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健身”国家战略下高职院校社会体育专业建设新导向*

2018-03-06 23:54张庆飞
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全民健身全民课程体系

张庆飞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四川 遂宁 629000)

一、前言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并提出要“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因此,“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其核心目标体现为针对人民多元化的健身需求,统筹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构建全民健康和全民健身型社会,为营造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身体素质和健康保障。

二、“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对高职社会体育专业的影响

(一)明确高职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的定位

市场需求和职业导向是高职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指导方针,也是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对于当前形势下的高职社会体育专业而言,其开设渠道相对狭窄、分布区域不够统筹、结构模式缺乏系统、就业环境比较分散,在一定程度上仍然没有打开其专业市场。归其因由,笔者认为:其出口决定入口,面对广泛的“全民健身”市场需求环境,没有找准其落脚点,职业化人才指向性不精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集中、不准确、不科学是该专业就业导向的主要矛盾,致使专业的发展前景不容乐观。精准把握和开创一条高职社会体育专业的就业市场,是发展的瓶颈,着力找准市场中的一个切入点,建立“订单式”、“定向式”培养模式,才是高职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真实定位。

(二)强化高职社会体育专业融入“全民健身”体系中的角色

“全民健身”是一项宏伟的时代工程,其落脚点和基石是人的个体,是构建社会顶层建筑的保障性措施。高职社会体育专业身为社会体育学科领域的一部分,理应担当起这份历史使命,也是高职院校服务社会基层,培育和输送高级技能型人才、工匠型人才的现实途径,要扮演好这个角色,全面融入“全民健身”体系行列中去,才能真正发挥其功能、体现其价值。因此,对于角色的选择尤为重要,也就是说要明确到某一特定的群体上。例如,社区老年体育指导、特色体育旅游指导、残疾人运动康复指导、幼儿体育健康指导等,缩小“全民健身”的范畴,通过交叉专业的知识结合,建设独立的服务平台,才能真正的实现与“全民健身”的融合。

(三)引领高职社会体育专业建设与发展的新导向

“健康中国”国家战略的宏大历史使命,“全面小康”的时代责任,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全面推进,是社会发展进入新时期的必然产物,这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和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进程,城市化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新战略,具有游戏性、娱乐性、休闲性和健身性的社会体育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1]。宏观上,完整发挥高职社会体育的职业性和服务型特征、准确把握市场需求的新导向是“全民健身”、“健康中国”的国家战略以及十九大指出的社会主要矛盾的重点转型,“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的历史抉择为社会体育赋予了行业责任和使命,也是社会体育全面发展的历史性机遇。因而,构建符合自身本位特色的市场空间,成为高职社会体育专业建设和发展的有效途径;从微观上讲,构建“全民健身”“健康中国”的战略目标和战略意义充分细化、归属、落脚点在人的身上,人的健康是根基,是创造体质健康、物质健康、精神健康、文化健康等社会全面健康的灵魂工程师,体育的功效是构造健康堡垒的夯实保障,随着健康化社会生活的全面展现,“体育生活化”已经深入到各个层面,体育走进生活、走进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带来欢乐、带来和谐、带来激情、带来健康,全面展示其独有的社会功能。

三、高职社会体育专业建设过程中存在的现实问题

(一)目标定位需更加有效、精准与科学

高职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已明确,部分院校也设置了专业方向,能够体现培养目标的指向性,至于其科学精准度还需进一步通过实践来考证。通过不同的需求渠道分析,不同的岗位需求类型分散且综合性比较强;例如,社区服务及老年人群的体育需求与医学、保健专业结合比较紧密,可以定位培养到社区医务室;单位职工体育需求面广、综合性强,有健身、提高技能、改善生活、交际、活动组织等,对社会学、保健学、运动训练学以及体育活动的组织编排等知识有特别要求,可以定位培养到工会等职能部门;所以,在培养目标的定位上就要更加精准的定向、定岗,科学优化、系统设置其培养方案和模式。

(二)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衔接不畅通

从高职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来看,真正能够落实到对应市场需求的职业岗位上的并不多,追根溯源其原由发现,二者之间互通性不完善,市场需求迫切且数量大,但设置专门的职业岗位不多,绝大部分没有定岗设编,而是综合在其它兼职岗位上,例如政府、事业单位、企业等职能部门;更有些机构、单位的需求很迫切,但没有实际对应政策依据,比如社区、乡镇体育锻炼指导。因而,所培养的职业人才与市场之间没有建立合理的运行平台,许多政策、学历、专业条件等因素也限制了专业人才的进入,相互的衔接通道不畅,有待进一步完善。

