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DS的就业指导方法探索

2018-03-06 02:56钟晓君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8年11期
关键词:生涯规划就业指导

钟晓君

摘要:文章以天津外国语大学国际传媒学院的学生为调研对象,以SDS为切入点,利用霍兰德的人职匹配理论,引导学生发现和确定自己的职业兴趣和能力特长,探讨了作为就业指导主力的辅导员如何在就业指导课程和具体工作中更好地引导大学生进行生涯规划,为将来的就业择业指明方向。

关键词:SDS;人职匹配;生涯规划;就业指导

一、研究意义

SDS(The Self-Directed Search,《职业自我探索量表》)能够从不同侧面反映被测试者的性格特征、能力倾向、心理状态等,有利于就业指导教师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指导工作。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校在大学就业指导中使用该测试,其效用也已经被广泛认可。

本校就业指导工作的主要承担者是辅导员,担任了绝大部分学生的就业指导课程。但现阶段指导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因此,本课题旨在以SDS为切入点,利用霍兰德的人职匹配理论,引导学生发现和确定自己的职业兴趣和能力特长,从而更好地作出生涯规划、为将来的就业择业指明方向。

二、研究方法

(一)横向比较法和纵向比较法相结合

横向比较法是指以空间为坐标,对同一时段不同年级的大学生进行比较的方法。纵向比较法是指以时间为坐标,对同一批大学生在不同时间里的发展变化进行比较的方法。本文采用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国际传媒学院在校本科生进行了横向、纵向两个方向的对比研究,既利用了横向比较法时效性、应用性的优点,又规避了纵向比较法耗时长的缺点。

(二)测量与分析相结合

本项目以国际传媒学院2014级5个专业,175名学生为测量样本进行SDS自评量表测试,对SDS自评量表测试结果进行比较分析。

(三)测量工具

The Self-Directed Search(《职业自我探索量表》)是霍兰德(John L. Holland)基于其人格类型理论提出的一项测评工具,它的主要原则有以下几点:

(1) 职业选择是个人人格的延伸和表现;

(2) 个人的兴趣组型即人格组型;

(3) 同一职业团体内的人有相似的人格,因此他们对很多情境與问题会有类似的反应方式,从而产生类似的人际环境;

(4)人及人所处的环境都可以区分为六种人,即:现实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和传统型。(具体特征和代表职业如表1)。

三、SDS量表统计和分析

2016年12月,利用就业指导课,国际传媒学院2014级五个专业,175名学生参加了SDS自评量表的测试。共收取问卷175份,有效问卷173份,各专业具体分布如表2。

经过对自测结果的统计分析可看出,排位第一的编码当中,A型和S型所占比例排名前二,分别为39%和29%,即68%的学生其人格特性与专业所属职业编码是相匹配的,有32%学生其人格特性和专业所属职业编码是不相匹配的。同时,排位前三的编码当中,A型和S型也位列前二,分别为26%和29%。(详见:图1. SDS自测结果类型分布)

另一方面,对各专业进行分析时发现,汉语言文学(涉外文秘)和新闻学(网络)专业学生的自测结果A型和S型数量相同之外,其余三个专业的A型和S型数量均有差距,显示了个人自测结果和专业编码具有一定的一致性。(详见:图2.排位第一的A型和S型在各专业的数量分布)

四、实践过程

(一)分群体指导

1. 团辅

SDS数据分析完成后,依据以上分析结果,基于类型的不同,把173名受测者依据排位第一的类型分成5个团体,分别是A班(67人)、S班(50人)、C班(23人)、E班(18人)、R班(8人)和I班(7人),针对各个分班,按照类型特点,制定相应的指导计划,进行团体辅导。

团辅以面授课为主,辅以分组讨论、模拟面试等内容,主要讲解匹配能力的提升,一位教师负责一个班级,提升就业指导的专业性和针对性,使辅导更有效果。

2. 个辅

基于SDS量表测试结果,有部分同学对于个人兴趣和性格的确定,以及职业的认识模糊,或者在人职匹配、职业选择、生涯规划时出现难以抉择的情况,会进行一对一的单独辅导,通过生涯教练技术,鼓励学生进行自我探索,寻找途径,确定适合自己的就业方向。

(二) 分阶段指导

1. 生涯规划和人职匹配理论引入阶段

生涯规划和人职匹配理论的引入阶段应设在学生入学之初。良好、有效的就业指导应当是长期的、系统的,而非独立的、片面的。应当在学生大一阶段就进行生涯规划指导。

我院在学生入学教育阶段,对新生进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辅导,讲解生涯规划和人职匹配理论的概念和作用,让学生们确立职业生涯规划意识,进行个性分析,正确认识自我个性。通过SDS量表测试,佐证自我认识、自我分析的结果,初步确定入学时个人的性格和能力特质,并据此着重发展个人某方面的能力。

2. 能力培养和职业方向确认阶段

个人的能力会随着学习、实践活动的积累而不断提升,其能力结构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专业能力的培养和职业方向选择可放在大二阶段。根据个人性格和专业能力,确认职业类型,并依据类型和专业特色参加实践活动。

如:组织未来要从事传媒行业的学生参观今日头条等新媒体企业;组织汉语言专业擅长写作的学生建立自己的公众号和学生自媒体、实践文案写作等。

3. 进一步细化和求职意向确定阶段

到大三阶段,学生们经过两年的学习和实践,各方面的能力有不同的发展,尤其是专业能力的提升,使得个人的性格和能力结构发生了改变,在这个阶段需要再一次分析自己的能力倾向,进行第二次SDS量表测试,然后结合当下的就业形势和市场行情决定具体的就业意向,进行最终的人职匹配。

这一阶段,是本校集中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课程的阶段,充分利用就业指导课,进行分类指导,帮助同学们确立自己的就业意向。

4. 实习和就业阶段

大学的最后一年,是学生实习和就业的重要阶段,应将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寻找相关的实习单位,积累经验,在毕业后最终实现就业。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招聘会、宣讲会,根据类型进行针对性的招聘信息推送,促成学生的实习和就业。

2017年10月份对国际传媒学院2014级学生进行的学生就业意向统计表明:53%的学生选择考研深造(含出国深造),48%的学生选择就业。目前,已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已在自己确定的求职意向方向的单位实习。传媒专业(AS型)学生的实习单位有:凤凰网、天津广播电视台、天津北纬零度戏剧工作室、(英国)福莱公关等。教育技术学(SA)型学生的实习单位有:易贝乐国际少儿英语、天津市津耀未来教育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天津华夏未来等。实习情况良好。

五、研究成果

本次研究课题将生涯规划引入学生就业指导中,依据霍兰德人格类型理论,基于SDS量表,通过量表统计、数据分析、学生分类、分群体指导和分阶段指导,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相结合,对学生进行专业化、系统化的就业指导,在学生就业指导方面进行了新的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综上所述,“基于SDS的就业指导方法探索”理论基础扎实,实践探索过程科学有效,学生反馈良好,其经验可参考、可推广。今后,我们将进一步探索,注重学生个性和能力发展,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专业与市场相呼应,提高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为学生将来的就业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 金树人.生涯咨询与辅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吕国富.霍兰德人格类型理论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7(4):95-99.

[3]陈巍,鲍金勇,李佳媛.基于新媒体形式下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应对策略研究[J].高教学刊,2016(22):37-38.

猜你喜欢
生涯规划就业指导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开展对策探讨
略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生涯指导课程的开展对高中生生涯适应力的影响
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状与策略探究
职业技能大赛对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建设的启示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以人为本,深化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