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彬
(辽宁省阜新市歌舞剧院,辽宁阜新 123000)
评剧艺术起源于百余年前的冀东地区,是评剧创始人成兆才、月明珠等老一辈艺人,根据当地流传的民间说唱“莲花落”改编而来,最后被冠以评剧为名。业内人士均认同1909年“庆春班”莲花落班社在唐山永盛茶园的首演是评剧正式诞生的标志。此后,评剧艺人便开始在东北和华北地区走乡串户进行演出,其浓郁的乡土气息深受广大底层百姓的喜爱,自此,也捧红了如成兆才、月明珠、喜彩莲、白玉霜、小白玉霜等评剧名伶,更为后世留下了数百出传世经典剧目。故,评剧的乡土气息是评剧的根基所在。其具体表现如下。
众所周知,评剧受其剧目题材的局限,宫廷戏很少,所以在评剧舞台上,我们很少看到像京剧、梆子等大剧种那样反映帝王将相生活和政治斗争、军事斗争重大内容的剧目,而是多以反映下层官吏、市民阶层特别是最底层农民的生活为主,诸如我们耳熟能详的传统剧目 《秦香莲》《牧羊圈》《三节烈》《马寡妇开店》《茶瓶记》等接地气的传统戏居多。此外,还有《杨三姐告状》《花为媒》《刘巧儿》《祥林嫂》《黛诺》《金沙江畔》《小女婿》等当代的新编改良戏,以及进入新时代以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三度 “梅花大奖”获得者冯玉萍主演的《呼兰河》《疙瘩屯》《风流寡妇》,还有京津冀地区剧团排演的《秋月》《母亲》等精品剧目,均以乡土气息浓厚,贴近老百姓生活为主,在广大观众中间脍炙人口,令人难忘久演不衰。评剧的剧情生动感人之处,就在于其大部分剧目均表达了当时底层老百姓的民意。即突出表现了广大底层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及诉求。以传统评剧《牧羊圈》为例,其剧情为:朱春登代叔从军征讨,由其婶母宋氏的内侄宋成伴送出发。宋成图占朱春登之妻赵锦棠,回来谎报春登战死,宋氏逼锦棠改嫁宋成遭拒,遂将锦棠婆媳赶至山里牧羊,欲使他们冻饿而死。不久,朱春登立功封侯归来,问起母亲和妻子,宋氏假说已死。朱春登悲痛欲绝到坟前祭奠,并舍饭七天。恰好锦棠婆媳前来讨饭,春登认出锦棠手上的表记“朱痕”,终于夫妻相认,母子团圆。这样一个圆满的结局,既接地气又迎合了底层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所以能受到广大观众的认可。
提及评剧的剧中角色人物,应该是双向的,一方面指剧中的角色,另一方面指其扮演者。评剧的剧中人物,对于每一个爱好评剧的观众都能随口说出十几个,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认为,是评剧剧中的人物命运打动了观众,如秦香莲、张五可、刘巧儿等。以评剧《秦香莲》人物塑造为例,从秦香莲带着俩孩子寻夫开始到最后铡美结束,纵观全剧,我们不难发现,为了衬托人物的个性,在秦香莲的“情”字上下了很大功夫,夫妻情和秦香莲作为一个社会底层善良女人的柔情是这个人物的着重展示,如秦香莲要带着孩子离开土地庙时,用她的头巾盖住了韩琪的脸,然后,再把庙门关上。这样的接地气有人情味的设计,很恰当地体现了秦香莲作为社会底层一员的心地善良和柔情,以此也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同情,因而征服了观众。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是评剧剧中的人物角色成就了评剧演员。现今,我们只要提及评剧的著名剧目,观众就能如数家珍地联系到剧中人的扮演者,如秦香莲——小白玉霜;张五可、刘巧儿——新凤霞;杨香草——韩少云;小春红——花淑兰;杨三姐——谷文月;阮妈——赵立蓉;包拯——马泰等。所以是剧中人物角色悲欢离合的坎坷人生,成就了这些知名的艺术名家,也是这些知名的艺术家用自己的精湛表演征服了广大观众,从而让广大观众从心底里记住了剧中的人物。
