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冰梅,李博雅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沈阳 110136)
20世纪80年代在通过刺激消费拉动内需使社会生产发展的同时,也滋生出奢侈、炫耀消费的享乐主义文化,消费主义思潮开始在中国孕育生长。消费主义思潮的产生和发展所带来的人群异化使得消费中的大众无法真实了解内在需求。消费异化的出现所引来的“符号消费”使商品的二重性失衡。十九大的召开标示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入新的时代。消费作为促进社会生产的重要因素,对满足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也起到重要作用。我们应端正消费理念,创造绿色消费。
消费主义在大众传媒、时尚催化中加速生长,泡沫的幻影不断刺激着大众的消费欲望,其消费理念使人们沉溺在“欲购情结”之中无止境地追求奢侈名牌。这样形式的消费更多的是贴上了“标新立异”和“潮流”的标签。商品的符号价值逐步被重视,并开始有意无意地纳入消费的决策之中。
(一)消费主义的真实面
消费主义呈现出一种缺乏批判意识的无度消费,煽动怂恿消费者的消费激情和激发大众的购买欲望。正是消费主义的第二种使用语境,有力促使消费不停留于“物质所需”的满足,而是跃于不断追求难以彻底满足的精神需要——“欲望”。作为消费其功能发生了本质变化,呈现出一种“完全的理想主义的实践”,无节制,无终结,与商品的“使用价值”渐行渐远。消费不再是目的转换,而是满足欲望、张扬个性的手段。
消费主义提倡人的幸福与消费商品的多少和品级成正比例关系。以其逻辑得出,年均消费100万的人比年均消费10万的人更幸福。其二,消费越多越民主,即各种商品平等地向各个不同阶级的人开放,使大众心理上出现一种只有在消费的过程中才能摆脱生产过程中被压抑的状态、成为自己主人的幻想,把消费多少看成社会是否民主的重要标志。最后,在消费主义看来,消费与社会的发展是紧密联系的,经济的持续增长依赖于消费的不断增长,消费者消费得越多,经济的发展越迅速,否则经济将停滞。
(二)消费主义唆使出的价值观
消费主义延至社会的各个方面,产生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关系的紧张和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美国经济学家凡勃伦在其社会背景下归纳提出“炫耀性消费”、“代理消费”等重要命题。凡勃伦认为,在人口流动性大的社会中炫耀性消费是博取荣誉的最有效的手段,反映了人们挥霍性消费的心理愿望。西方马克思主义流派的法兰克福学派站在“精英主义”的立场上指出,大众消费的本质体现了资本主义商品拜物教的逻辑,是生产领域异化逐步渗透到社会生活和文化领域的结果,从而得出,人们的消费行为是一种虚假需要的满足。
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认为,对于一个日益分化的现代社会进行考察,要从经济、社会、文化方面来入手,而社会正是一种“文化商品经济”。这无疑指出,在这一社会形态中,文化资本的炫耀成为大众消费的压倒性的决定因素,文化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布迪厄以不同消费内容和方式为基础上,归纳出合法品味、中产阶级品味、大众品味,从而得出消费主义的生活方式成了品味得以区分的重要手段。
人类社会发展经历过前商品、商品、商品化的三个阶段后,来到马克思所指的消费社会阶段。面对这种新的生活景象,一个具有琳琅满目商品的社会使消费者无法认识他们真正的需要,他们购买的不再是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是代表着某种价值和阶级地位,是不存在的虚拟的概念。实实在在的消费既不是物质活动也不是富裕现象。在消费社会中,商品的自然属性消失变成了满足某种意义上的符号。人们追求着虚华的一切,不断变更时尚和风格,使日常生活看起来更像一个艺术品,到处充斥着非现实影像,从而构成了消费社会的审美价值和美学原则。
孕育成长的消费主义思潮极大地颠覆了传统的价值观念,对于各种潮流和时尚人们热衷于乐此不疲地消费。贴着消费主义标签的“幸福感”使人们在无休止的消费中,盘旋于象征着某种特定的文化符号编织出的即时更新时尚,在无意义漩涡中无从逃逸。消费产生的异化使人在其中也发生了异化,使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已经被其所代表的符号价值超越,严重腐蚀了人们的幸福观念。
消费主义不断怂恿着大众的消费激情,激发人的购买欲望。消费者置身于色彩斑斓的商品中时,已经远远超出满足目前“需要”的界限,跨步到“欲望”的漩涡中。这样过“度”的消费也正是商品拜物教异化现象。
消费主义在20世纪后开始滋生蔓延。早在16世纪晚期,消费主义作为消费伦理的出现主要局限于贵族阶级。18世纪的产业革命,为社会大规模消费带来了可靠的物质基础,消费主义从贵族阶级发展到中产阶级,从而掀起了新一轮的“消费革命”。直至19世纪第二次产业革命,消费主义作为一种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在整个资本主义社会开始生长。
随着全球化经济的发展,消费主义进入中国后对中国社会展示着它的强大的影响力,慢慢使中国人被这些商品中附带的符号所制约。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带动国家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孕育了消费主义思潮的产生。
