是保证身心健康、预防疾病的关键所在[1],对大学生的成长具有积极效应[2]。虽然在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地区和城市地区生活方式的区别在逐渐缩小,但是由于经济基础、生活条件、文化水平等的不同,农村和城市父母对孩子的教养方式仍存在着一定差异[3],导致城乡大学生在生活习惯上亦形成差异。因此,本文通过对比两者在父母养育方式和健康生活方式不同维度的区别与联系,为大学生健康行为教育提供有针对性的建议,正确引导其增强自身抵御外界不良影响因素的能力。
本研究调查对象为512名来自城乡生源的在校大学生。其中,农村生源大学生248人,城镇生源大学生264人,农村生源大学生中男生88人,女生160人;城镇生源大学生中男生80人,女生184人。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问卷内容包括三部分:个人基本信息、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评价量表、简式父母养育方式问卷。
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评价量表由焦建鹏等[4]根据王冬编制的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评价量表修订。该量表包括33个题目,每个题目采用5分制Likert评分标准计分,1表示“从不”,5表示“总是”,分数越高表明该学生该条目反应的健康生活方式评价值越好。量表分为8个维度,包括运动锻炼行为、规律生活行为、饮食营养行为、健康危害行为、健康责任行为、人际关系行为、压力管理行为、和生命欣赏行为。各条目的信度系数介于0.27~0.62之间;8个维度的组合信度的值介于0.65~0.84之间;各维度的效度值介于0.33~0.54之间。
简式父母教养方式问卷由蒋奖等[5]主持修订。该量表由21道题目组成,每个题目采用4点评分标准计分,1表示“从不”,4表示“总是”,其中17题反向计分。包括拒绝、情感温暖、过度保护3个维度,其中拒绝维度6个题目,情感温暖维度7个题目,过度保护维度8个题目。修订后的简式父母教养方式问卷结构效度和效标效度良好,且父亲和母亲部分3个维度的信度系数在0.74~0.84之间。
本研究主要探讨了农村生源大学生和城镇生源大学生在父母养育方式和健康生活方式方面的联系与区别。
由两名硕士研究生进行问卷发放,并向被调查者介绍问卷使用情况,秉持自愿和保密性原则进行调查,问卷由被调查者独立完成,并当场收回。调查者对问卷完整性、逻辑性进行审核。
本研究使用Epidata 3.1软件建立数据集,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t检验和Pearson相关分析。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农村和城镇生源大学生的父母养育方式在父亲情感温暖、母亲情感温暖、母亲过度保护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父母亲拒绝、父亲过度保护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农村大学生和城镇大学生在父母养育方式上的比较¯x±s
农村生源大学生和城镇大学生在压力管理行为、生命欣赏行为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运动锻炼行为、规律生活行为、饮食营养行为、健康危害行为、健康责任行为、和人际关系行为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农村大学生和城镇大学生在健康生活方式上的比较¯x±s
农村大学生父母的情感温暖和规律生活行为、饮食营养行为、健康责任行为、人际关系行为、压力管理行为和生命欣赏行为显著相关(P<0.05),但是与运动锻炼行为、健康危害行为相关性不显著(P>0.05);父亲的拒绝与健康危害行为正相关,和压力管理行为负相关;母亲的拒绝和健康危害行为正相关;父母亲的过度保护与健康危害行为正相关。见表3。
城镇大学生父亲的情感温暖与饮食营养行为、人际关系行为、压力管理行为和生命欣赏行为相关性显著(P<0.05);而城镇大学生母亲的情感温暖和运动锻炼行为、规律生活行为、饮食营养行为、人际关系行为、压力管理行为和生命欣赏行为相关性显著(P<0.05);父亲的拒绝与规律生活行为、健康责任行为、压力管理行为呈负相关;和父亲的拒绝维度不同,母亲的拒绝维度与健康危害行为正相关;同时,父亲的过度保护与人际关系正相关,而是母亲的过度保护与压力管理行为正相关。见表4。
表3 农村大学生父母养育方式与健康生活方式的相关性 r
表4 城镇大学生父母养育方式与健康生活方式的相关性 r
通过比较表3和表4可以看出,农村生源大学生和城镇生源大学生在母亲情感温暖与健康生活方式的各个维度上表现相近,但在父母亲的过度保护方面,两者差异较大。而父母的拒绝维度上农村大学生与健康危害行为呈正相关,城镇大学生与规律生活行为呈负相关。
分析发现,农村和城镇生源大学生父母养育方式在父亲情感温暖、母亲情感温暖、母亲过度保护方面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通过同卢勤[6]研究比较发现,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可能是性别因素。对来自农村和城镇的男性大学生来讲,其在父母亲的情感温暖方面差异表现并不显著,但对女性大学生来讲,农村和城镇大学生却存在明显的差别。因此,当不区分性别时,研究所得结果差异显著。其他可能的影响因素是教育方式。农村父母对于孩子的日常教育还奉行原来的“棍棒教育”,仍然坚持认为只有严格要求,才能让孩子走出农村,有所成就;生活在城镇的孩子,经济条件好,物质生活水平高,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父母会更加溺爱子女,这就造成了两者在父母情感温暖方面表现的不同。这一结论与马伟娜[7]研究结果一致。
研究发现,农村大学生和城镇大学生在压力管理行为、生命欣赏行为方面存在显著差异。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可能是两者生活环境存在差别。城镇大学生自幼成长于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在父母的教导下更早学会了如何应对压力,但生活在农村的大学生,生活节奏慢,竞争压力小,处理压力的能力就相对较弱。在生命欣赏行为方面,由于父母文化水平不同、培养环境存在差别,两者对生命价值的追求就会存在显著差异。但在运动锻炼行为、规律生活行为、饮食营养行为、健康危害行为、健康责任行为和人际关系行为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能是因为当经济水平提高后,基本的物质、文化需求都能得到满足,大部分学生开始接触吸烟、酗酒等健康危害行为是在进入大学校园之后。这也印证了高其法[8]的研究观点,他认为许多影响人类健康的疾病是个体自身选择的结果,个体在饮食、运动、吸烟、饮酒等方面的不良行为是疾病重要致病因素;同时,这也与张栓虎等[9]的研究结论相似。