(三)课程体系与职业岗位相互矛盾

课程体系结构应该与职业岗位导向一致,对于当前职业岗位的需求导向而言,对人才质量的要求更加综合,更具实效性和实用性,也就是说对应的课程体系要改变传统的结构、模式,转变思想观念,开发新型应用型课程,多学科交叉融合设置,才能满足职业岗位的现实需求。课程与职业岗位不紧密,匹配不完善,职业岗位所涉及到的交叉学科知识结构不系统,适合职业岗位导向的针对性本位课程缺失,也正是二者之间的矛盾所在。

(四)缺乏多元化的实践基地

大量的实践经验表明,学以致用、学以能用、学以实用是高职社会体育专业的落脚点,直面广阔的市场环境,培养出的职业人才应是技术型、应用型、操作型人才,没有熟知、精炼的专业技能,就不能满足市场岗位的需求,因此,多元化的实践基地建设才是着实有效的解决途径。目前,对于高职社会体育专业的多元化的实践基地相对缺乏,学校没有准确把控学生的职业规划,按照培养目标设置多元化的实践基地不完善、不实际、不到位,导致学生掌握技能的应用性、操作性不强,从而影响培养质量。

四、高职社会体育专业建设与发展的构想

(一)牢固树立“全民健身”国家战略的服务意识

身为目前推动和服务“全民健身”事业发展的“主引擎”之一的高职社会体育,应紧跟社会脚步,贴身掌握需求技能,增强体育公共服务意识,用实实在在的行动,保障“全民健身”国家战略的全面实施,积极倡导健康生活,推进健康关口前移,激发群众参与体育活动热情,才是迎合“全民健身”的真正战略意义。夯实营造全民健身氛围,解决“想健身”、“哪健身”、“能健身”、“会健身”等一系列问题,普及科学健身知识,加强体育运动指导,推广“运动处方”,掌握一定的运动规律,提出了一些针对性、操作性强的措施,是社会体育的指导和服务中新的机遇和挑战。因此,充分认识到体育对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积极意义,牢固树立“全民健身”服务意识,明确服务宗旨和内涵,系统构建有效的服务手段,把全民健身作为一个长远的、重大的、有建设性的策略,多角度、多渠道、全方位、深层次强化服务理念,完善服务体系,把“全民健身”国家战略落实到位、扎根生花。

(二)积极构建“全民健身”国家战略与高职社会体育专业的衔接平台

“全民健身”是一项跨世纪的宏观战略决策、是一项宏大的社会系统工程,无论从个人层面还是社会层面、国家层面都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随着“全民健身” 国家战略的全面实施,对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需求量更大、层面更广;对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服务要求更全面、更专业;对高职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职业化更明确、更系统。换言之,高职社会体育专业在“全民健身”的战略格局下融合发展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如要在社会体育和“全民健身”大环境下占据一席之地,必然要创造自身独立、完善、系统且优势明显的专业特征,抓准高职社会体育的专业性指向,以应用型、实用型、“工匠”型自居;找准与“全民健身”市场有针对性的切入点,填补这一市场空白或缺失,依据职业市场需求,制定相应培养方案,充分发挥高职社会体育专业 “以能力为基础,以就业为导向, 以服务为宗旨” 的人才培模式,逐步构建“全民健身”国家战略与高职社会体育专业的科学衔接平台,将会是高职社会体育专业打开瓶颈、融合发展的创新举措。

(三)系统制定适应“全民健身”战略的高职社会体育专业培养方案

结合当前该专业的就业情况以及“全民健身”国家战略的市场覆盖面综合对高职社会体育专业的培养方案的剖析和解读后发现,树立独立的自身品牌,区别于本科社会体育专业的培养导向,在庞大的“全民健身”市场中占有独特的一席之地,是高职社会体育专业必须要深思和面对的问题,现有的培养方案的科学性、精准性有待深思,虽完善、合理但不够系统,所关联的课程体系、培养模式、师资结构、场地器材、实训实践等细节与现实有脱节现象。因而,我们在系统制定培养方案上就要着实考虑到如下几个方面:首先,方案的制定要以事实为依据,针对性明确,可操作性强,具有坚实的就业导向,不要宏观看市场,要微观看实际;其次,要细化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职业化课程结构明显,发掘、创编适合专业建设的特色校本教材,打破传统的课程模块,形成一套系统完善、指向明确、目标统一、结构合理的课程体系;再次,要理清专业方向,确立好分支,建立导师制、师徒制、定向式等多元化培养模式,重实训、讲实践,手把手教学,力求学以致用、知熟能行、知行合一。

