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福建 福州 350116)
近年来,随着物流产业的高速发展,对物流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17年,国务院发布《关于积极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的指导意见》,提出:供应链通过资源整合和流程优化,促进产业跨界和协同发展,有利于加强从生产到消费等各环节的有效对接,降低企业经营和交易成本,促进供需精准匹配和产业转型升级,全面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而物流作为供应链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供应链的发展而快速发展,这大大激发了对具有供应链设计、运营与管理能力的中高级应用型物流人才的需求。因此,适应新时代要求,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扎实的物流岗位专业技能、过硬的物流与供应链理论知识以及信息深度分析与应用能力的复合型物流人才,成为当务之急。
目前,需求驱动和产教融合的物流教学改革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一方面,基于需求驱动,杜丹冰[1]和苏中等[2]分别分析数字媒体和物联网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秦昊[3]分析原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建立新教学模式及其实施;马娜[4]提出市场营销专业课程通过校企协同的方式加以改进的对策建议。另一方面,基于产教融合,张志强[5]和谷岩[6]均指出物流管理专业应积极深化产教融合,认为物流管理专业平台建设和人才培养要融入产业需求,专业教学资源要多元化发展,建立校外实践基地,开展工学结合的顶岗实习、毕业实习,并建立岗前培训、现代师徒制、安全管理等实习保障机制;张伟萍等[7]通过学校与企业共同探索与实践形成了一套产教深度融合的协同育人机制;张启慧和王伟[8]探讨校企合作的实践和发展,以促进物流技能大赛中校企合作的标准化、常态化和广泛化。
学者们对培养专业人才满足产业需求的研究极大地推进了社会人才需求培养模式逐渐完善,有助于高等教学与社会实践的衔接,更好地培养国家战略需求的相关人才。这些研究为本文提供了前期基础,本文将延伸他们的研究,进一步探讨需求驱动和产教融合下的物流核心课程教学创新,以社会需求为驱动,以产教融合为推手,将产学相结合,开展课程建设改革,创新教学模式,对于培养适应物流智能化时代要求与国家战略需求的复合型精英人才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随着物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智慧物流产业的发展壮大,对我国物流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目前,智慧物流建设正处于起步期。随着物联网技术发展,大量物流设施通过传感器接入互联网,如重载货车安装北斗定位装置,大量集装箱、托盘、仓库、货物接入互联网;物流大数据也正成为现实,如智能路由优化,指导车辆采用最佳路由线路跨城运输与同城运输,大大提升运输效率。由此可见,人工智能逐渐运用到物流领域,实现智能配置物流资源、智能优化物流环节、智能提升物流效率,未来智慧物流必将通过数据升级、模式升级、体验升级、智能升级、绿色升级等,全面助推物流供应链升级。随着智慧物流产业的发展壮大,带来的是巨大的就业机会,并非是机器人“吃人”现象的发生。一方面,智慧物流对传统就业的转型有积极影响。例如受互联网冲击影响较大的报业,送报人员可依企业重新分配整合,其结果不仅没有失业,而且转型人员的收入相对有所提升。当旧的工作被替代,无疑还会产生更多新的需求。另一方面,智慧物流的重点不是“智慧机器人”,而是智慧物流人才。技术人才赋予机器以灵魂,管理人才赋予物流企业以灵魂。所以,未来的物流从业人员不会失业,而是需要更多的人才。
另外,随着智慧物流成为我国物流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发展方向,政府各职能部门也正为推动发展智慧物流营造有利的政策环境。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出台的《“互联网+”高效物流实施意见》,明确了智慧物流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2017年,国务院发布《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中,再次强调成为新一轮产业变革和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将是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智慧物流;2018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多次提及智慧物流及相关产业发展,如“要实施大数据发展行动,加强新一代人工智能研发应用。”、“要发展平台经济,形成线上线下结合的创新创业格局”等。因此,社会和企业将更加注重智慧物流紧缺人才,其需求数量将不断增加。
当前从市场需求的角度看,物流人才的需求主要分为宏观管理层次的人才和微观管理层次的人才两个层面。
一是宏观管理层次的人才。主要为研究型的高端物流人才,可为政府机构制定政策、规划等的人才,他们是对物流理论和实践前沿进行探索和传播的一个群体,对物流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的掌握要求是最高、最全面的。这部分人才相应的社会需求量较小,且培养最困难,不是高校本科教学培养的主要方向。
二是微观管理层次的人才。具体包括企业的物流管理人才和物流企业的管理人才,按照物流工作分类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基层操作人员、中层管理人员和高级管理人才。第一,基层操作人员主要从事具体的物流操作作业,如货物的入库、装卸搬运、分拣、加工、包装、运输及配送等,是微观层面需求量最大的部分。但是,因作业操作技术含量低、内容较单一,所需人员知识结构较浅,通常经过具有针对性的岗前培训及现代师徒制,在短期内即可任职。第二,中层管理人员必须在掌握必要的物流操作技能的基础上,熟悉供应链各环节的业务流程、业务管理内容,具备一定的团队管理、规划和信息技术等能力和物流管理相关知识,并在实际的企业运作过程中,能有效地将二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带领自己的团队完成所承担的物流任务。
例如,物流公司的项目经理和部门经理。该层次对知识和技能要求较高,需要从物流理论和实践方面进行全面、系统的培养。第三,高级管理人才除了懂得必备的物流操作技能外,更注重掌握综合的理论和实践知识,具备较强的管理能力,能够应用现代物流工程技术和供应链管理方法,综合分析和科学规划供应链各环节,并协调管理全过程,实现物流系统整体最优。这类人才属于企业的高管人员,大多从企业中层管理人员中选拔培养发展而来,不一定由高校直接培养。
综上所述,物流专业的本科人才培养应定位于面向智慧物流企业所需的中高层管理人员,并且智慧物流的建设加快了当地物流产业的发展,企业对于物流人才的需求逐渐从专业型转向复合型,所培养的物流人才不仅需具备广博的理论知识和扎实的专业技能,还需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和信息深度分析与应用能力。因此,复合型物流人才通常熟悉并掌握企业供应链流程、物流管理、物流信息技术和物联网技术、物流网络系统等,并储备国际贸易和通关、仓储运输专业、财务成本管理、外语应用、安全管理、法律等多方面知识结构;还应具备严谨的思维方式、团队合作精神,具有异常事故处理、系统思考问题、从长远战略考虑问题等能力素质。
