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令伦
(乐山市中区 四川 乐山 614000)
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长期大量消耗化石燃料,排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导致全球气候逐步变暖.随着经济发展,人类对能源的需求不断增加,传统能源趋于紧张.开发利用新能源、抑制气候变暖,实乃当前形势所迫.太阳能是一种安全、环保、可持续的清洁能源,当它到达地球表面时,能流密度却很低,且是间断的、不稳定的.围绕利用太阳能,人们已研发出多种类型装置,如真空管集热器、平板集热器、槽式集热器、塔式集热器和碟式集热器等,但有的太阳能利用装置,因为效率偏低,成本较高,总的来说,经济性还不能与常规能源相竞争.目前的太阳能利用装置,还无法大规模推广应用,人类难以摆脱对化石燃料的依赖,大量废气废热继续排放到自然环境中,而照射到地面的太阳能又不能充分利用,加剧了气候变暖,致使人们在夏季越来越酷热难受.严峻的形势,不断催生着新技术问世.
本文介绍一种跟踪式圆台聚光装置,以模块形式组合成聚光系统和受光系统,利用跟踪系统,沿着东西、南北两个方向,对太阳光线进行双向实时跟踪,最大限度地吸收照入大圆台大口部的光线,具有聚能功效高、稳固性强、应用范围广等特点,可为太阳能集热、光伏发电提供高效低廉的聚能装置.
利用截口圆锥体作为太阳能聚集装置,是一个旧课题,以前人们进行了先行探索,研制了一些初级产品.但是存在着功率、效率不高等问题,未能大规模推广应用.如1901年,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建成一台太阳能抽水装置,采用截头圆锥聚光器,功率为7.36 kW.要提高这种装置的聚能功率和效率,就需准确跟踪太阳光线偏转,将照入圆锥内的太阳能大部分收集起来,同时保持装置的稳固性,例如能抗御6级(含)以下的大风,并非易事,技术上有待突破.
如图1所示,本装置分为聚光系统、受光系统、跟踪系统3大部分.
图1 跟踪式圆台聚光装置
其中聚光系统包括反光装置、东西支撑旋转装置、南北支撑旋转装置,受光系统包括受光框架支撑装置、受光框架、受光器等,属于一种面聚集装置.其中,反光装置由一个大圆台和一个底接圆台拼接而成,底接圆台大口部悬接在大圆台小口部,两个圆台的大口部都朝上、小口部向下,内空,内表面贴反光膜;大圆台高度与受光框架高度相等,当反光装置水平摆放时,两个圆台拼接面与受光框架底面位于同一水平面上;大圆台锥角为90°,底接圆台锥角为钝角.
东西支撑旋转装置包括支架、外箍固定杆、东西转轴、东西轴承套筒、东西1号电机、东西2号电机;其中,支架有4副,呈四棱锥体形,每副支架的底框边上设有4个滚轮、底框四角上各设1条斜脚杆,沿着南北方向设在地面、建筑物上或车载平台上,用于支撑东西轴承套筒、东西1号电机、东西2号电机、外箍圆台;东西转轴在东西1号、2号电机的驱使下,利用外箍固定杆,支撑并带动外箍圆台沿着东西方向同步旋转,外箍圆台再带动南北支撑旋转装置沿着东西方向同步旋转.
南北支撑旋转装置包括内箍圈、内箍固定杆、钩架、外箍圆台、南北转轴、南北轴承套筒、南北1号电机、南北2号电机;其中,设在外箍圆台东西两侧的南北轴承套筒、钩架,用于支撑南北转轴、南北1号电机、南北2号电机;内箍圈被紧扣在反光装置重心水平线上,利用螺栓螺母或铆钉固定在大圆台外侧面;南北转轴在南北1号、2号电机的驱使下,利用内箍固定杆、内箍圈,支撑并带动反光装置沿着南北方向同步旋转.
