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时代大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的战略意义

2018-03-06 12:47黄守星齐斯寓
职业时空 2018年6期
关键词:工匠精神大学生

黄守星 齐斯寓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推进以制造业为重要标志的经济转型升级,需要造就一支具有工匠精神的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及其后备军。全球化开放多元的市场经济新时代,赋予了“工匠精神”新的内涵。因此, 加强新时代大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不仅是推动中国制造迈向中国创造、培育民族品牌和大国工匠、振兴民族消费的需要,更是打造强化工业文化自信、保证大学生健康成才的需要。

关键词:中国创造; 工业文化自信; 大学生; 工匠精神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这标志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时代。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实现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需要建设一支具有工匠精神的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作为培养制造业劳动者后备军和“大国工匠”摇篮的高等学校特别是理工科院校,在经济运行市场起决定性作用。如何认识大学生尤其是理工科大学生的工匠精神,必须引起高校乃至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一、“工匠精神”的新时代内涵

随着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奋进,“工匠精神”一词先后写入了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和2017党的十九大报告,并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热词。许多学者自“匠士学位”创始人聂圣哲教授首先提出工匠精神后,对这一概念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对其内涵与外延予以不断拓展,已成为一个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要求的“爱岗敬业诚信友善”密切相关的概念,并成为新时代弘扬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的“铁人”精神,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两弹一星”精神,信念坚定、披荆斩棘的“天眼”精神,甚至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奋斗观”的现实体现,更成为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等时代精神的重要内容,概括起来其时代内涵应包括以下核心要素:爱国敬业的境界;吃苦耐劳的品质;责任担当的勇气;持之以恒的情怀。

二、大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的战略意义

(一)大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是打造强国工业文化的人才基础

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能够成为文化的产品,无论是物质产品还是精神产品,都是经过历史验证、对人类进步发展具有重要价值的产品,无不凝聚着“工匠精神”。从这个意义上讲,弘扬中国“工匠精神”就是弘扬中国文化。同时“工匠精神”是现代工业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工匠技艺和品德在传承中形成的文化,也是人们普遍的职业和工作伦理,是敬业奉献精神的集中体现,更是现代工业制造的灵魂。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仅需要大批科技专家,也需要千千万万能工巧匠。打造工业强国不能仅靠工业科技及装备水平等硬实力,还必须拥有包括管理制度、价值体系、行为准则、产品标准、精神理念乃至游戏规则等在内的工业文化。要从根本上使中国经济由大变强,由跟跑变领跑,必须要形成与经济发展并驾齐驱、保持长盛不衰的强国工业文化和工业软实力。而强国工业文化建设,“打造中国工业精神”,必须在吸取我国传统优秀“匠人文化”的基础上,传承和弘扬“铁人精神”“航天精神”“天眼精神”“珠港澳大桥精神”,借鉴国际先进文化兼收并蓄,创新工业发展理念,建立符合时代特点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工业文化理论与实践体系,并融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全过程,规范道德行为、提升价值支撑、凝聚发展共识、引领企业方向,以保证民族工业的繁荣强盛。大学生不仅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更是制造业科学技术的承载者,文化精神的传承人,他们对“工匠精神”的认知、感悟与体验、践行,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和新时代面向未来强国工业文化的形成。因此,弘扬 “工匠精神”不仅是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激发大学生爱国热情和创造精神的主要内容,是推进伟大工程的强大动力,也是为世界应对资源短缺、能源危机、人口膨胀、环境恶化等难题,提出中国方案、中国模式的重要支撑;加强大学生特别是理工科大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是传承中国工匠文化、强化文化自信,打造时代强国工业文化,增强大国工业软实力的时代需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高校特别是理工科大学必须把工匠文化和强国工业文化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校园图书馆、教室、实验与研究室等有形建筑物的设计造型上要体现自身专业、学科的文化特色,塑造工匠文化意蕴,加强师生“工匠精神”的熏陶。更要在人文传承塑造、学校制度建设、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第二课堂活动等无形的标志上体现 “匠人文化”和强国工业文化的特色,使学生学习生活沐浴在充满浓郁“工匠精神”的校园文化氛围之中,并把“匠人”思想和强国工业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高校尤其是理工科大学生的行为习惯和自觉行动,成为他们今后工作生活的基本准则。