随着智慧物流的快速发展,企业所需的复合型物流人才紧缺,对物流人才需求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才交流中心于2012年正式启动“工业和信息化领域急需紧缺人才培养工程”,通过全国智慧物流人才培养综合服务平台,提供精品课程、新闻中心、名师风采等栏目有助力加快全社会培养智慧物流急缺人才队伍。然而,对于企业来说,更多注入企业新活力的力量源于校园毕业生,高校的物流人才培养受到更多关注。但从目前情况来看,物流专业的本科毕业生从事本专业的就业状况不大理想。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随着物流产业的高速发展,使毕业生的就业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高校的物流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市场需求偏离,学生的综合能力水平与企业需求不匹配、教学过程过于注重理论,轻视实践、忽视应用,毕业生在经过系统学习后,有知识基础但缺乏实践操作能力,使得全能型人才、复合型人才与本科毕业生技能单一、实践能力较弱相矛盾,这就对高效的物流人才需求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福州大学的“物流管理专业”是福建省本科特色专业,自2005年开办以来,坚持改革创新、特色发展的原则,以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提升为导向,以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为根本,以服务区域经济建设为中心,主动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中高层次物流人才的需求,已经培养了一大批具备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的理论、技术、方法和能力,能够在物流企业、连锁零售或制造企业、国际贸易企业、物流规划咨询机构、物流教学科研机构、物流行业协会、政府部门等从事物流管理和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中高层次现代物流管理人才。面对物流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市场需求偏离的情况,必须做出改变,根据物流人才需求,基于产教融合,发挥其优势进行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改革,特别是重点改革核心课程的教学,充分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丰富实践经验,以适应新时代的需要。
根据物流人才需求分析,以物流核心课程为切入点,包括:物流企业管理、供应链管理、物流规划与优化、仓储与配送管理、运输管理、物流信息管理等课程,开展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以社会需求为驱动,以产教融合为推手,将产学研相结合,开展课程建设改革,创新教学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最终实现打造一流本科教育,培养能够支撑并引领产业发展的中高级物流管理人才的目标。
随着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中国物流产业面临重大变革,单个企业之间的竞争未来将呈现为供应链之间的竞争。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高速发展与应用,标志着智慧物流时代已经到来。这对物流人才的知识结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等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主体,显然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锐意进取,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满足社会发展、行业发展的需要。
物流核心课程,应紧密结合行业的新需求,与企业联合开发课程内容,推进科研成果、社会服务案例等进课堂、进教材,使教学内容贴近生活、贴近生产、贴近前沿。同时,采用集体备课、讨论会等方式,确定课程教学目标,合理制定教学大纲和授课计划,确保各个课程之间的内容无缝衔接,相辅相成,又不重复。
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大学生的基础与核心能力。因此,在课堂上,一方面,教师把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把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另一方面,邀请企业界专业人士,走入校园课堂,为学生提供专业讲座。教学过程中,密切校企合作,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增强其知识应用和实际问题解决的能力。
校内教师通过启发式、研讨式、参与式等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采用课堂讲授、教学视频欣赏、软件示范操作、讨论与论辩、专题或个案研讨等教学做合一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成为学习的规划者、知识的主动探索者、问题的解决者。例如在物流技术与设备教学上,通过视频教学,使学生直观认识移动式货架、驶入式货架、后推式货架、流动式货架等仓储设备并辨别其不同;在港口物流课堂上,校内教师提出对《船舶大型化对航商及海运的影响》课题进行探讨,学生通过讨论能够完整阐述船舶大型化产生的原因、利弊以及大型化对船舶营运模式、航商、航运产业的影响。在研究报告的学习过程中,面对采集资料不易等诸多困难,不断与指导老师交流,努力获取更多信息,从而战胜困难,使学生团队合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都有极大提升。
聘请校外企业界(例如:嘉里大通物流、盛丰物流、万集物流、蓝海物流等企业)的中高层管理者进课堂演讲,采用项目式教学,展示理论要点在企业中的实际应用过程,促进传统的单声道灌输式教育向新型的多声道探究式教育转变,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
由于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持续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结合核心课程的教学内容,依托物流实验中心以及各种科研基地、平台,比如福州大学现代物流实验教学中心、福建省社会科学研究基地福州大学物流研究中心、福建省物流行业技术开发基地、福建省物流业公共服务平台、福建省物流管理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等,以及10多个物流专业校外实践基地,构建多层次的校企联合培养的课程实践教学体系。