如图2所示,东西1号、2号电机,都呈圆筒状,其东西转轴及东西轴承套筒位于圆筒轴线上,利用辐条将圆筒侧面与东西轴承套筒连为一体,东西转轴与工字形转柄中点垂直相接,工字形转柄设在圆筒中央,其两端各设一条“[”形永磁体,作为转子,每台电机设有一对转子;圆筒内侧面的上、下两个半圆筒,均呈环形分布24条相同的“[”形软磁铁心线圈,作为定子;转子口部与定子口部相吻合;每条定子在圆周上各占6°,24条定子共占144°,上、下半圆筒之间空隙36°;上、下半圆筒的两条沿转轴对称的定子,组成一对,每台电机共设24对定子;每对定子通电时产生磁场、吸引转子,断电后磁场消失;所有定子都绕有初级线圈,部分定子还绕有次级线圈.任一时刻,东西1号、2号电机,都只有1对位于相同圆周弧度上的定子通电.南北1号、2号电机与东西1号、2号电机的结构基本相同.
图2 东西1号、2号电机
如图3所示,受光框架支撑装置包括脚手架、吊杆、托板;其中,脚手架是一副门式移动脚手架,包括下梁柱、滚轮、斜脚杆、下梁柱连接杆、升降部件、上梁柱、横梁,脚手架上铺设有水管、气管、输冷工质管、输热工质管、导线;水管和气管的喷嘴设在横梁中部,能对反光装置的内侧面、受光框架和受光器的外表面进行全方位喷水、吹风,快速清洗除尘.
图3 受光框架支撑装置
如图4所示,受光框架为一个长方体空心架子,底面呈正方形,其上面空置,4个侧面和底面均铺设受光器.受光器可以采用太阳能高温集热管,或平板集热器、或太阳能电池板,同时配备相应的输冷工质管、输热工质管,或导线.
图4 受光框架铺设集热管
包括东西方向分层感光器和总感光器、南北方向分层感光器和总感光器,控制东西1号、2号电机旋转的电路,控制南北1号、2号电机旋转的电路.
太阳照射地面的方向,每天、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同一地点在不同的季节、月份,变化较大.例如在北纬30°的某个地点,从冬至到夏至,太阳高度角逐渐由小变大;从夏至到冬至,太阳高度角又逐渐由大变小;进入新的一年后,又开始新一轮循环.如此周而复始.虽然太阳并不总是从正东方升、正西方落,有时从东偏北方升、西偏北方落;有时又从东偏南方升、西偏南方落,情况复杂,但可以简化处理,将太阳照地方向分解为两个方向,即从东向西偏移过程中的照地方向,从南向北、或从北向南偏移过程中的照地方向.
如图5所示,本装置设置东西方向感光器、南北方向感光器各一套(以图中垂直相交虚线为坐标系),每套感光器均由分层感光器和总感光器组成.
图5 感光器设置图
东西方向分层感光器和总感光器,沿着东西方向摆放,主要探测阳光沿东西方向偏移变化情况、白天总体照射情况;南北方向分层感光器和总感光器,沿着南北方向摆放,主要探测阳光沿南北方向移动情况、白天总体照射情况.
如图6所示,东西方向分层感光器与南北方向分层感光器结构相同,都是一个半圆筒密闭盒,由里至外半径逐步增大,分别设有内层、中间层、外壳,都呈半圆筒面;沿着密闭盒横截面的圆心向外壳辐射出去,间隔6°,将密闭盒纵向平均划分为30个小室,各个小室用隔离板分开,除去首1—3号、尾28—30号为空室外,其余中间段24个小室为有用小室;每个有用小室的内层设有1个长条形光敏电阻、中间层设有1面长方形菲涅耳透镜、外壳设有1个长方形透光板,透光板面积和透镜距离设置适当,确保阳光偏移过程中只有1个有用小室透镜及光敏电阻能被有效照射;密闭盒的正面、后面、底面和筒内的隔离板,都采用遮光板.东西方向、南北方向总感光器结构也相同,都是一个梯形棱台密闭匣子,下底面小、上底面大,由下至上分别为下底面、中间层、上底面,都呈长方形;下底面设有1个长条形光敏电阻,中间层设有1面长方形菲涅耳透镜,上底面设有1个长方形透光板;密闭匣子的正面、后面都为等腰梯形,其两条腰与下底边的内夹角均为159°;密闭匣子的左右两个侧面,都呈长方形;正面、后面、左右两个侧面和下底面都采用遮光板.