(二)大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是实现“中国创造”锻造大国品牌的现实需要

“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这既是中国制造的行动指南,也是中国制造走向世界的关键目标和举措。随着第四次科技革命的推进,创造、质量和品牌已成为经济发展支撑的大势,以质量、品牌抢夺经济发展制高点,提升核心竞争力已成为全球共识。伴随“中国制造2025”宏伟战略的实施,企业和工程界以及政府部门都认识到“工匠精神关乎中国制造业的生存和发展,关乎‘三步走制造强国目标的实现”。目前虽然我国科技前沿领域赢得了许多突破性成就,如高铁、网购、支付宝和共享单车被在华外国青年人称为中国的新“四大发明”,在“墨子号”卫星、“中国天眼”、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超级计算机等世界科技前沿填补了空白甚至领跑世界,被外媒称为“中国的科学革命”。但我们必须清醒的看到,同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相比,我国许多关键技术受制于人的格局还没有根本改变,科技基础仍然薄弱,科技原创能力依然存在很大差距,代表国家竞争力的国际著名品牌更与我国国际经济大国地位极不相称。按照韩国发布的国家品牌竞争力排行榜,中国在全球排名仅为第五,在世界品牌500强中美国有239个,中国仅有21个。抓住我国成为世界制造中心的历史机遇,加快建设科技、质量、经济世界强国,由“中国制造”转变到“中国创造”,是实现强国梦的现实选择和迫切要求;而实现这一转变必须培养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领军人才、青年才俊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向科技要原动力、靠品牌占高地、用质量筑基石。这就需要高等教育尤其理工类院校加快培育作为生产力第一要素的具有“工匠精神”的優秀人才,为中国制造迈向中国创造提供精神动力和智慧源泉。但当前由于知识结构偏狭、素质教育失衡、价值观与伦理教育缺位等原因,致使一些大学生存在责任担当意识不强、创新创业后劲乏力、服务观念低下、立德意识淡薄、思维严谨性弱化等问题。所以,作为承担培养中国制造业从业者,特别是关键技术岗位人才“供应商”的高校尤其理工科院校,如何承载“智力产品”的工匠精神,直接关系着制造业产品的质量,是未来中国制造冲刺世界品牌的关键,亟待需要加强大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与普及,并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加以强化。因此,首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和教书育人的大学教师更需身体力行具备严谨求实、一丝不苟、敬业奉献的 “工匠精神”,用自己的行为言传身教,影响和感染学生,并把“工匠精神”与工程伦理贯穿在教学科研工作特别要渗透到专业与理论课及实践教学的全过程,加强大学生“工匠精神”与工程伦理的传授与培养,为强国梦的实现造就千千万万基础扎实、技术过硬、甘于奉献、敬业专注、务实创新的建设者大军。

(三)大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是确保大学生健康成才的内在条件

人才学上把科学技术工作者包括个人性格、兴趣、动机、意志、情感甚至伦理道德的世界观方法论等精神气质称之为人才成长的“心理品格”,而“心理品格”是人才成长和发展的内因,无论对人的思想品德和思维活动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并成为促进人才追求真理发展才学的巨大精神力量。同时,从人才成长历程和成才环境来看,大学阶段凭借学校高水平师资、现代化仪器设备、开放的网络信息、丰富的图书资料和浓郁文化氛围的“肥沃土壤”与优越条件,学生经过严格正规训练,毕业后正处在人才创造的最佳年龄区域25-45岁,可以纵横驰骋有望迅速成才。此外,“工匠精神”还是大学生在浮躁纷繁的都市里,互联网环境下,做好“舞台”设计,雕刻人生、锤炼心性、立志成才报国,实现人生梦想不可缺少的精神支柱。更是作为制造业生力军的理工科大学生启迪智慧、强化责任、实现跨越、提升个人精神追求、完善职业素养、实现个人成长进步的重要指引。今天的在校大学生,明天将走出校园步入工作岗位,会影响一个团队甚至整个社会。因此,在新时代加强大学生特别是理工科大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不仅是他们自身健康成长成才的必然需要,也是中国制造前行的精神源泉,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发展的品牌资本甚至是全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尺。所以,在新形势下高校和教育管理部门乃至全社会,都必须形成共识。采取相应对策,不仅学校自身对人才培养模式、教材、课堂和实践教学及管理上进行必要的改革,而且要健全政府参与下的校企合作机制,全方位加强大学生“工匠精神”培养体系建设,并严格执行,强化督导,确保实效,不断优化大学生成才环境,为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保驾护航。

