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规划专业“理实一体化”管理与创新创业格局研究

2018-03-06 10:23:26孔德静王鹤徐嵩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8年26期
关键词:理实一体化理实城乡规划

孔德静 ,王鹤 ,徐嵩

(1.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城市建设学院,河北秦皇岛 066004;2.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天津 300192)

1 城乡规划专业“理实一体化”背景

城乡规划专业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较为容易体现的专业学科,主要表现在工程项目的特性方面。国内外专业院校均十分注重城乡规划专业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训练,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同济大学、东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八所老牌建筑院校更是将学生课程学习与实际工程案例结合起来,并提倡本科学生与研究生共同参与完成导师的纵横课题,鼓励组队参加相关实践竞赛,获得丰硕成果。青岛理工大学等高校在本科阶段设置导师组,同一组导师同时为各年级开设专业设计课程,各专业学生在同一间大教室中完成设计任务,不同年级学生的传帮带作用十分显著[1]。除教育教学方面的“理实一体化”培养模式,立足管理和创新创业角度而言,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合亦需要进一步革新和探索。鉴于城乡规划专业核心设计课程性质,在培养方案制定、学时设置、师生比指标、授课场地等各方面均有别于其他非设计类专业的一般课程,因此需要特殊对待。对教师主持的工作室、工作坊模式应当给予更多扶持和关注,在学校范围内扎根并结出丰硕双创成果。

2 “理实一体化”管理格局:“弹性规则”试验提法

管理格局现状:从课程性质入手,城乡规划专业课程可粗略分为专业理论课程和设计课程两类,其中理论课主要为教师授课、学生在标准教室听课模式,设计课主要为师生在专业教师完成设计改评图过程或场地、社会调研,前者对课程时长的控制应当极为严格,后者授课往往采用4节连上的半天制模式,课程时长的控制较为灵活,有时根据授课计划师生离开教室前往设计场地、社会区域进行调研,在管理方面采用统一标准的形式不够科学合理。

城乡规划专业的师生比指标与其他专业显著不同,往往控制在1∶10左右,因此,现阶段采取的班级教师数量配比不够专业和合理,换言之,学生标准班的人数编制存在缺陷,不能与其他专业同等考虑。

专业性质使然,学生需要大量的绘图、制作模型、设计、调研训练,需要课下、晚上、休息日加班加点,必要时需要在专教通宵作业,宿舍限电、专教楼限时、不允许夜不归宿(这里特指通宵在专教绘图)等规则制度不利于规划专业教学过程的开展;立足教师层面考虑,小班教学对教师工作量的核算存在劣势,教师付出的努力与回报不成正比,例如,每一门设计课包括两个大设计,每个大设计往往需要经过3轮草图修改和一轮正图评阅,每个班级按标准30人核算,每位指导教师在一门设计课中需要评阅 2×(3+1)×30=240份图纸,实际付出的工作量比标准核算时大很多,获得的最终回报往往没有上大班、大课的教师多,对教师积极性的建设极为不利。

调整建议如下。

(1)课程时长的弹性规则。对理论课程采用严格课程时长控制,即按规定时间下课、课间休息、上课,不得随意更改、调整授课时长;对设计课程采用弹性课程时长控制,因4节连上,课程内容主要为教师1对1修改图纸或实地调研,因此,不控制下课、课间休息、上课时间,师生根据需要自行决定,对实地调研的控制,也不再以课程时间为准。

(2)学生标准班的特性编制。建议采用20人的班级人数标准,一方面分配师资时容易实现1∶10的师生比要求(一个班两个指导教师),另一方面立足现状在规划专教规模时易于实现,避免产生拥挤、局促的空间不足情况。

(3)规章制度的针对性改良。应当为规划专业师生提供必要的规章制度保障,规划专业需要大量绘图和设计,具有对电脑的需求和依赖极大,作业量大,绘图过程耗时长,作业质量要求严格等特点,建议宿舍、专教不限时限电,学生可灵活掌握和支配时间,不再以普遍的条框限定,给予较大的自由度,在过程中实现管理控制,制定和改良适合的规章制度。

(4)教师工作量核算办法的适度倾斜。学校、学院层面对城乡规划专业完成重新定位,在教师工作量核算时对城乡规划专业授课教师适度倾斜,如增大系数或制定特殊标准等,充分激发教师投身规划教学实践的动力。

3 “理实一体化”创新创业格局:“工作室”设立模式

创新创业格局现状:学校设立专门的指导部门进行管理,提供创新创业场地空间。然而,孵化创新创业项目和提供理实一体化机遇机会的能力不足,并且存在不同工作室竞抢相同主题产品的悲凉景象,内耗十分严重。此外,创新创业场地空间规模有限,部分需要设计、制作、生产的双创团队缺少足够场所,有些设计策划无法全面展开。同时,重创业轻创新的局面比较明显,工作室中大多数缺乏对理论研究的重视,更多地追求经济利益,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度不高。基于以上情况,对“理实一体化”双创格局的思考方向需要明确,即在管理层面树立大格局意识,鼓励理论培养,平衡理论研究与实践盈利的关系,最大限度解放双创团队思想,提供必要、足够的条件支持。

调整建议如下。

(1)规范各工作室业务范围,摒除重叠项目,充分调动工作室创新创业途径和积极性。

(2)形成指导教师课题、项目指引下的工作室实践形式,提升项目内涵和品牌效应,充分注重理论研究,打造始于理论终于实践的工作室经营思路[2]。

(3)鼓励学院建立更多方向不同的工作室,如建筑历史及理论工作室、城乡规划设计工作室、建筑技术科学工作室等,营造多面开花、百家争鸣的专业氛围。

(4)拓展工作室场地规模,改良提升工作环境和条件。

4 结语

“弹性规则”为教学管理规章制度的制定和改良提供了创新思路,值得进一步研讨和商榷;“工作室”模式迎合国家宏观政策,符合国家意愿和学校转型发展需求。“理实一体化”培养格局调动教师工作的主动性,激发其热情,“胁迫”教师不得松懈,积极落实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提升教学制度的韧性和张力,为不同专业性质的学科管理提供全面思路;打造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对学生本科阶段的学习和成长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3]。“理实一体化”不是轻视理论而重视实践,应用型大学建设也绝非顾此失彼,需要自上而下的管理者、参与者、受益者统一思想,在理论与实践中求得真正的侧重和平衡。

猜你喜欢
理实一体化理实城乡规划
论当前城乡规划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措施
湖北农机化(2020年4期)2020-07-24 09:07:12
城乡规划中常见问题与解决措施探讨
湖北农机化(2020年4期)2020-07-24 09:07:10
“电气控制与PLC”理实一体化课程研究
电子制作(2018年10期)2018-08-04 03:24:40
中职学校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探索
胶囊剂的制备课程教学设计
职业·中旬(2016年10期)2016-11-28 20:15:43
高职院校汽车营销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电子商务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探究
企业导报(2016年6期)2016-04-21 17:09:01
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技术与教育(2014年1期)2014-04-18 12:39:08
城乡规划
江苏年鉴(2014年0期)2014-03-11 17:09:41
“PLC应用”课程理实一体化改革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