图6 感光器结构图
聚能原理:设计两套控制电路,通过接收东西方向、南北方向感光器的阳光偏移信号,把它转变为电信号,自动控制东西方向、南北方向支撑旋转装置动作,驱使反光装置白天沿着东西、南北两个方向,对太阳光线进行双向实时跟踪,使太阳光线垂直或近垂直照入大圆台大口部;其中,大部分入射光线照到大圆台内侧面,经过反射,以垂直或近垂直的方式,投射到受光框架的4个外侧面上,小部分入射光线照到底接圆台内表面,经反射,以垂直、近垂直或稍斜射的方式,投射到受光框架的外底面和4个外侧面上;少量光线直接从上顶照入受光框架中,照到受光框架的内底面和4个内侧面.还有极少量光线,从框架上的一个外侧面、或外底面的缝隙中穿过,照到对面的侧面上,也容易被对面的受光器吸收.所以,逃逸出去的光线很少.由于受光框架悬挂在反光装置中央,其底面和4个侧面都受到阳光双面照射,且太阳光线经聚集后以垂直或近垂直的方式照射到各面上,所以太阳能流密度较高,聚能效果较好.
铺设在受光框架底面和4个侧面上的受光器,可以是太阳能高温集热管,或平板集热器、或太阳能电池板.聚光系统与受光系统以模块形式进行组合或分离.受光系统安装完毕后可以相对固定,其中的输冷工质管、输热工质管可与集热器采取硬接方式,便于将工质升至高温.
如图7所示为受光器.
图7 反光装置注记图
设大圆台大口部半径为R1.大圆台大口部面积即为反光装置的采光面积
(1)
设太阳照射地面的辐照强度为QS→地,大圆台聚集太阳能的平均功率为PS→圆台,则有
(2)
设受光框架的底面边长为a,高为h1,计得底面和4个侧面的总面积为S框架
S框架=a2+4ah1
(3)
设反光膜的反光率为η膜反,受光框架对太阳能的聚集率为η框集,受光框架底面和4个侧面上的平均太阳能流面密度为ρS→框架,则
ρS→框架=QS→地S采η膜反η框集/S框架=
(4)
据《太阳能科普》介绍 ,可设太阳辐照地面强度为
QS→地=600 W/m2
(5)
根据青岛凌鼎新能源有限公司公布的太阳能反光膜,可将反光率设为
η膜反=95%
(6)
根据前面聚能原理分析,可将受光框架对太阳能的聚集率设为
η框集=95%
(7)
为使装置在较小情况下获得较佳的聚光效果,经研练,暂将反光装置与受光框架的大小关系确定为:受光框架的底面边长a,高h1=3a;大圆台大口部半径R1=6a,小口部半径R2=3.1a,高也为h1=3a;底接圆台大口部半径为R2=3.1a,小口部半径为R3=0.4a、高为h2=1.1a.
此时聚光比C为
(8)
将式(5)~(8)代入式(4)中,也即假定一些常见参数后,式(4)简写为
(9)
设受光器对太阳能的吸收率为η器吸,受光器面积为ΣS器,受光器聚集太阳能功率为P器聚能
P器聚能=ρS→框架η器吸ΣS器
(10)
根据网上《目前传统平板太阳能/真空管太阳能集热器热效率分别是多少?》,可设φ47管、φ58管、平板集热器的热效率为
ηφ47吸=0.452
(11)
ηφ58吸=0.502
(12)
η平板吸=0.855
(13)
【例1】当受光框架底面、4个侧面铺设φ47、长1.2 m的集热管时,计算集热功率.
