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冬梅
摘 要:学生在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时经常出现只粗略读一遍题目,不作深入思考,就盲目地凭着感觉做题的现象。这是由于缺乏良好的解题思维习惯以及思维品质的原因。学生的解题能力只有在题海战术、死记硬背的机械记忆中才能培养,这与当前的素质教育理念格格不入。
关键词:解决问题;读题;分析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解决问题这样一类的题型对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开发学生智力、发展学生思维起着积极的作用。但是,经过几年的低年级数学教学实践,我发现学生在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时经常出现只粗略读一遍题目,不作深入思考,就盲目地凭着感觉进行解答的现象。这是因为在实际教学实践中,有不少的老师(尤其年轻教师)过于强调让学生怎样“解题”,却忽视了如何引导学生“读题”。如:在引导学生说说自己对题意的理解、理清解决问题的解题思路、筛选需要解决问题的重要信息、确定在做完题目之后是怎样进行检验等过程中,由于缺少对解题思维习惯以及思维品质的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只滞留在题海战术、死记硬背的机械记忆中,这与当前的素质教育格格不入。
解决问题是由情节和数量关系两个部分交织在一起组成的。审题过程就是要审清题目的情节内容和数量关系,知道要解决的问题讲了一件什么事情,事情的经过是怎样的,能从故事情节中找出已告知的数学信息和需要解决的问题,使题目的条件、问题及其关系在学生头脑中建立起完整的印象,为正确分析数量关系和解决问题创造良好的前提条件。具体做法如下:
一、圈画信息,读懂要求
解决问题时,首先要明确题目的要求。从一年级开始我就着力指导学生学会读懂每道题的要求,做到读、想、画、做。“读”就是认真读题,初步了解题意。由于一年级学生的年龄小,而且不认识的字比较多,读题有一定的困难,可以由老师先做范读。然后让学生跟读、复读。最后逐步放手由学生自己读题。鉴于此,每次当学生读完题目后,我都会让学生想一想:这道题让我们做什么事?做这件事需要什么数学信息?用横线或其他符号标注圈画出来。最后让学生说说自己对该题的理解。
二、仔细推敲,学会看图
由于低年级阶段学生的抽象思维非常缺乏,还须凭借具体事物或一定的图像来进行逻辑推理,因此,在教材上出现了图画式解决问题、表格式解决问题以及圖文结合的解决问题,这需要教师教会学生看懂图意,提高理解图所表达内容的能力。
对于图画式解决问题,我是这样处理的。如:在教学一年级第一学期初步学习整体与部分关系的解决问题时,出示图画后,我引导学生:“说说你都看到了什么?”指导学生用规范的语言说出:“左边有3个圆,右边有3个圆。”并引导学生想想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会说出:“一共有几个圆?”接着继续引导看图问:“这幅图还可以怎样看?”有的学生会说出:“一共有6个圆,左边有3个,右边也有3个。”……这样在一次次的引导下,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图,培养了学生多角度观察、思考问题的能力。
对于图文结合的解决问题,则是采取“看—标—说”的步骤引导学生观察。“看”是看清图上画了什么,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标”指把从图中找到的数学信息画出来,并标上序号。“说”是让学生根据理解把图意完整地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三、列式计算,检验答题
对于解决问题,很多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同学,写完算式之后,不管自己做得对不对,都不会再去看第二遍。如果老师要求检查,学生会粗略地看看自己写的算式,不能做到与要解决的问题联系起来,这说明学生不会检查。针对这种情况,我是这样引导学生的:看着自己列出的算式,对照着找出相对应的数学信息。如:根据题意,学生写出了3+4=7,我会让学生说说3表示什么意思?学生会告诉我:“有3个小朋友在做游戏。”“4是什么意思呢?”“又跑来4个小朋友。”“为什么用加法计算呢?”“做游戏的小朋友和刚刚跑来的小朋友合在了一起。”“7表示什么意思呢?”“他们合起来以后,一共有7个人。”……
此外,教学解决问题一类题型时,教师要善于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面向全体学生,特别要“偏爱”后进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愿望。当然,在教学中要想有效地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还需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因人而异,改革教学方法,采取科学有效的手段。
实践证明,这些做法对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了较大的帮助。这需要教师在初始阶段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按照“读题、圈划推敲信息、检查时算式和题目信息相结合”的步骤解决问题,长久坚持下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读题审题能力甚至思维能力都有了很好的锻炼和培养,同时也为将来下一步的学习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卓燕芳.优化教学策略 让数学课堂更精彩[J].教育,2018(30).
[2]王明利.小学数学高效教学策略探讨[J].科普童话,2018(30).
[3]赵巧巧.探究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8(30).
编辑 高 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