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

2018-03-06 23:54
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思潮马克思主义价值观

晏 涛

(河南大学 哲管院,河南 开封 475004)

一、当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分析

社会思潮是指某一时期内反映一定的社会存在的影响较大的社会潮流,它们常常代表着一定阶层或者集团特定的政治诉求,并且以一定的意识形态为理论基础。当代的主要非主流社会思潮有民主社会主义思潮、新自由主义思潮、新左派社会思潮、文化保守主义社会思潮、民族主义社会思潮等等,这些社会思潮与当前的社会现实紧密的贴合在一起,彼此之间又相互的融合借鉴,通过各种媒介努力增强自己的话语权威。而大学生群体由于正处于长身体、心智逐渐成熟的人生阶段,成为社会思潮的易感人群[1]。总体来看,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分为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

(一)积极影响

就像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一样,形态各异的社会思潮一定是纷繁复杂的社会存在的反映,大学生从小接受的就是马克思主义的正统教育,自然习惯合乎马克思主义规范的思维方式和行动方式。社会思潮不是凭空产生的,是一定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状况的反映,是社会生活的晴雨表[2],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是复杂多样的,这决定了社会思潮的非唯一性。非主流社会思潮与马克思主义相比较而存在,相互影响而发展,有利于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马克思主义就是在不断吸收先进文化、批判落后思想中形成和发展的,作为长期接受正统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大学生接触一些非马克思主义思潮,有助于开阔视野、丰富认识、培养兴趣,在比较中深刻的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更加坚定对于社会主义的信心。

(二)消极影响

非主流社会思潮总是代表着一定阶层和集团的利益诉求,尤其是改革开放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发展,经济社会处于剧烈转型中的大调整大变革时代,中国社会逐渐走向多元化,各种各样的社会思潮风起云涌,大学生尚处于世界观、价值观形成阶段,很容易产生以偏概全的极端看法,动摇社会主义理想信念,陷入迷茫。

1.动摇理想信念

理想信念动摇是最大的危险,青年一代是国家的未来,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已进入新时代,中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大学生更有理由坚定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将自身命运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在发展社会主义、共筑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实现自身价值。但是当前一些社会思潮诸如民主社会主义、告别革命、新自由主义等却极力的跟马克思主义争夺话语权[3],企图通过青年一代影响国家的未来。民主社会主义是一种改良型的社会主义,起源于马克思、恩格斯晚年有关资本主义可以不经过暴力革命而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观点,它过度的强调在一个民主化的体制中实现社会主义的公正、法治和平等,忽视了中国的具体国情。当前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突出,人口众多,缺乏实行高福利的经济基础,更缺乏实行全民普选的社会条件;告别革命思潮忽视中国革命推动社会发展的客观事实,忽视共产党的领导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的历史事实,盲目地排斥一切革命活动,陷入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思潮崇尚西方的所谓民主、自由、人权等普世价值,认为中国的市场经济本身就是放弃了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应当实行西方式的三权分立和多党竞选政治模式,其实质就是要放弃社会主义道路。这些思潮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宣传怀疑和放弃社会主义道路的论调,对缺乏鉴别力的大学生具有极强的迷惑性,应当引起高度的警惕。

2.导致思想混乱

习近平指出:“中国最大的国情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什么是中国特色?这就是中国特色。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制度是我们自己的,不是从哪里克隆来的,也不是亦步亦趋效仿别人的。”[4]正因为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坚强的领导核心才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尤其是当前价值多元化的今天。不得不说,当前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有待继续巩固,市场经济大发展的确使大多数人鼓了口袋,但是信仰缺失、道德滑坡也越来越严重的侵蚀着社会主义的健康机体,未来必须更加注重协调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大学生思想活跃首当其冲,突出表现就是部分大学生在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潮的冲击下变得思想混乱、无所是从,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度低,对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产生怀疑。新左派排斥市场经济,反对全面改革,怀念毛泽东式社会主义,强调社会公正,容易使新生代大学生产生对文革的向往情绪;新自由主义主张在中国实行资产阶级式的民主政治,实际上是放弃社会主义道路;民族主义产生于当代中国日益强大后高涨的民族自豪情绪,它一方面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它的过度宣扬可能异化为煽动大民族主义、民族仇恨的工具;拜金主义、权力至上、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等思潮也早已侵入了大学校园,一些大学生不安心学习,热衷于相互攀比、追名逐利、贪图享受、损人利己,甚至不惜牺牲人格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这些思潮相互交织存在,成为影响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因素,再加上,当前社会的确存在诸多问题,诸如贪污腐败、贫富差距、道德滑坡、生态破坏等等,大学生很容易以偏概全产生抱怨社会、怀疑人生的极端想法。

二、针对当代社会思潮的应对策略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外来、吸收未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事实上,当代的这些思潮之所以能够流行,与这一时代人们的思想觉悟、理论水平、生活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5]。当前我国正处于大发展大调整大变革时期,中国正大踏步走上民族复兴的征程,但是一些国际敌对势力也不放松对于我国实施和平演变的图谋,他们把希望放在青年学生一代。面对思想文化领域复杂的态势,我们有必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扩大主流价值观念的影响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树立全民尤其是青年学生的文化自信。