(四)大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是新时代造就领军人才和“大国工匠”必然选择

实现中华民族的强国梦不仅需要具有“工匠精神”的制造业从业者,更需要造就具有大国胸怀、世界一流、具有 “工匠精神”的千千万万领军人才、大国“工匠”和科学家,而且“工匠精神”更是成为上述一代工程“大师”必备的精神特质,也是大国品牌成长的“生态环境”。在中国的历史上流芳千古的能工巧匠,不只是因为他们技艺超群,更是因为他们有令人敬佩的超乎常人的“匠人”精神和创造性品质。古代土木建筑的祖师爷鲁班创造发明了曲尺、墨斗、刨子,奚仲造车,虞驹作舟等等,他们不单是因模仿和手工技巧,而且都具有匠人精神和创造性思维特质而闻名于世;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铁人王进喜、航天功臣戚法轫、当代“毕昇”王选、全球领先的华为创始人任正非,以及震惊世界的珠港澳大桥岛隧工程总工程师林鸣及其率领的数千建设大军,在他们的身上都体现了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坚守执着、自信着谜、创新奉献、勇敢担当的“工匠精神”。正是他们让中国制造重新影响了世界,实现了中国技术中国智慧的世界突破。这些大师、大国工匠乃至大国品牌的铸就,都需要强力的“工匠精神”作支撑,而他们“工匠精神”的形成和发展不是一蹴而就,大多是从学生时代培养、工作中磨练,重任下激励与铸就的,因此,理工科院校必须通过教学、实验、工程实践等环节,重视和精于大学生“工匠精神”的灌输与训练,并安排大学生参加教师科研课题研究全过程,加强他们在校期间“工匠精神”基本功训练,为未来承担国之重任、打造国之重器奠定坚实的基础。

(五)大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是加快我国产业转型升级满足国内消费的重要举措

如今我国虽已成为世界制造中心,但在全球制造业的四级梯队中,中国还处于第三梯队(中低端制造领域),制造业大而不强、产品档次低、自主创新能力弱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与此同时,随着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和现代化建设新目标的实现,国民收入得到了持续增长。有经济学家预测,到2025年中国将步入高收入经济体行列,国内需求结构正在向高端化升級。如果我国制造业不能尽快完成由中低端向中高端领域的转型提升,国内消费结构升级产生的巨大需求将无法转化对国内经济增长的拉动,反而将更多地成为对国外高档产品的需求。而加快我国制造业向中高端领域转型提升、生产更多的高级产品以满足国内需求,迫切需要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各类劳动大军,承担起这样的历史重任。而且,当代大学生不仅是未来制造业的从业者,也是国人消费的主导引领者,他们的行为举止直接关乎未来的行业甚至整个社会,这一群体的消费时尚与生活理念对产品生产的拉动和更新换代影响巨大。为此,必须在大学特别是理工科大学校园大力倡导支撑“工匠精神”的质量、精品意识;提振师生消费国货、自尊爱国的心理;树立质量第一国家致上,振兴民族自信心的大国形象;厚植市场竞争土壤、打破市场垄断,遏制媚外文化的蔓延,强化大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与熏陶。首先高校教师要把每份教案、每堂课、每个实验及课题设计都要“精雕细琢”,力求成为“精品”,而且对学生参加的每一项实验、科研及校园第二课堂和社会生产实践等第三课堂活动的每一个具体环节都要认真规划、周密安排、从严要求,并加强学生勤奋刻苦、一丝不苟、脚踏实地、务实创新工作态度的培育,为成为具有“工匠精神”的新时代人才打下良好基础。同时学校要根据现代大学管理的要求,健全师生精益求精、执着专一、激励创新、奖优汰劣、惩罚伪假、严格监管、规范执法的管理制度,形成务实戒空、崇赏人才、褒奖贡献、惩恶扬善、抑制浮躁、明辨是非的价值取向。用合理、规范、科学的制度安排,激发师生的进取心、责任感,为大学生“工匠精神”的养成创造制度基础。

参考资料:

[1] 中国共产党十九大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 沙坪坝,冉兰.用工匠精神铸就梦想[ED/OL].重庆文明网,2017-11-14,htt://cg.wenming.cn/wpsp/2017-11-14-4487760.shtml.

[3] 郑翔瑜.新时代共产党人的“奋斗观”[N].中国青年报,2018-04-09(02).

[4] 梅景辉.文化自信的价值维度[N].光明日报,2018-04-09(15).

[5]  黄君录.高职院校加强“工匠精神”培育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6,(8):50-54.

[6] 可可.习近平总书记“三个转变”重要指示在质检系统引起强烈反响[EB/OL].中国质量新闻网.2014-05-15.

http://www.ce.cn/cysc/00/27/yd/201406/30/t20140      630-3066604.stmI.

[7] 何箐,郭丽杰,赵仁.工科大学生工匠精神的养成路径研究[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17,(12):51-58.

[8]  叶乐峰.科学家要解好新时代科学“方程”[N].光明日报,2017-11-23.

[9] 王新哲. 培育工匠精神,建设制造强国[EB/OL].人民网,2016-07-28.http://finance.peop1e.com.cn/n1/2016/0728/c1004-28592893.htm1.

[10] 胡景谱,易显飞.工科专业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现状与路径[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17,(7):138.

[11] 王康,王通讯.人才知识手册[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

[12] 王星.我们需要怎样的工匠精神[N].光明日报,2018-06-09(10).

猜你喜欢
工匠精神大学生
第29届世界大学生 冬季运动会精彩掠影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
新学期大学生网球装备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