校内:重点利用物流实验中心的信息管理综合实验室和现代物流仿真实训室,开展课程实验教学、企业经营策略模拟实验、供应链仿真等,促进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进而为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例如在企业模拟营运实验中,担任小组的销售经理,需善加运用总体环境及内部环境的变化,对竞争者进行分析,根据公司的市场定位,适时调整价格策略,做出正确的决策,使企业营运净现值不断增加,转亏为盈。这对于小组成员团队合作、逻辑思考、专业学识运用等方面都有极大的提升。
校外:在校内实验和实训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的实践渠道,重点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具体包括:
(1)开展企业现场教学。比如福州大学充分利用与福建交通集团合作办学平台,以及中邮物流、嘉里大通、三明烟草物流等实践基地,组织学生深入企业现场开展教学,形成开放、互动、双赢的产学研合作教学新模式,以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对接。
(2)开展产学合作教学。与企业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充分利用企业真实数据和案例,通过角色扮演,以真实企业案例为背景,进行物流与供应链计划、运营与决策的实战,推动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的提升,激发大学生的探索与创新精神。
以福州大学为例,已经构建“学校-省级-国家”三层次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体系,每年定期组织本科生申报校级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SRTP)项目、省级和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因此,任课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项目载体,结合课程教学内容,以及教师的科研项目,以学生特长兴趣为出发点,指导学生团队申请科研训练项目或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带领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强化实践能力和个性培养,强化创新创业能力训练,激发创新创业思维和意识,开发学生的创业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品质,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在创新基础上的创业能力,培养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的高水平创新人才。
同时,教育主管部门、团中央、行业学会等经常组织一些学科竞赛项目,比如全国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全国物流仿真设计大赛、供应链运营大赛、国际企业管理挑战赛、大数据分析、“互联网+”、“挑战杯”、“创青春”等赛事。任课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团队积极参加各类省级、国家级、国际学科竞赛,“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练、学练结合”,进一步促进课程教学内容的深化,促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改革,加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从而达到培养真正适应社会需求的物流人才的教学目标。
当前,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计算等新技术逐步广泛应用,经济社会各行业信息化步伐不断加快,社会整体信息化程度不断加深,信息技术对教育的革命性影响日趋明显。因此,任课教师可以结合核心课程的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设计与个性化教学以及学情分析等,辅助课堂教学,拓展教学资源覆盖面。
福州大学物流核心课程课堂教学已全程使用多媒体教学,课程资源丰富。部分核心课程已经完成了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并已投入使用,今后还将继续建设其余核心课程的网络教学平台,进一步丰富核心课程的教学资源,以便师生可方便高效地使用课程网络资源,还可通过网络在线讨论、在线答疑、网上提交作业。网络教学平台的使用,不仅丰富课程内容,提高教学效率,而且为学生自主式学习创造了良好条件。
基于需求驱动和产教融合,物流核心课程教学应该坚持内涵建设,牢固树立“学生中心、成果导向、持续改进”的教育理念。第一,在课堂教学环节,结合核心课程教学内容,引入企业管理者到课堂,结合具体经营项目,采用项目式教学,讲解理论要点应如何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分享企业运作与管理的实战经验,与同学们进行互动,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这样可以弥补高校教师实战经验不足的短板,促进教学与实践的衔接,更好地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第二,在实践教学环节,采用产教融合方式,通过校内实验项目模拟企业经营,以增加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感性认识,解决学生所学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的问题;通过校外实践基地认知实践,给学生布置有关调研任务,把课堂知识与企业实际结合起来;通过与企业合作,借助其教学平台,以真实企业案例为背景,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第三,在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方面,依托省级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和省级科研平台,以及校外实践基地,结合教师的科研项目,根据课程教学内容,指导学生团队开展校级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SRTP)项目、省级和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选题,并指导学生按照科学研究规范,认真完成科研任务,形成规范的有一定质量的研究成果,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及创新能力;同时,积极组织学生参加行业的竞赛,以赛促教、以赛促学,逐步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从而实现一流课程建设目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扎实推进一流本科教育教学工作,培养适应智慧物流时代要求与国家战略需求的复合型精英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