敖长椿
(广东白云学院,广东 广州 510450)
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德育在我国有悠久的传统,德育资源极其丰富。我们在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指导下,根据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和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可对古代德育资源进行有批判、有目的的继承和转化,继承有益的德育经验,发掘古代深厚的德育资源。
《大学》里面的观点“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修身”是首位的、基本的。古代的哲人主张做事前,要先会做人;做事前,要先修好自身道德。关于修身,第一,强调“自省”。《论语》说道:“吾日三省乎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要求社会个体的人通过自我检查和反省,判定自己的言行是否合乎“礼”(社会价值观),要自觉克制那些不规范的思想和行为。第二,强调“慎独”。“慎独” 看重个人品行的操守,意思严格控制自己的欲望,不靠别人监督,自觉控制自己的欲望。南宋朱熹曾说“是故君子慎其独,非特显明之处是如此,虽至微至隐,人所不知之地,亦常慎之。”“慎独”体现了主体自我克制的高度理性。第三,重视“躬行”。古代德育观点认为只有积极躬行,长期践履笃行,才能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如孟子认为天降大任于斯人,必苦其心志。同时也注重“学”、“思”结合。《论语》里说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赞赏学生在领会自己教诲时能有所发明,在学习中要能独立思考。
南宋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四书集注》作者朱熹的修养论被集中概括为“主敬”。朱熹对“主敬”的思想作过大量论述,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一)“敬”是“主一”
“主一”的观点是程颐首先提出的:“所谓敬者,主一之谓敬;所谓一者,无适之谓一。且欲涵泳主一之义,一则无二三矣。”朱熹继承了“主一”说,他作了多方面的解释。
一是做事专一。朱熹说:“如理会这一件事未了,又要去理会那事,少间都成无理会。须是理会这事了,方好去理会那事,须是主一。”
二是心有主宰。只有做到心有主宰,才能使心“不走作”,不为外界事物引诱,也就做到了“无适”。从状态上说,心有主宰即是心有所定。“只要此心常在,所谓动亦定,静亦定也。”从内容上说,心有主宰乃是以理为主宰。在这里,状态上的心主于定和内容上的心主于理,二者相互发明,互为前提:心能主于理,则不为私欲等纷然外物干扰,自然能定;心定则闲,闲则虚明,虚明则易于照见心中之理。
(二)“敬”须克己去欲
朱熹的“主一无适”,敬畏谨慎,论述主敬工夫——克己去欲。“致知、敬、克己,此三事,以一家譬之,敬是守门户之人,克己则是拒盗,致知却是去推察自家与外来底事。……涵养譬如将息,克己则譬如服药去病。盖将息不到,然后服药;将息到则自无病,何消服药。能纯于敬,则自无邪僻,何用克己?”朱子认为主敬的正面工夫不深,才须克己的反面工夫来补充;如果正面工夫已深,似乎不须着意于克己的工夫。他又主张初学者须正反工夫兼用,亦是因为根底浅。
朱子意识到,大多数的常人之天然之性皆有所污坏,染有不同程度的私欲,都必须用“克己”这层服药治病的反面工夫。如果过分强调无己可克,轻视克己,偏落一边,就有过高之病(“其说高矣”)。因此,在朱子看来,克己是极重要的。他说:“敬如治田而灌溉之功,克己则是去其恶草也。”。
(三)主敬是内心与外表的统一
朱熹认为,必须对“整齐严肃”的检身法与“主一无适”的存心法作统一的把握,只有这样才符合“主敬”的要求。从内外统一的要求出发,朱熹反对偏落一边。他说:“今人说敬,却只以‘整齐严肃’言之,此固是敬,然心若昏昧,烛理不明,虽强把捉,岂得为敬?”这是对有外无内的批评。又说:“今人论道,只论理,不论事;只说心,不说身。其说至高,而荡然无存,流于空虚异端之说。……固其内是本,外是末,但偏说存于中,不说制于外,则无下手脚处。”这是反对有内无外的做法。(尽管内是根本,比外更重要,但不可执内舍外。)在朱熹这里,主敬必须内外统一,身心一致,表里如一,不可偏废。他说:“‘主敬’二字只恁地做不得,须是内外交相养。”
(四)主敬是涵养与省察的统一
《周易·文言》曰:“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此句可以理解为:以敬心矫正内在的思想,以义德规范外在的行为。“敬”是内心存养的工夫,“义”是处世应事的工夫。朱熹说:“敬有死敬,有活敬。若只守着主一之敬,遇事不济之以义,辨其是非,则不活。”朱子反对只知静默时守敬的“死敬”,主张“活敬”。“活敬”是既能于静默时守敬于内,又能在应事时将内在的敬发挥出来,进而判断事的义与不义。朱子的主敬说,将静时涵养与动时省察这二种工夫做了统一。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无事时敬在里面,有事时敬在事上。有事无事,吾之敬未尝间断也。”即是说,只有实现了这种统一,才能使主敬工夫无顷刻的间断。
(五)主敬的最终目的是体认天理
朱熹特别赞赏程颐“涵养须用敬,进学在致知”这两句话,说“此语最妙”,并将其概括为“居敬穷理”。“居敬”与“穷理”是工夫与目的的关系,但二者又是相互发明的。朱子说:“能穷理则居敬工夫日益进,能居敬则穷理工夫日益密”。因为对天理的体认有一个时间过程,不是一次性完成的。所以,通过主敬的功夫,一方面保持了已知之理,另一方面又使认识主体在探索未知之理的路上有了方法上的保障。同时,对理的认识越深,主敬的功夫也就越能完善。二者相互促进,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往复不断。
朱熹庞大的哲学体系的核心范畴是“理”,从我们思政工作的理解点出发,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理”是事物的基本规律。思政工作者(辅导员)要引领学生自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看待世界,看待社会,要让学生意识到通过实践可以认识和掌握规律,加强自身道德修养,树立公德意识。因为教育工作者(辅导员)的主要工作职责之一就是对学生进行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处理好思想认识、价值取向等方面的具体问题。
(一)持“敬”:信仰马克思主义
