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文静
“分数乘整数”是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会侧重于计算法则的总结及计算速度的训练,而忽视算理的教学、探究的过程,这样的教学学生往往停留在“会算”的层面,缺乏思维含量,对为什么要这样算心里仍是稀里糊涂.
计算课该如何教学才有思维含量呢?我在备课中对这节课的主要教学环节进行深思,经过实践,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思考一 用不用教材的情境
我们知道,情境引入是一节课的开端,有效的教学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快速地带进一个学习、思考的状态.
本课的情境(问题串1)是这样的:
1个 占整张纸条的 1 5 ,3个 占整张纸条的几分之几?
看到这个没有人物、没有情节的问题情境,我想要不要创设一个更加夺人眼球的情境呢?我认真思考编者的意图是什么?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之一是“经历分数乘整数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在探索中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为了帮助学生初步感知分数乘法的意义,教材采用直接提出分数乘法意义的核心问题,从解决实际问题引出分数乘法的计算,意在不再让学生对情境过多信息的分析,从已有知识经验和思维水平出发,可以很快明白所求的问题就是“3个 1 5 是多少”,并能用直观图形 直接得到结果;也可以用分析的方法,用“ 1 5 + 1 5 + 1 5 ”或“ 1 5 ×3”,利用整数乘法意义得到结果.这样的设计,基于学生已有经验和思维水平,减少了学生在学习中对复杂情境的人为障碍,节省了对情境信息分析的时间,能让学生快速进入到核心问题的学习状态,体现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利于初步感知分数乘法的意义.
基于这样的分析,我认为这个情境虽然简单,但便于学生直接参与,所以我决定不换情境.实际上,是否更换教材提供的情境,要看情境能否为教学服务,能否承载教学目标,现有的情境能否利于学生思维的培养.
思考二 学生会出现哪些思路
在接下来的教学环节设计中,我准备采用“提出问题——引发思考——反馈交流”的方式进行教学.
在引出问题后,就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我预设学生会出现:1.用加法计算.2.迁移整数乘法的意义计算.3.画图直观计算.教学时,我采用了三个层次的思考和交流:首先,学生自己动脑思考怎样解决问题,并把方法写在随堂练习本上;其次,大部分同学完成后,我又讓他们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自己的方法;最后,集体交流计算方法.
教学中发现三种方法都有出现.在集体交流时,我说:“谁愿意把你的方法分享给大家?”在学生说了自己的方法后,我及时追问:“你是怎么想的?”“对于他的方法你还有什 么不明白的吗?谁来给大家再说一说?”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问答中,学生的思维擦出了可贵的火花,进一步提升了思维能力.
我认为,在计算课教学中,教师要多想想学生可能出现的思路,发现不同的计算方法,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学生的想法,才能更好地组织后续的教学.
思考三 怎样体现数形结合
用图形分析或图形描述难以抽象的算法,直观、形象,易于理解.计算课教学中,学生容易掌握计算方法,但算理很抽象,难以理解.怎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算理呢?在学生出现的算法中,有一种画图的方法:
其实这就是一种直观模型,它很直观地表示了“3个 是多么”即“3个 1 5 的和是多少”.我及时抓住这个契机,让学生说一说图的意思,联系算法理解画图的过程,即理解算理.
在解决“2个 3 7 是多少”(教材问题串2)时,教材也展示了学生的作品.这幅图清晰地展示了2个 3 7 的意义,我让学生自己先看图,试着说一说图的意思:2个 3 7 是6个 1 7 ,就是 6 7 .再让他们在小组内交流,真正地做到理解、内化分数乘法的意义.
在处理练习中“4个 2 15 是多少”的问题时,就放手让学生自己涂一涂,算一算,再一次让学生通过直观图理解算理.
教材这三个层次的设计,凸显了画图在本课中帮助学生理解分数乘法意义的重要性,所以要舍得在上面花时间,让每名学生都能画图、理解.
思考四 怎样沟通算法间的联系
计算课中,有些算法之间是有一定的联系的,沟通相互之间的关联,可以把知识结构内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教师要引导孩子观察不同的算法,找出算法间的联系和区别,做到真正理解和明白.
本课中的三种算法之间也有一定的联系.如,(1)加法,(2)乘法,(3)画图.
在学生出现了3种算法后,我引导他们观察几种方法之间有没有联系.学生加以思考就会知道: 1 5 ×3的意义就是求3个 1 5 的和是多少.分数乘法也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只不过这里的加数不是整数而是分数,但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是相同的;并且画图的方法也是对加法和乘法的直观演示.这样就沟通了分数乘法与分数乘法之间的关系,更好地帮助了学生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
纵观整节课,我时时、处处关注学生思维的提升、数学语言的训练、学习方法的掌握,上出了计算课应有的味道.