如果采用长1.2 m的φ47集热管 ,相应地设受光框架底面边长a=1.2 m,高h=3a=3.6 m,大圆台大口部圆半径R1=6a=7.2 m.串接集热管时,除因接头需要预留必要的管间距外,应尽量靠紧铺设,缩小管间距,增加管子数密度.如果参照其他装置要求两管中心距为75 mm标准,暂将本装置两管中心距设为75 mm.对于φ47管,每条管子占用宽度为
L管宽=D管径+D管间=0.075 m
(14)
受光框架底面可铺设管子数为
(15)
受光框架每个侧面可铺设管子数为
(16)
受光框架底面集热管面积为S底管
S底管=n底管aD管径= 0.90 m2
(17)
受光框架每个侧面集热管面积为S侧管
S侧管=n侧管aD管径≈2.71 m2
(18)
受光框架上φ47管的总集热面积为ΣSφ47
ΣSφ47=S底管+4S侧管=11.74 m2
(19)
由式(9)、(10)、(11)、(19),可得受光框架上φ47管的总集热功率为
Pφ47集热=ρS→框架η器吸ΣSφ47≈24 999 J/s
(20)
【例2】当受光框架底面、4个侧面铺设平板集热器时,计算集热功率.
假设采用与例1相同的受光框架,则铺设在底面的平板集热器面积为
S底平板=a·a= 1.44 m2
(21)
铺设在每个侧面的平板集热器面积为
S侧平板=ah=4.32 m2
(22)
受光框架上平板集热器的总面积为
ΣS平板=S底平板+4S侧平板=18.72 m2
(23)
由式(9)、(10)、(13)、(23),可得受光框架上平板集热器的总集热功率为
P平板集热=ρS→框架η器吸ΣS平板=75 402 J/s
(24)
假设采用与例1相同的受光框架,铺设在底面、4个侧面的太阳能电池板,其面积与例2平板集热器的面积相等.设太阳能电池的转化效率为η电池转,有效总面积为ΣS电池有效,则受光框架上太阳能电池的发电功率为
P电池发=ρS→框架η电池转ΣS电池有效
(25)
【例3】铺设单晶Si125太阳能电池的发电功率
根据现有太阳能电池转化效率,假设工作在AM1.5条件下,可设单晶Si125的转化效率为
η单晶125转=15%
(26)
受光框架底面和4个侧面上可铺设单晶Si125的总数为
Σn单晶125=n底单晶125+4n侧单晶125=
(27)
根据《太阳能电池片的面积》,可知单晶Si125的有效面积是14 871 mm2.受光框架上铺设该电池的有效总面积为
ΣS单晶125有效=Σn单晶125S单晶125有效=17.786 m2
(28)
由式(9)、(25)、(26)、(28),得受光框架上铺设该电池的总发电功率为
P单晶125发=ρS→框架η单晶125转ΣS单晶125有效=12 568 J/s
(29)
【例4】铺设N型双面156太阳能电池的发电功率.
根据现有双面太阳能电池转化效率,假设工作在AM1.5条件下,可设N型双面156电池的转化效率为
η双面156转=20.6%
(30)
受光框架底面和4个侧面上可铺设N型双面156电池的总数为
Σn双面156=n底双面156+4n侧双面156=
(31)
参照多晶Si156的有效面积,可知双面156电池的有效面积为24 336 mm2.受光框架上铺设该电池的有效总面积为
ΣS双面156有效=Σn双面156S双面156有效=18.665 m2
(32)
由式(9)、(25)、(30)、(32),得受光框架上铺设该电池的总发电功率为
P双面156发=ρS→框架η双面156转ΣS双面156有效=18 114 J/s
(33)
本装置利用跟踪系统,对太阳光线进行双向实时跟踪,让阳光垂直或近垂直照入大圆台大口部,经反射,以垂直或近垂直方式投射到受光框架4个侧面和底面上,将受光器照射,从而获得较好的聚能效果.采用4副支架、门式移动脚手架,分别支撑聚光系统和受光系统,具有一定的稳固性,预计能抗御6级(含)以下大风;如给东西轴承套筒、门式移动脚手架辅助增加设几条斜撑杆、拉索,还可提高抗风等级.聚光系统与受光系统以模块形式进行组合或分离,可机动设置,应用范围广.装置采用铝合金、不锈钢、反光膜等常规材料,成本较低,可为太阳能集热、光伏发电提供高效低廉的聚能装置,并在装置下方自然形成蔽荫区域.一旦大规模推广应用,既可充分利用太阳能,为经济发展提供新能源,又能减弱阳光对地面的炙烤,有望逐步遏制、扭转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本装置不仅在地球上使用,其他星球上也可应用,为人类遨游宇宙提供一种简便的聚能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