心要有所主宰,不为外动,这是信仰一个理的要求,也是信仰一个理的结果。思政工作者(辅导员)要让学生自己体会到,我们现在生活的物质精神条件越来越好,国家富强,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去实践,带动中国经济飞快发展的结果。面对万紫缤纷的世界,我们该信仰一个什么理呢?在朱熹那里,“理”是规律也是道德法则,但对于获取了高等教育的我们,历史已经证明,对人民最具有普遍的、根本的和长远的指导意义的武器、最正确的“理”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那就是让学生自觉、自信地信仰马克思主义,学会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剖析问题,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真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不断靠近。
(二)持“敬”克己去欲,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引导学生要正确处理好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克服个人的私利欲望,自觉服从大局。学生持“敬”的“理”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础上,要始终站在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立场上,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怎么谋?凭什么谋?这就要求我们教育学生应该自觉坚守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主敬是内心与外表的统一,信仰要知行合一
思政工作者的任务不仅要教育学生思想上信仰马克思主义真理,更要鼓励在行动上去实践。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在于一切要从实际出发。前面提到要让我们青年大学生站在人民的立场,报效国家。怎么报效?得有真才实学才能去实现集体利益,实现个人利益。坚持自己的信仰,努力为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一步脚步一步印,踏实学习好科学文化知识,掌握技能。同时不要纸上谈兵的获取知识,要深入社会,深入生活,参与社会实践接受教育,多多参加社会实践调查,多参加青年志愿者活动,自觉培养和增强奉献意识,了解基层建设,在实践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四)主敬是涵养与省察的统一,活学活用
朱熹说:“敬有死敬,有活敬。”对我们广大学生来说,启示我们要掌握马克思主义方法,坚守和践行核心价值,要善于活学活用。我们年青人要利用马哲运动的观点、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谦虚谨慎,知识是学不完的,技能是掌握不尽的,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没有穷尽的真理,没有不变的事物,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面对西方宗教、“自由”的和平演变,坚守好我们的价值观领域这块阵地,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我们在世界严竣的大发展大变革时期、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激荡时期仍然凝聚起团结奋斗的共同意志,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思想基础和精神纽带。
(五)主敬,体会到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地位是人民的选择和历史的必然
朱熹主敬的最终目的是体认天理,“居敬穷理”。青年学生信仰的天理是马克思主义,而最新的党章强调说“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这就自然地要求广大青年同学更应紧紧地团结在中国共产党周围,自觉跟党走,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地位是党在长期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形成的,是人民的选择和历史的必然,习总书记说“青年是标志时代的最灵敏的晴雨表,时代的责任赋予青年”,青年要“在党的领导下,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以执着的信念、优良的品德、丰富的知识、过硬的本领,同全国各族人民一道,担负起历史重任。”
朱子的主敬的正反功夫(“主一”,敬畏,“克己”)、内外统一(身,心)、动静统一(涵养,省察)等全都是以体认天理为目的。通过“主敬”的修养工夫,要人最终实现心中除本体意识即理之外,别无他物。为了实现体认天理的目的,朱子认为主敬必须和读书为学结合起来。主敬如果离开读书为学,仅是精神状态上的“敬”,无法体认到理。读书为学的目的是为体认理,但要体认得正确、有成效,又需要主敬的修养功夫来保证。作为思政工作者,首先是要自身素质硬,信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能够用辩证思想的武器看待问题,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其次要持“敬”进行学生日常思想教育教育工作,再次要不断充实自己,不断学习时事理论,保持知识上和实践上与时俱进,适应新时势下的境况,有能力解决新问题。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金良年.论语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3]朱熹.朱子全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4]程颢.程颐.二程遗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5]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6]中国共产党章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7]杨振斌,冯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8]张世保,唐大华.呼唤公德[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
[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编写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5年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10]敖长椿.周易*师卦对提升高校辅导员管理艺术的启示[J].科教文汇,20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