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梦雷
(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外语系,广东广州 510990)
语篇分析法旨在从语篇上引导学生从文章的总体格局入手,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文章的体裁、文章结构和文章的行文思路,最大限度地把握文章内容,从而培养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来实现提高学生运用目的语进行交际的能力的教学目标。这种教学方法是英语阅读教学的一次重大变革,更是一次大飞跃。从理论上来分析,运用这种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技能和写作技能,也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和自我效能感,从而促进目的语的习得,同时对于培养和高学生运用目的语来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大有裨益。
然而伴随着语篇教学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大范围使用,在实际教学中又呈现出了一些新的问题。其中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就是一些教师采用语篇分析进行教学时,完全只是强调把握课文的整体内容,而很少停留在句子和词汇水平上,忽略了句法分析和词汇运用的讲解,欠缺语言点的操练。高圣兵在《大学英语语篇教学的若干问题》一文中,指出“对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而言,语篇和句法都不可偏废。因为句法分析和篇章分析并非相互排斥,反而是互补的。句法分析为语篇分析提供了重要基础和依据;离开了句法分析,学生无从进行语篇分析,他们对语篇的理解就感到困惑,缺乏’安全感’,从而最终可能会导致语篇教学的失败”。
笔者亦认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重语篇教学而轻句法教学的做法有失偏颇。所以笔者在任教的独立学院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进行了教学实践,从而得出结论,在英语阅读教学中,语篇和句法均不可偏废。在一次短期的小范围教学实验中,笔者进行了此类教学尝试,在课堂学习时,集中进行纯粹的语篇分析;而在语言分析方面只是点到为止,然后布置成作业,要求学生课后自学,完成练习。后来通过教学观察和访谈,发现学生的语篇分析能力和信息捕捉能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然而学生普遍反映学习效果差,觉得收获甚微,对于文章的把握有如空中楼阁。该教学尝试说明了就我校学生的基础而言,课堂教学中缺失了语言学习和语言操练,英语学习完全无从谈起;缺乏语言表达功底的培养,学生根本无法运用语言进行交际,实现运用语言解决问题的教学目标。在后来的教学尝试和教学实验中,笔者发现,只有将语篇教学法和句法分析有机结合起来,在语篇分析中适当融入句法分析,才能够适应大多数大学英语学习者的特点,切实提高学生的英语能力,真正实现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
思维导图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能够实现语篇分析教学法和句法分析的有效结合,并将语篇分析可视化,能够帮助学生清晰地把握文章的思想精髓,切实有效地把握文章的行文思路和结构脉络,同时在进行句法分析时能够帮助学生将语言知识进行发散学习和关联学习,将平时点滴积累的零散小知识点进行有机整合,有助于知识点的内化,完成语言知识的构建,然后通过结合语言点的操练,从而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语言学家哈里斯认为:“语言并非是一些杂乱无章的词句的拼凑,而是由连贯的篇章形式表现出来的信息传递,有意义的表达”。因此李潇颖在《大学英语语篇教学刍议》疑问中提出:“语言教学不能只停留在以词汇为基本,以语法分析为手段的传统教学模式上。所以,随着语用学的影响日益增大,语篇教学法应运而生,这种教学法是一种基于宏观社会语言学,注重强调言语的行为与活动,着重培养学习者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的教学方法。
在《浅谈语篇教学》一文中,蔡基刚提出,通过研究发现对学生阅读理解和运用英语进行交流造成困扰和阻碍的根源不在于句子,他认为冠词缺失,介词错用,时态误用,以及偶遇的句子中的生词,并不会对我们的理解造成非常大的妨碍,学生的理解问题出现在宏观整体的理解上。反之,如果学生拥有相当大的词汇量和扎实的语法基础,并不能在准确地理解作者的思想方面表现更突出。如果学生具备丰富的文化知识,在理解篇章内容时就表现出非常明显的优势。他强调,英语教学要注重各方面的知识的传授。作为一种交流的工具,英语是可以贯通古今,包罗万象的。上至天文,下至地理,无所不及。所以,英语教学已经将各方面的知识的传授,知识面的拓宽,认识世界的能力的提升作为义不容辞的一项教学任务。
思维导图是一种将思维外化的图形工具,通过树状的结构将思维过程呈现出来,展示出放射性思考过程,也就是将思维活动具体化、可视化,借助这种手段,从而促进灵感的产生及创造性思维的形成,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即用图画、关键词以及线条等呈现在纸上或者电脑上,将隐形思维过程显性化。利用图示来表征、组织、阐述知识并展现人们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过程。
