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冬君
(商丘师范学院,河南 商丘 476000)
高校青年教师是高校教师队伍的中坚力量,担负着重要的教学和科研任务,但在中国社会中却处于尴尬的境地:首先,在年龄上,2016年联合国官方微博对青年一词的界定是15-25岁的人群,而中国高校的青年教师显然还未毕业走出校门就已经要经历“中年危机”;其次,这一群体的特殊还表现为高学历、低收入、低社会认同,被称为“工蜂”,这一反差在中国社会尤其突出。这样的处境使高校青年教师的工作满意度、工作投入和组织承诺等都不尽如人意。而当今中国高校的发展急需两种人才:一种是学术大师;另一种是拥有无限潜力的年轻学者。前者高校必须很有实力,需付出很高的价格才能获得;而后者则需要自己培养。既然培养就必须让年轻的高校教师有努力工作并愿意为之付出的动机。但现实并不乐观,因此应针对当今中国高校青年教师的特点,分析问题的原因,并针对原因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以谋求教师和学校的共同发展。
1.高校青年教师生活压力大
2016年8月,麦可思公司对中国4016名大学教师进行的调研结果表明:大学教师平均月收入5478元,高于全国城镇就业人员月收入。但教师的职称对收入有重要影响,不同职称导致教师收入有明显差距。调查显示:教授(本科:7947元,高职高专:7305元)和副教授(本科:6262元,高职高专:5805元)月收入较高,讲师(本科:5011元,高职高专:4646元)和助教(本科:4130元,高职高专:3786元)的月收入则低于全国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月收入(5169元)[1]。这些调查数据表明职称越低收入越低。根据中国高校的人事制度可以判断出,青年教师便属于高校中收入较低的群体,甚至低于了全国城镇就业人员的平均收入。正如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李立国指出的“与国际同行相比,我国高校教师待遇总体偏低,学校运行经费中用于人力开支的比例偏低。”收入低,不会因为你有高的学历就可以满足生活需求。青年教师要么面临着结婚买房,要么要投资子女的教育,还要承当赡养老人的责任,这些无法回避的生活重任使很多青年教师身心疲惫。又因为高校青年教师在文化水平上远高于全国城镇就业人员,这样的反差导致了青年教师们强烈的心理落差和不公平感,这样的心理感受直接影响了他们的工作态度。
2.高校青年教师科研压力大
对于高校青年教师而言,教学和科研是两大主要任务,相对教学而言科研带给青年教师的压力更是很难承受。在中国职称的评价体系中,科研的分量往往超过了教学,但科研做得好坏对青年教师来说不是完全可控的,有很多外在的因素制约了青年教师获得高级别的国家基金项目或省级项目。在国内很多学术期刊也对青年教师的学历和职称有严格要求,这就形成了一种矛盾:越是年轻教师对自身的职业进步需求越迫切,但外在因素又使得青年教师们无法越过瓶颈。这一系列的因素导致了恶性循环,年轻教师没资历、没资金从事更高级别的科研,而国内很多高校的职称评审制度却每年都在水涨船高;大学的评审规则也是年年变,很多青年教师抱怨赶不上趟,这使得很多年轻教师在科研上失去信心。但制度却是如此,科研上不去,职称就评不上,职称低则职务和收入就满足不了需求。因此对青年教师而言科研这座大山成为他们的职业生涯的主要压力来源。
3.高校青年教师教学任务重
虽然青年教师的职称不高,但他们却承担着大部分的教学任务,之所以他们成为授课的主力军,不仅是因为年轻有精力,更重要的是教学已成为职称评定的一部分,科研没能力,教学来弥补。虽然年轻老师每学年都会上大量的课,但课时费却因职称的原因拿不了多少,这就造成了干得多,拿得少的尴尬局面。这些原因直接导致了青年教师的不公平感的产生,这种不公平感使他们感到紧张。为了缓解这种紧张,他们会找到解决的所谓办法,比如把大量精力用在兼职上,对自己的本职工作得过且过,这就直接导致了教学质量的下降。不专注于教学的老师不可能教出高质量的学生。教学质量无法保证,长此以往,学校也就失去了可持续发展性和竞争力。
4.高校青年教师的自我认知出现偏差
在当今以物质和权利作为成功衡量标准的价值体系中,高校青年教师这群“精神上的富翁,物质上的负翁”就成为了社会的“最底层”。尤其是人文学科的青年教师们,不仅是在专业价值上还是在晋升速度上更是处以劣势。当代高校青年教师的价值观和行为法则和老一辈学者显著不同,他们对自己的专业非常自信,因此他们努力追求各种职业资格证书,渴望别人的认同,渴望展现自我;但另一方面他们又太过于以自我为中心,把自己的职称和职务晋升看得尤其重要。这种功利性和个人主义的社会价值体系更是对他们的心理形成冲击。种种心理上的不平衡使他们的自我认知出现偏差,进而影响到青年教师的价值观输出。调查发现,绝大多数青年教师会在课堂上讲述“自己的生活经历”,更是超过40%的青年教师会把自己的不好体会和感受告诉学生,让学生更多地看到社会所谓的阴暗面,把课堂当作他们发泄和宣扬自己价值观的场所[2]。种种消极的价值观和认知方式就很自然地传递给了学生,对学生价值观的塑造和人生态度的形成有着不利的影响。