在消费主义思潮中,拜物教作为原始宗教卷土重来。商品的拜物正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唯物主义认为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消费主义产生于资本主义社会,正是其维护服务于现存的社会秩序以及统治阶级利益。现代消费主义思潮的发展,使人们完全陷入了对符号价值的盲目崇拜。人们在消费主义制造的符号中沉沦而无法自拔。消费主义充斥着虚假性的特点,站在“欲望”上的幸福如同幻影般不切实际,奢幻迷景给大众制造了各种错觉。种种虚假幻影的物化使人们的幸福观发生偏离,失去价值判断能力及自由和对自我的认同。而幸福的本质不是虚幻的泡影,是真真实实抓得住的东西。
盲目崇尚和追求物质享受的消费主义,将消费质量作为人生美好生活的价值标准。同时当消费者不再为了获得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是追求外在目的购买商品产生消费异化时,可看出消费异化是消费主义的手段,消费主义是消费异化的结果。消费异化导致消费主义的滋生和盛行,当消费主义的蔓延随之成为主流时,消费异化则演变为自然而然的行为,从而导致大众无法支配消费,反受消费支配,成为消费的“奴隶”。因此化解消费异化刻不容缓。
(一)追求自我真善美
消费主义思潮在先富起来的人群中日益流行,影响了年轻一代消费者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异化的消费不断影响年轻人的价值观,从而出现奢靡浪费、劳动观念淡薄、审美观丧失等现象。要通过健康的消费风气、正确的消费行为示范、端正的消费文化影响来改进消费者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可借助报刊书籍、网络平台来引导消费者准确认识自我,使消费者在消费中能自觉抵制各种不良诱惑,达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第一,能够做到分辨真实“需要”和主观“欲望”的不同,学会对非理性的欲望加以控制。琳琅满目的商品在视觉上冲击着消费者,使其易于被符号消费所制造的各种欲望俘获。如何分辨需要和欲望的不同,对于理性消费,追求自我,具有重要意义。第二,在准确分析自我中学会用实事求是定位自我。符号消费披着华丽的外衣,将人们从真实的生活世界之中抽出来。这种想象中的自我就像阳光下的肥皂泡,虽然绚烂,但一触就破,稍纵即逝,剩下的只能是自我漂泊感和无归属感,终究沉溺于幻想。在实事求是中学会自我认同具有正确认识自我现实的导向作用。最后,要对人生进行正确自我评价,并确立价值主体地位。在社会生活中,消费者普遍把个人对价值的判断、评价、选择权,全部交给外在的资本逻辑控制,这是符号消费过程中的集中表现。这种表现在追求符号意义的同时也就认可了享乐主义价值观。因此确立自我价值的主体地位,通过各种生活方式进行自我的澄清、分析、推理,是追求自我真善美、造就一个社会现实自我的有效途径。
(二)规范新消费理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了新的时代,消费主义思潮的无节制生长,无疑对党和国家的工作带来了挑战。新潮的商品在资本逻辑驱动下总是层出不穷,制造出更多新的符号价值。在商品使用价值还未发生衰变的情况下,与其相关的符号价值已初露端倪。这将导致各种一次性消费对资本的极大浪费,造成环境污染,非常不利于国家发展。消费异化一方面扼杀了人们的创造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使那些把消费当作目的人们奢靡浪费、喜新厌旧,以至于忘记了除自己以外还有许多衣食不济的人,造成不利于和谐发展的局面。
面对消费异化所带来的不利影响,必须贯彻十九大精神,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统一。针对消费主义思潮,应端正消费观,规范新消费理念。首先,要坚持适度原则。“度”是保持任何事物质和量的限度,在对任何事物的认识中只有准确认识到事物的度才能认识到事物的质。人类生存发展需要适度消费,但消费应该在自然环境的承载力以及个人生理承载力的范围内,消费水平要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相协调。其次,要坚持公平消费原则。消费的公平性是可持续消费的核心。新时代的社会生活中,人人具有同等追求生活质量的权利和追求美好生活的需要。大家庭里的每个人都不能崇尚个人主义,使自身的消费危害到他人的生存和消费。最后,要树立和谐消费的原则。在社会生活中,从消费的角度建立一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谐发展的关系,由线性消费转换到循环消费。例如:废弃的物品可以通过裁剪做成工艺品;过季的衣物用来捐赠。这样简单的循环利用更有助于在不降低环境质量和破坏自然资源的基础上谋求发展,提高人们消费水平,进而消除消费异化现象。
参考文献:
[1]王宁.消费社会学——一个分析的视角[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2.
[2]莫少群.20世纪西方消费社会理论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9.
[3]陈立思.社会思潮与青年教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5.
[4]驻韩国.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12,12.
[5]段中桥.当代国外社会思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9.
[6]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7.
[7]白洁.国内关于消费主义思潮的研究综述[J].思想教育研究,2016(12).
[8]贾雪丽.消费主义思潮及对社会价值观的影响[J].齐鲁学刊,2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