农村与城镇大学生在母亲的情感温暖和健康生活方式各个维度相关性所得结果相似,表明不论是农村大学生还是城镇大学生,母亲的关心与爱护更有利于他们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这一结论与杨静[10]的研究结果相一致。
城镇大学生和农村大学生在父母亲的过度保护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城镇大学生父亲的过度保护与人际关系行为呈正相关,母亲的过度保护与压力管理行为呈正相关。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与自信程度不同有关。大部分生活在城镇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集中了父母全部的爱与呵护,长期生活在这种氛围里,自信心就会提高。La mbor n等[11]也认为溺爱型家庭的青少年具有较高的自信水平,当自信水平提高后,在处理压力和人际关系的时就会更加游刃有余;并且大部分城镇父母对于子女的教养都是过度保护,这样,当他们与其他孩子作对比时,就不会认为自己是受到了过度保护。同时,张运红[12]的研究结果显示,父母越对个体采取情感温暖和干涉的教养方式,个体的心理弹性水平就越高,所以,城镇大学生父母的过度保护就起了正向促进作用。而农村大学生父母的过度保护与健康危害行为的正相关,可能原因是因为农村家庭孩子较多,对单个孩子的关注度不高,当子女与同龄孩子作比较时,会认为自己父母的过度保护是一种干涉,由此激发起他们强烈的反抗心理,所以,对农村孩子而言,父母的过度保护具有负向影响。这一结论与沈鉴清等[13]研究结果相致,认为父母对子女采取过分保护的行为,易助长子女对父母的依恋且限制了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而过分干涉、严厉和惩罚的态度易使子女产生抵触情绪,伤害孩子的自尊心。这样让他们更容易采取健康危害行为。而城镇大学生父亲的过度保护方面所得结果与闫瑞红等[3]的研究结果相反,可能是因为调查对象区分了城镇大学生和农村大学生。
城镇大学生父母亲拒绝与规律生活行为呈负相关,农村大学生父母亲拒绝与健康危害行为呈正相关,这与潘雯等[14]的研究结论一致,认为不良的教养方式易给青少年身心带来不利影响。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在计划生育政策下城镇更多的是独生子女,同样在面对拒绝的时候,城镇孩子只要采取不按时吃饭、熬夜等行为父母亲就会同意他们的要求,农村的孩子则要采取吸烟、酗酒等更加激烈的行为才能吸引父母的眼光,达到自己的目的。
通过比较农村和城镇生源大学生父母养育方式与健康生活方式的相关性,可以得出,无论是城镇大学生还是农村大学生,父母的情感温暖都有利于大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拒绝和否认都不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两者的不同之处在于:对于农村的父母,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应该更加开明和民主,多让孩子自己拿主意;但对于城镇的父母,在教育过程中要学会充分保护子女,这样才能不断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因此,我们只有通过区分农村和城镇父母的养育方式,才能更好地促进大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本研究尚存在一些不足,虽然通过探讨农村和城镇生源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与父母养育方式的相关性得到了一些有意义的发现,但是否存在着自我概念、心理控制源这样的中介变量影响着农村大学生和城镇大学生父母养育方式与健康生活方式,还有待进一步深入探讨。
[1] 魏晓敏,丁园.上海市青年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素养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健康教育,2015(11):1011-1013.
[2] 付志华.健康生活方式对大学生健康的积极效应[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2(7):62-66.
[3] 闫瑞红,雷璇,张澜.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健康行为的关系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0,13(22):2507-2512.
[4] 焦建鹏,王冬.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评价量表的修订[J].中国卫生统计,2013,30(5):654-657.
[5] 蒋奖,鲁峥嵘,蒋苾菁,等.简式父母教养方式问卷中文版的初步修订[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0(1):94-98.
[6] 卢勤.城乡父母养育方式与大学生自我概念的关系研究[J].心理学探新,2009,29(112):77-82.
[7] 马伟娜,秦艳.中韩大学生父母养育方式与自我效能及其相关性比较[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7,15(6):606-608.
[8] 高其法.不确定性和认知偏差对健康行为转变的影响研究[J].健康管理,2014,17(30):3734-3737.
[9] 张栓虎,郭丽.安阳市青少年吸烟与危害健康行为关系[J].中国公共卫生,2017,33(5):729-733.
[10] 杨静.社会支持在贫困大学生父母养育方式与心理健康间的中介作用[J].中国学校卫生,2016,37(7):998-1004.
[11] Lambor n SD,Mounts NS,Steinber g L,et al.Patter ns of co mpetence and adjust ment among adolescents from authoritative,authoritarian,indulgent,and neglectf ul families[J].Child Develop ment,1991,62(5):1049-1065.
[12] 张运红.大学生心理弹性与父母养育方式的相关分析[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2,10(7):134-135.
[13] 沈鉴清,吴惠娟,赵梅青.父母养育方式对儿童行为和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6,14(2):133-135.
[14] 潘雯,杨晓丽,徐文明,等.不同性别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与父母教养方式关系[J].中国公共卫生,2016,32(3):366-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