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洪文
摘 要:古诗文是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艺术文化瑰宝,其具有凝练含蓄的特点,并且具有广袤深邃的诗文内涵,可以发挥良好的育人功能。小学生正处于稚嫩的发展阶段,从小抓好学生的古诗文学习,可以有效培养其良好的语文素养,同时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可以帮助小学生塑造良好的品质。主要依托于长春版教材,探讨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传统文化;古诗文;教学策略
以往的小学古诗文教学存在教学效率低的问题,即便古诗文在教材中始终占据着一定比重,也依旧作为一个教学的难点问题而存在,小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甚至出现了下降趋势。但是古诗文承载着丰富的传统文化,是让小学生接受文化艺术熏陶的重要手段。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该积极对古诗文教学方法进行创新。
一、古诗文的教学价值
首先,古诗文凝聚着古代诗人智慧的结晶,在韵律、意境、哲理以及情感方面都融入了古诗文之中,使得古诗文蕴含着浓浓的审美元素。因此,古诗文教学具有提高学生审美情趣的重要作用,让学生可以对语言文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使其在享受语言美的过程中,受到情感的启迪,帮助学生树立起积极健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其次,古诗文中的事物与情境都蕴含着诗人的丰富思想情感,许多诗人都没有将其直白地表达出来,这就需要学生走进文本,与诗人对话,在自主探究和自主联想的过程中体会其中的思想情感,从而获得情感共鸣,也有利于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其自主探究能力[1]。最后,古诗文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将其融入教材中,可以将其中蕴含的传统文化传达给受教育者,有利于学生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与个人素质水平。
二、小学古诗文的有效教学策略
(一)生活化教学与古诗文教学相结合
生活化教学是当前比较新型的教学法,将课堂教学与生活化原则相结合,可以有效提高语文课堂的效率。而且生活化的教学特征符合小学生认知能力较弱、形象思维比较明显的特点,使得生活化教学法可以成为改进古诗文教学的重要教学手段。而古诗文也是一种文学作品,学生阅读文本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对作者进行了解的过程,从中体会诗人创作诗文时的心境,并且了解诗人当时的时代背景。而将生活化教学法与古诗文教学相结合,可以让学生将诗人所处的生活背景与自己所处的生活背景进行对比,可以明显体会到现代生活的美好,反过来又可以让学生理解诗文中的情感及其意境[2]。
比如,《回乡偶书》这首诗描述了作者还乡时的情境,教师可以引导小学生自己想象一下一个少年离家、老了才还乡的人回来村子里,然后有孩童笑问老人家是从哪里来的场景。这个情境具有生活化的特点,可以让小学生快速走进情境中,畅想更丰富的画面,感受诗文的内涵,体会作者当时还乡时的思想情感,同时也感悟当时作者所处生活环境的无奈与心酸。通过联想,小学生还可以感悟作者数十年没有回乡时的思乡之愁,而如今回到了家乡,内心产生了物是人非的浓浓感慨。
(二)多媒体技术与古诗文教学相结合
许多古诗文作品都蕴含着绝美的意境,但是小学生对外界的认知不足,生活经验也很少,即便对很多事物充满好奇心,却也很难想象自己没有见过的事物。而多媒体技术则可为小学生呈现生动直观的画面,不管是否在生活中有类似的经验,学生的注意力都很容易被吸引過去。而古诗文在语文教学中属于一个教学难点,利用多媒体技术展开教学,可以降低对古诗文的理解难度。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的这些优势,辅助古诗文课堂教学。例如在《望庐山瀑布》一诗中,利用多媒体影音功能,可以播放生动的瀑布画面,让小学生直观地理解“飞流直下三千尺”的绝美意境,然后融入这个意境之中,了解古诗文更多的知识内容。对于多媒体视频中没有播放到的画面,学生可以结合这首古诗,展开自己的想象,描绘更大更广的画卷,感受这首古诗中蕴含的美,体会作者恣意汪洋的情怀。
(三)挖掘古诗文的隐性文化
在当前的古诗文教学中,许多教师都只是单纯地将诗意解释当成是一种知识传授,并没有意识到其中蕴含的育人功能[3]。因此,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下,古诗文的教学效率迟迟难以得到提升。这就要求教师充分挖掘古诗文中蕴含的隐性文化。比如在《江雪》这篇古诗文中,教师若只是阐述诗意,只能让学生理解到一个老翁在不良的环境中孤零零垂钓的画面,却不能帮助学生理解其中简练淡雅的文体风格,也很难让学生理解其中感情真挚的生活味道。教师应该挖掘其中的隐性文化,提高学生的内在品质和个人修养。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古诗文的教学现状不容乐观,要求语文教师重视古诗文的优化教学,采取创新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可以获取更多的知识,并且体会到更多的思想情感,在良好的古诗文化熏陶中,提高自身的品德与情操,实现古诗文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明娟,韩先娟.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8(14):96-102.
[2]董涛.浅析小学语文古诗文教材选编及教学[J].才智,2017(25):198.
[3]李耀辉.关于小学语文诗文教学的思考[J].学周刊,2016(8):155.
编辑 杜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