利用思维导图,我们可以把一大堆杂乱、枯燥的信息转化为彩色的,通过个人加工的有高度层级关系的并且融入个人创作和创意的图画,使之符合我们大脑处理事物的自然方式,因此而变得容易理解和记忆。因此,笔者认为,我们可以将思维导图看作是将我们的思维过程表征为一种图示,它能够将我们的知识结构和我们表征知识时的思维以图的形式呈现出来,可以视为一种将知识结构和我们的思维过程形象化、可视化的工具。
马武林和陈钰在 《思维导图辅助高中英语语篇教学理论探讨》中将思维导图Mind Mapping与英语阅读的教学结合起来进行了相关定义,是一种优秀的发散思维的工具,我们可以利用丰富的色彩来激发思维,利用强大的超级链接功能将大量杂乱无章的信息高度浓缩在图画里,层级式的关系能够帮助我们将凌乱的知识系统化,从而使学习事半功倍。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制作出结构清晰的思维导图,将阅读材料的知识点和内容通过中心词一级一级地展现出来。
思维导图的制作有两种:一种是手工制作,另一种是思维导图软件制作。手工制作比较方便、简单。随时随地可以拿起笔和纸进行制作,以一个中心词为发散点放射出多彩的图形。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可以用粉笔和学生一起直接在黑板上制作出图形,亦可通过提问的方式或者引导学生寻找关键词等方法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结构,然后一起现场绘制一个多彩的思维导图。使用电脑软件来制作思维导图就相对复杂些,制作者必须懂电脑,也要会应用思维导图软件,而且在使用电脑软件来制作思维导图的初级阶段,由于对各种操作不熟练,因此耗时费力。但用利用电脑制作的思维导图比较漂亮,对于不具备绘画功底的人来说,比较实用;同时利用电脑制作的思维导图易于保存,在制作过程中还能够用复制粘贴等功能,所以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和适应后,这种制图方式比较容易操作。制作思维导图的软件主要有Mind Manager,Mind Mapper,Brainstorm等。其中,Mindmapper是比较常用的一款软件,它通过最接近人脑思维的方式来帮助制图者展现观点、呈现思维过程,它很好地利用了图形、象征图示、笔记、色彩等因素来制作出图形,从而使得展示的内容更容易被理解和记住。笔者在本文中所制作的思维导图就是运用Mind Mapper来完成的。
笔者选取了“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新视野大学英语3(第三版)读写教程,第三单元的文章“Audrey Hep burn-A True Angel in This World”为例来说明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笔者如何利用思维导图来进行语篇教学。
教学步骤1:教师根据第三单元标题,要求学生课前进行相关背景知识的搜集,然后课堂上通过设置相应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话题导入,展开对人物——Audrey Hepburn的背景知识拓展。接下来播放一段关于Audrey Hepburn的视频,然后根据所讨论的背景知识的内容和视频的内容,教师引导学生现场绘制背景知识思维导图,围绕相应主题鼓励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相应成果展示如图1所示。
然后教师要求学生参照此思维导图,围绕主题Audrey Hepburn进行相关讨论,并将材料进行梳理,然后邀请学生上台用英语进行presentation。
图1 Audrey Hepburn——背景知识思维导图
图2 Audrey Hepburn——词汇思维导图
梳理与主题相关的背景知识,帮助学生建立清晰可见的思路图,然后围绕思维导图进行presentation,首先可以帮助学生克服害怕表达时忘记后面要表达的内容而产生的慌乱心理,帮助他们建立口头表达的自信心,而缺乏自信是中国大多数学生口语表达能力踟蹰不前的一个最大的阻力;同时确保学生表达时言之有物,在以往要求学生进行此类presentation时,笔者发现大多数学生由于各种原因并没有任何准备,在被要求进行展示时,就完全根据自己的了解或者道听途说胡乱的介绍,偏爱用几个简单的形容词,诸如“beautiful”“nice”“kind”等给一个人贴标签,简单潦草的敷衍了事;有了思维导图的帮助,学生就可以根据思维导图展示的内容,通过语言组织、加工和相应的拓展,顺畅地表达出来相关内容即可。还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口头表达时的逻辑性,少部分学生在接收到学习任务时,做了相应准备,然而任务完成的效果也是差强人意的,要么就是读稿,要么就是读PPT,即便有个别的学生能够有部分拓展的,表达时欠缺条理,逻辑不清楚,这样大大限制了表达时的自主发挥,也大大降低了表达的趣味性和吸引力,给听课的学生带来了很大的困扰,很多学生表示跟不上。利用思维导图进行展示,展示者根据思维导图的结构来组织语言,高屋建瓴,从整体出发,然后具体到细节内容,表达的逻辑性和层次感非常好;同时也能够给展示的学生和听课的学生提供清晰的图示,减少了语言沟通的障碍。最后,思维导图形成的可视化的信息图示帮助学生建立了比较立体化的背景知识体系,有助于其后的篇章理解。
教学步骤2:在对背景知识有了一定了解的基础上,教师讲解本课教学目标,检查学生词汇预习的情况,引导学生进行词汇联想拓展,然后和学生一起绘制词汇思维导图,如图2所示。