(一)思政理论教学化堵为疏,正视多元意识并存的社会现实

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深刻的转型期,这决定了社会意识多元化的社会现实。当前大学生能够接触到非主流社会思潮的渠道日益便捷和宽泛,主要包括报纸杂志、学术会议、影视娱乐、互联网、课堂教学和他人影响等等,但是他们对这些思潮并没有形成固定的思想倾向,大多只是停留在社会心里层面,世界观人生观尚处于形成的阶段,具有较强的可塑性[6]。因此,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教学和宣传不能盲目的回避和排斥其他思潮,不能对于异见思潮一律采取一刀切的贬斥,尤其是大学思政理论教学不能够采取填鸭式的马克思主义灌输,忽视青年学生的身心特点,那样只会适得其反,会损害马克思主义的严肃性,造成大学生的逆反心理。相反,应当采取包容开放的心态对待其他思潮,客观的分析这些思潮产生的现实基础、理论实质和价值倾向,运用辩证的否定观加以甄别和扬弃,吸收其有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积极成分,摒弃其消极腐朽的成分。要结合青年学生的身心特点、认知特点,创新思政课堂教学模式,坚持问题导向思维,强化师生交流互动,把知识性和趣味性相结合,着力提升学生自身的鉴别能力,增强马克思主义的话语权威,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解释力、引领力。

(二)重视对网络思想阵地的占领,抵制消极腐朽思想,传播正能量

早年社会思潮主要通过报刊杂志和学术讲座等较为正式和严肃的渠道传播,当前互联网的普及使用,网络、影视逐渐成为大学生接收并传播社会思潮的主要媒介[7],在网络社区、论坛和微博等地方,大学生网民已然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生力军,这些网络活跃的场所恰恰是各种思潮相互角逐、争夺话语权的战场,由于虚拟空间网络监管的乏力,一些消极腐朽思想以显性或者隐性的方式传播扩张[8]。但是正是这些本该主流思想介入和发挥作用的地方,思政工作者却集体失语,这是目前网络思政教育的一大缺位,在网络思想阵地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去发挥引领作用,错误的消极思想就会去占领。针对当前网络思政教育的新情况新特点,思政教育工作者要善于使用互联网等现代传播媒介,牢牢的把握网络思政教育的主动权。首先是建设好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教育网站。当前高校的思政教育网站多注重严肃性和思想性,缺少与青年学生积极生动的互动,忽视了青年学生的身心特点,置高校网络思政教育于尴尬的境地;再者,建设教育类网站是前提,最重要的还是要有一支真正懂网络传播技巧的思政教育队伍,要针对青年学生的特点,遴选那些文字功底好、专业素质过硬、亲和力强、最重要的是善长使用网络等传播媒介的思政教育教师组成网络思政教育队伍,经常性的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社会正能量,经常性的与学生展开互动,针对一些学生所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解惑释疑,增强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的解释力和权威性,坚决抵制消极错误思想在学生中间的蔓延扩张,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牢占据网络思想文化领域的主阵地。

(三)有计划有针对的开展社会实践教育和专题活动

社会思潮产生于特定的社会现实环境,理论正确与否,实践是检验的唯一标准,大学生常年处于校园的相对封闭的环境中,很容易被看似深刻权威的社会思潮所影响,对于没有亲眼所见、亲身经历的事情产生片面或者极端化的认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表明,只有在占有丰富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才能形成深刻的理性认识,因此,高校的思政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课堂和网上,应当有计划有针对的走出校门,开展志愿者服务、精准扶贫调研、生产劳动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大学生切身感受国家在发展生产、扶贫攻坚、社会保障和维护公平正义等方面所做的努力,树立立志成才、服务社会的正确人生观、价值观,自觉抵制各种片面极端、消极腐朽思想的侵蚀,增强运用马克思主义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得不说,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高校的主要方式仍然是大水漫灌的宣传方式为主,有些甚至成了学生需要反复背诵考试的试题,这样的传播方式只能进脑却难以进心。实践证明,一种观念只有深入到人们的实践中才能更深刻的为人们所理解。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有必要有计划有针对的开展宣传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专题实践活动,活动的形式可以多样,活动内容要融知识性、趣味性、实践性为一体,充分调动广大师生交流互动的积极性,传播和弘扬社会正能量,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走进人心。

参考文献:

[1][3]张万玉.当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影响及其应对[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9(6):105-107+110.

[2]胡朝.当代社会思潮对我国的影响及其引领[J].党政干部学刊,2012(8):16-22.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政治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7.

[5][6]王易,许慎.当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行为影响的规律与对策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14(2):167-171.

[7]陶倩,鲍建竹,陈海青.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引导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11(1):25-31.

[8]佘双好.当代社会思潮对高校学生影响的特点及对策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10):77-83.

猜你喜欢
思潮马克思主义价值观
春秋时期重民的社会思潮
我的价值观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从回归温柔敦厚到走向天马行空——当代文艺思潮的一种转向
维新思潮对中国近代体育的影响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