评剧起源于接地气的民间艺术“莲花落”又名“大口落子”,顾名思义,我们就知道了评剧的唱词一般是信口拈来生活化语言,它的唱腔和唱词简约而明快,通俗易懂。反映描述的是广大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和心理需求,因而深受底层群众的喜爱。另外,评剧的唱腔唱词,除了通俗易懂,接近现实,乡土气息浓厚之外,还因为它具有幽默乐观的格调,在演出中能给人以快乐和舒心。例如:评剧《刘巧儿》中,巧儿的唱段“巧儿我自幼儿许配赵家,我和柱儿不认识我怎能嫁他呀,我的爹在区上已经把亲退呀,这一回我可要自己找婆家呀……”不但让人耳熟能详,还被相声小品等艺术门类借鉴借用,可见其受欢迎的程度。再比如评剧《人面桃花》中,崔护的唱段:“三春杨柳黄莺唱,碧蝶黄蜂采花香,日暖风和翻麦浪,碧森森和风吹过似海波扬……”几乎是评剧唱段中最受广大戏迷欢迎和传唱的唱段了。作为唱词的补充,评剧的道白更是极具乡土气息,我们大家都非常熟悉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赵丽蓉老师,之所以在小品界闻名,离不开她的评剧彩旦功底。从最早的《杨三姐告状》中 “母亲”的唐山腔到《花为媒》当中的“阮妈”的京腔,极富幽默感的配角小人物语言成就了老人家“小品界”的盛名。
这里的动作即可理解为评剧的表演。评剧由于其发展的历史不如京剧、梆子等大剧种那样长,所以它的动作表演程式化就显得单一,但是,这丝毫不影响评剧动作的欣赏性。各行当的表演艺术(声腔、技巧),特别是老生、净、刀马旦、武生行的表演手段有待完善。说到此,不能不提到评剧花脸行当的创始人魏荣元,是他把评剧男生的声腔提高到了花脸的高度。但另一方面,跟声腔花脸相辅相成而来的就是花脸行当的做派,我们都知道的传统评剧 《秦香莲》《包公三勘蝴蝶梦》《包公赔情》等剧目中包公的形象,其一招一式,甚至是一个眼神都完美地丰富了评剧的动作之美。此外,由魏荣元主演的评剧《钟离剑》中“钟离老人”的动作设计、评剧《孙庞斗智》中 “庞涓”的动作设计、评剧《向阳商店》中“王永祥”的动作设计、评剧《金沙江畔》中“乌木”的动作设计、评剧《南海长城》中 “赤卫伯”的动作设计,都从人物的社会地位出发,从乡土气息出发,恰到好处地诠释了剧中人物的通俗形象,博得了广大观众的赞誉。当然,这其中不排除魏荣元对其他剧种的借鉴,特别是对“包公戏”京剧《铡美案》的借鉴。反观评剧的动作设计,其独特的表演程式除了吸收了梆子和京剧等艺术的程式之外,还有着自身活泼、自由、生活气息浓厚的特点。在“唱、念、作、打”中,评剧注重的是唱功,相比之下其武戏较少,像京剧一样的纯武戏更是罕见,评剧的武功把式也仅限于“耍镰刀”“耍锄头”“耍铲子”等,然而,就是这简单的“武戏动作设计”却是极接地气的民间器具,这不经意间就拉近了与广大人民群众的距离。《杨三姐告状》中“高拐子”的举手投足都让人忍俊不禁、记忆犹新。此外还有《卷席筒》中的“苍娃”,一个眼神都足以吸引观众的目光,那唱腔之外的形体动作表演也便征服了观众。在评剧《茶瓶记》中 “小春红”的唱段“今天府门外悬灯结彩……因此上我给小姐报喜来”脍炙人口,但是她边唱边舞的动作设计更是画龙点睛。再有“小春红”带着小姐窥婿的那段唱“转过月亮门,越过了影壁墙,左边你小心芭蕉树,右边你当心养鱼缸……”其手、眼、身、法、步的交相辉映简直令人叫绝。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的发展,随着各种文化的融合,评剧艺术在发展中不断吸取借鉴其他的艺术门类,到目前,已经成了一门完善的地方剧种。纵观其发展之路,从兴起到升华,再到回归,再发展再升华,评剧艺术的乡土气息始终是其得以传承并取得繁荣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