(四)科学优化高职社会体育专业课程体系

以职业岗位需求为原则,构建完整的高职院校体育课程体系,凸显体育教育为高职学生的成长与成才服务的时代特征,使高职院校学生能更好地适应现阶段社会的发展和对高职人才的需求[2]。对于高职社会体育专业而言,即不同于其它专业市场岗位的特征,又区别于同类专业层次的培养模式,对于技能型、操作型、实用性有着特别的要求,又缺乏形成真实的实训环境。因此,全方位调研市场,分析市场岗位的需求,对应设置课程模块,开发新型的、适合自身需求的综合应用性课程,导向明确、科学合理的优化专业课程体系,才能塑造高职社会体育专业核心价值,保障高职社会体育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1.“体教结合”的理论课程教学模式

“体教结合”的产生和发展适应了我国社会转型和体育事业飞速发展的需要,其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有利于拓展体育课程的体系和理论课程模块;在系统培养的优秀体育专业人才目标上是互相依托、互相支持、相互促进的[3]。整合体育与教育的优质资源,统筹实施的专业理论教学模式,即发挥体育与教育的功能,又符合课程体系的内在要求;“体教结合”的教学模式需要把控好“体”与“教”的理论衔接,不可升华到体育与教育的学科层次上对人才的培养高度,要落实到教学模式上,建立互补的理论与实践结合体系,理论教学模式要以实践为指导,科学布局、优化设置,精准提供实践服务、建立理论基础保障。

2.“体医结合”的实践课程知识结构

通过“体医结合”交叉、渗透、融合来设置实践课程结构,建立针对性体育康养的实践课程,依照高职社会体育专业的分支确立课程方向,在熟练运用专业技术的同时要掌握运动损伤临场处理的医学知识、运动保健医学常识、运动康复的医学规律等,把体育学、医学、营养学融合设置专业课程,培养复合型、应用型社会体育人才。课程结构要重点突出、导向明确、科学合理、系统完善、灵活实用;重实践、讲技术,安排实用性强的医学课程,例如,保健、针灸、按摩等,与医学结合培养理疗手法、包扎方法、保护措施等实践性技术,才能着实保障培养质量,与职业岗位紧密衔接。

3.“学科融合”的校本课程资源开发

“学科融合”模式打破传统学科的壁垒和界限,使课程资源、课程要素和环境整体化产生聚焦效应[4],在体育功能的指引下不断进行修正、补充、调整以及创生等逐步形成价值应答(即校本课程)。高职社会体育专业要抓住广阔的职业市场机遇,势必把握好自身不可代替的岗位职能,随着市场化竞争的激烈、社会矛盾的凸显及职业岗位的定型,市场需求的选择性、针对性越发明确。要改变传统课程体系,积极探索和开发多学科交叉融合的、适应市场需求的、对应学科层次的、指向明确且适用范围独立的校本课程,势在必行;当前符合高职社会体育专业自身特征的教材比较缺乏,且针对性、职业性、实用性不强,因此,科学借鉴本科专业教程的优势,结合自身需求的特征,综合相关学科资源,开发适应性专、实用性强、应用性广的新型校本课程,与职业挂钩,与市场对接,是完善、优化建设高职社会体育专业课程体系的重点内容。

4.“市场导向”的职业课程建设规划

“市场导向”是职业岗位的鲜明特征,针对职业岗位需求制定课程标准,是高职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的核心目标,所谓“订单式”、“定向式”、“校企融合”、“校地融合”等联合培养的人才模式,必然对人才的功能价值有倾向性和指向性,根据职业岗位的需求标准设置对应的课程标准既科学合理又切实可行,二者实现合作共赢、双向对接。同时,要密切关注市场需求的动向,结合市场结构调整以及市场导向的转换,完善职业化课程结构,统一职业课程标准,高职社会体育专业技术人才才能对号入座、展示技能、体现价值。

五、结语

“全民健身”国家战略下高职社会体育专业的发展前景广阔、形势大好,其健身服务体系的逐步完善离不开社会体育的专业人才,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专业性越强,整个全民健身队伍专业性也越强,相应的服务就会越到位,体系就会更加趋于完善[5]。将高职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整合到“全民健身”体系中来,搭建二者互通的实践桥梁,精准定位专业方向和培养目标,打通职业岗位与培养人才的对接通道,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健身健康日常需求,才是高职社会体育专业发展的新导向,才能促进高职社会体育专业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段跃广.从城市化进程看高职 社会体育专业的发展前景[J].辽宁高职学报,2008(7):25-26.

[2]谢媛媛,黄俊亚.基于职业岗位需求的高职院校体育课程体系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17):71-76.

[3]陈磊,顾渊彦.体教结合系统与外部环境分析[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2(5):57-59.

[4]江世林,史燕儿.学科融合提升学生综合素养[J].中国教育学刊,2017(9):103.

[5]邹学亮.全民健身与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整合研究[J].体育科技,2016(3):153-154.

猜你喜欢
全民健身全民课程体系
全民·爱·阅读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可持续全民医保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探讨体育产业与全民健身协同发展
全民健身 参与快乐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全民环保是大势所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