对于英语学习者来说,单词、零散琐碎的知识点、短语和句型的记忆和运用是一个非常令人头疼的问题,笔者常常听到学生有这样的困惑,从小学习的英语单词、语法点、短语句型数不胜数,好像学了很多东西,又好像没有学到,或者学过之后又忘记了,真正需要运用的时候却总是想不起来;虽然现在的网络如此发达,通过网络我们可以随时查阅、获取知识,似乎可以学到很多东西,但是这些都是零零散散的,不系统的,尚且谈不上灵活运用,就记忆这一项常常是事倍功半的,学生总是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完成记忆,然而效果却总是不尽如人意的。究其根源就是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没有经过自己的建构,将其内化,形成内在的体系,学习的知识都是碎片化的,没有自我知识体系的建构。通过一学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思维导图在这个环节的使用,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将学习的单词、零散知识点、短语、句式进行整合、重构,形成自己独特的体系,并通过不断的运用,真正完成知识的内化。
教学步骤3:进入课文阅读部分。首先检查学生课前进行fast reading的情况,和学生一起完成课后reading comprehension部分的习题。然后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精读环节。Step1:Main idea&structure。如图 3所示,要求学生根据快速阅读的印象,对文章的体裁进行一个判定,学生根据课文的行文,判断文章是一篇biography,即人物传记。然后教师抛出一个问题:How will you organize a biography for one you admire most?根据传记的行文特点,得出结论:一篇人物传记的结构一般由三部分构成:(1)人物成就的简要介绍。(2)生平介绍(一般按照时间顺序进行介绍)。(3)总结。同时结合人物传记自身内容的安排,一般都是对于5W——who,when,what,why,where中的who,when&what的详细介绍。根据以上两点,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文中的一些线索词和关键词,一起将课文的结构进行相应划分——Part I Introduction 简要介绍 (para.1-para.2);Part II Main body主体——生平介绍(para.3-para.14);Part III Conclusion总结(para.15)。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然后教师和学生一起绘制文章结构思维导图,如图3所示。Step2:Detailed reading。教师通过设置的问题,引导学生将文章的具体内容、行文脉络进行细节梳理,对文章的每一段的具体构建和行文思路进行细节把握。
图3 Audrey Hepburn——文章结构思维导图
在完成课文的讲解时,笔者采用了思维导图和PPT结合的方式进行,运用思维导图对文章的总体结构和思路布局进行整体把握,便于将作者的行文思路像树枝一样铺展开来,帮助学生从全局的角度建立对文章的认知,从而对文章的结构和行文思路有非常清楚地掌握,这样帮助学生克服了以往容易孤立地理解局部而无法清晰地了解各个部分之间的内在关联的局限性。由于空间的限制,笔者在进行细节剖析时,采用了PPT进行展示,引导学生进行细节学习,深入探索文章的行文思路和内在的逻辑安排以及写作手法。笔者通过观察发现,这一方法的使用为学生在运用英语进行表达时的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教学步骤4:完成了对文章的分析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文章的遣词造句和语用修辞,体味文章的写作风格,然后进行语言知识、句法学习,进入到language focus环节。教师先引导学生找出每个部分的语言点和句型,然后教师用PPT展示出文章中的重点语言点和句型,并进行操练和拓展。
思维导图在大学英语语篇教学中的应用,能够引导学生在背景知识的学习时,通过中心词来进行头脑风暴,利用丰富的色彩来激发思维,利用强大的超级链接功能将大量杂乱无章的背景知识高度浓缩在图画里,通过层级式的关系帮助我们将凌乱的信息系统化,提高学生学习和识记文化背景知识的效率,从而帮助学生提升文化素养;在分析文章时,帮助学生高屋建瓴,从整体、大局着手,清晰地把握文章的行文脉络,梳理文章结构,然后步步为营地深入剖析课文细节,挖掘文章的逻辑关联,通过问题的设置,聚焦细节,层层深入,环环相扣,引导学生对文章的内容进行深层次的探索,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有效促进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帮助学生提高阅读技巧,培养并且提升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同时还能帮助学生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在语言点、句法的学习环节,思维导图能够帮助学生完成知识碎片的自我建构,通过新旧知识的整合,促进知识的内化,提高学习效率。与此同时,运用思维导图进行语篇教学转变了在传统大学英语教学偏重语言点和句法的学习,或者对整篇课文进行翻译教学中,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引导学生对文章的内容进行积极主动的探索,在绘制思维导图时能够进行自我创作,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提高了学生学习英语的自我能动性和自我效能感。更重要的是,将思维导图运用在大学英语语篇教学中,能够更清晰地展示和体现语言表达的内在关联和逻辑,从而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