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南宁市宾阳新圩镇共和学校 罗丽春
在数学课堂教学改革中,重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实践与综合应用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有效途径。为了让学生运用知识探索和研究问题的意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课堂中,我们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操作,调动学生各种参与学习活动,在活动情景中启发学生学习兴趣,掌握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我在课堂教学中是这样探索的:
新课标指出:“有效地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操作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实践操作活动的方法没有统一的模式,没有统一的要求,但随心所欲流于形式,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不可取的。在课堂教学设计上,要经过精心设计,采用表演、展示、汇报、测量、讨论等多种形式,体现活动的逻辑性,使得学生更容易获得知识,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例如,教学长方体的表面时,用长方体模型演示操作过程。有的教师把表面模型同时展开,得到一个组合的平面图形,然后再推导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有的教师把长方体的模型三组分别一组一组地撕下来、贴在黑板上,然后再分析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这种方法学生虽然容易计算出长方体的表面积,但是这种做法脱离了长方体的标志的形象。在分析操作的过程中,必须凭借“体”的形象,让学生直观地看出长方体的各条长、宽、高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参与探索、思考,直观地发现,长方体的面积有的面是用(长×高)求出来的,而离开了“体”就应用平面边的图形去研究、探讨,学生的思维就停留在平面图形上。脱离了我们要探索的“体”。在长方体模型的设计时,可根据活动需要,把体的相对两个面,制成同颜色的、易于活动的面,
这些我们的学生都可以动手做。在加上教师利用动态电脑演示它的展开,但扔不离开“体”,学生观察看清楚后,再复原。这样加深了学生对计算长方体表面积的理解。
动手操作与实践活动本质上都是解决问题的活动。它是小学生全面发展成长的主要途径,也是学生形成实践能力的主要载体。因此,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重视学生通过观察,激励学生动手操作、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积极开展思维活动,让学生多动手、多思考、多实践、多尝试、多猜测等实践活动,通过自己探索发现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思维能力和勇于创新的学习能力,使学生学会用所学知识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例如:在教长方形面积公式时,可以课前让学生准备若干个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准备三个长方形(第一个长4厘米,宽2厘米;第二个长5厘米,宽3厘米;第三个长6厘米,宽4厘米。),在上课时,经过动手摆一摆,数一数,这三组长方形的面积,把结果以表格的形式进行填写,然后引导观察发现。有的学生说第一个长方形用了八个1厘米的正方形,就是8平方厘米;有的说我用了2乘4得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8平方厘米;有的说第二个长方形、第三个……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了,这时教师因势利导,发现其中的规律并进行对面积公式的归纳:长方形的面积=长×宽。在这个教学环节中,学生经过亲自动手操作,经历了自主探究面积公式的过程。这对于学生理解数学有很大的帮助。
在操作活动过程中,每个学生都会从自己的思考角度和自己的生活经验去考虑问题,产生不同的想法,我们教师要进行鼓励,加以赞赏。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与交流,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使每个学生能同时得到提高。例如,在学习元、角、分与小数的关系以后,学生在扮演售货员与顾客时,提出了问题,解决了现实生活中实际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之间得到了交流,对小数的读法、写法及运用小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了学生合作交流、自己探索、共同提高的思想。
小学数学操作活动中,学生在动手操作与探索问题的同时,也要培养学生动脑、动口的能力,调动他们各种感官共同参与活动,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学习认识几何图形时,教师可以用一些绳子和支架围成一些常见的框架图形,让学生去触摸、感知,说说自己的感受,以建立丰富的表象,提高空间想象能力。在实践操作中,语言是思维的表达形式,动作是靠语言来展现的,活动中的动作与直观教具之间的提示是靠语言在揭示的,所以在教学操作后,培养学生用语言复述操作过程,分析归纳内化动力,同时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得到提高。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安排学生进行操作实践活动,让学生动手摆一摆、摸一摸、拼一拼、量一量,使他们在做、看、想、说的活动中,获得亲身体验,从而理解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