1.培养高校青年教师正确的价值观
高校青年教师的薪酬的确不高,这是客观现实,但在高校里的年轻人他们的待遇也是让很多人羡慕的。几乎没有什么工作可以一开始就一步到位,什么都满足。在大学里,假期相对比较多,一年下来上班的时间也就六个多月,这其实就是一种变相的福利;并且在众多职业中,也许只有大学教师这一职业是真正的弹性工作制,不用坐班,上完课后所有的时间安排自己支配。当今社会的价值体系的确出了问题,过于强调物质的满足和崇拜金钱,这些多少都会使青年教师们感到压力和苦闷,只有精神的满足也的确无法完全弥补物质的缺乏,但也没有他们自己认为的这么悲惨。青年教师要摆正心态,虽说不富裕但可衣食无忧,大学教师这一工作本身也是自带光环的,是体面的,在社会中同样赢得了认可和尊重。所以作为高校青年教师要端正工作态度,努力勤奋,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实现自身价值,不要一味强调物质的满足,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赫兹伯格的激励保健理论指出,外在的满足只能维持工作的和平,只有精神的满足才可以提高工作动机和热情。但每个个体的成长需要不同,其感受就会千差万别。我们高校青年教师如果有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成长动力,同样会在高校这样的环境中找到自身价值,获得成就感。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老教授们,物质资料更为贫乏,但因为他们对祖国建设的一腔热血和对自己专业的忠诚,很多成为了大师。我们当今的青年教师就要学习这种精神。
2.高校在能力范围内给予青年教师更多政策支持
面对高校青年教师出现的问题,高校可以在能力范围内对他们进行政策倾斜和支持。过重的教学负担和高校普遍存在的“重科研,轻教学”现象,使科研处于劣势地位的青年教师在薪酬分配、职称晋升等方面相应处于不利地位,导致他们将更多精力投入科研,失去对教学工作的热情,甚至产生职业倦怠感。清华大学黄德宽教授建议:“应该建立适度宽松的面向青年教师的考评体系,合理制定符合青年教师实际的考评标准,引导青年教师潜心学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提升职业荣誉感。同时,建议取消一些面向高校的“拔尖类人才”评审项目,将高校人才队伍建设的重点转向广大青年教师。”欧美发达国家的高校教师已经实现了教学与科研的平衡,表现为投入教学和科研的时间相当。因此,在高校中应该划分更具体细致的职称评审体系,把教师分为教学型、科研型和教学科研型,不同的类型在教学和科研上的权重有很大区别,允许教师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和专业自由选择。这样青年教师有更多的自由度作自己擅长的工作,能够没有后顾之忧并促进他们的职业发展。
在生活上,虽然学校没有能力给教师提供商品住宅,但学校可以通过提供青年公寓的方式解决青年教师的住房问题,这就减轻了青年教师最大的经济负担;大多学校是有资源自己办附属小学和中学的,尤其是师范类高校,不仅可以解决职工子女的入学问题,而且也给学校的师资培养创造了条件。这些福利和待遇可能比具体的薪酬更能激励教师,提高他们的组织承诺和工作动机。
3.国家和社会要给予高校青年教师更多关注
在国家层面,要加大对青年教师的培养。青年教师强则大学强,大学强则国家强。因此国家要加强对青年教师的重视力度,出台更多有利于青年教师发展的政策,要针对青年教师的具体问题制定具体的、明确的措施,不能是泛泛而谈。在社会层面,要树立教书育人的典型,营造积极向上的价值观,提高高校教师的社会地位,尊师重教,关心青年教师的个人成长,使他们有丰富的精神生活,真心地热爱自己的职业,并以此职业感到骄傲自豪。社会还要多给青年教师创造实践和科研的条件,增加青年教师的横向研究,不仅能创造专业价值更能创造物质价值,既能提供给青年教师更多晋升职称的资本,也能改善他们的生活,为青年教师的成长和发展创造条件[3]。
参考文献:
[1]麦克斯.大学教师薪酬福利调查[DB].2016-09-07.http://edu.qq.com/a/20160907/009496.htm.
[2]王伟华.中国高校青年教师生存状况[DB].2015-07-19.http://blog.sciencenet.cn/blog-81613-90661 5.html.
[3]铁铮.高校青年教师成长困境及解决对策[J].北京教育,2014(12):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